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农业规模经营下耕地“非粮化”研究的局限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微观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保障感知、社会信任对牧民生态保护参与意愿、参与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牧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牧民社会保障感知得到提升,并对参与草场生态保护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信任是联接部落间牧民生产合作的重要纽带,并对牧民生态保护参与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生态保护方式决策上,相对于延长圈养,保障感知、社会信任对牧民选择减少牲畜、流转草场的影响显著,具有较高的选择概率。延长圈养是“农牧生产结合”的创新产物,短期内虽增加了养殖成本,但从长期看农业生产的玉米及其秸秆成为牲畜优质的饲料来源,既能获得生产补贴弥补收入损失,又能发展畜牧养殖缓解草场生态压力。针对这些发现,提出完善牧民基本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以及规范政策实施流程的监管、树立政府公信力,既利于提高牧民草场生态保护,又利于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畜草双承包责任制因忽视干旱半干旱草原极高的资源时空异质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和畜牧业成本剧增等诸多问题。但草场承包时考虑到异质性的一些社区,也没有逃脱类似问题。究其原因,草场承包不仅不适合当地特殊的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牧区社会系统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长期形成的尺度匹配。案例研究表明,草场承包的社区破碎化引发了牧区社会系统管理的破碎化,再加上资源开发、气候变化等压力,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管理的混乱,最终出现草场退化。因此,要想恢复退化草原,需要建立社会生态系统管理的等级框架,减少社区的破碎化问题,重建社会系统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尺度匹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内蒙古地区频发的沙尘暴和草场沙化引起了举国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此斥巨资治理,同时国内的游牧文化研究也出现了生态学上的转向。学界目前认识到:草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人(观念和制度)—草场—牲畜是草原生计不可分割且需要相互平衡的三要素。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变动,都会对系统整体产生影响,因此对草原生态的治理也应该贯彻整体论。今日内蒙古草原生态的变化只是问题的表征,它显示出草原生态的三要素构成的稳定框架或共存关系正在被打破。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的草原沙化问题不仅使我国草原环境进一步恶化,而且草场完全失去放牧价值,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危害.为提高当地牧民生活水平,实现草地资源持续利用和草地向良性化发展,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不少牧区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着草畜平衡的模式.本文介绍和总结了社区草畜平衡的不同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维护草原建设,提高牧民牲畜出栏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及其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草原的日益退化,牧民的生存和发展形势严峻,牧区的生态移民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并在我国许多牧区开始实践。该文对牧区生态移民的成因和途径做了初步的探索。我国牧区人口已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许多牧民已经丧失了基本生产生活资料——草原。草原封育需要牧区进行生态移民,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牧区生态移民;政府要用宏观、开放的视野指导牧区生态移民,不能局限在一时一地解决这一问题;向牧区未利用草原移民;改革牧区的第一产业,发展牧区的第二、三产业,为牧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减轻向系统外移民的压力;向农村和城镇转移,实现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向系统外移民。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草地资源丰富,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的共同作用,草原环境急剧恶化,半农半牧区草原比牧区退化的更为严重。本文以内蒙古半农半牧区为研究对象,通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区域的气候与人为活动的变化,深入分析了草原退化与相关因素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认为该区域气温升高、草场过度放牧以及不完善的草场管理利用制度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因素。最后,本文结合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的实际,提出了发展草产业,转变生产方式,完善草原产权制度等草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7.
西藏牧区草场产权制度缺陷较易引发贫困。畜牧业大户对小户草场产权利益的侵占、政府与社会目标的冲突、家庭人口增加与草场继承问题、维护草场产权费用过高等都有可能造成部分牧民陷入长期贫困。解决草场产权及其相关问题,才有可能实现西藏农牧民的富裕。  相似文献   

8.
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如果毗邻牧户草场之间设置阻隔性边界/栅栏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边际成本时,这样一种界权费用将会由双方承担,即实现内部化.但是,在甘青藏区,基于草场禀赋、传统游牧方式的存续等诸多局限条件,毗邻村或牧户双方之间设置阻隔性边界的费用却不能通过自发商谈的形式实现内部化.由此导致甘青藏区,乃至全国大部分牧区,呈现出了“畜-草”承包不能同步推进的尴尬局面——牲畜承包早已进行,但草场承包却迟迟没有推进.当“拉动内需”即国家补贴下的围栏建设以及由于草原过密化而引发要素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意外地出现并契合在一起时,甘青藏区的草场承包改革才真正得以启动,并籍此使草场承包经营权初级物权化的制度费用问题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9.
针对草原生态建设项目实施效果、牧区农牧民生产生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入户调查和访谈。研究结果显示:在锡林郭勒地区工业发展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牧区生态移民政策对草场生态产生了双重影响,一半生态移民难以就业或难以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牧区教育成本偏高的问题依然存在。研究认为:政策制定者必须认识到生态是当地人发展、生活的基础。草原上的草—畜—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地经济建设中,首先要注重草原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协调发展;其次在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方面应探索多元化的补偿路径;最后应探索多渠道增加草原生态补偿资金投入,实现草原生态改善及民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对新疆哈萨克牧区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文章围绕着草原产权的“质”变过程,探究其质变后在基层牧区社会的反应,并分析其对牧业生产及牧民带来的影响。基于此,指出草场承包开启了牧区草原产权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但同时要关照到牧区的传统文化以及草场资源时空分布的异质性特点,只有对其加以创新和完善才会更有利于促进牧区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围绕内蒙古边境牧区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展开研究,深入探讨其理论意涵,揭示治理主体多元协同化、治理制度完善规范化、治理措施动态有序化和治理工具智慧网络化等核心要素。同时,从现实出发,分析内蒙古边境牧区在应对草场纠纷、草原火灾、动物疫情、非法信贷等社会安全问题时,所面临的理念滞后、制度缺失、主体协同不足和技术支撑薄弱等现实挑战。为破解这些难题,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树立牧区新安全责任观、坚持制度导向实现重点治理与常态化预防相结合、推进主体协同构建牧区社会安全治理共同体,以及提供技术辅助提升社会安全治理效能等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机制正逐步渗透进牧区,各种经济活动在牧区的展开,加剧了草原退化现象。文章通过乌尔苏木的实地调查,发现外来者以“偷挖药材”,“买卖草场”,找牧民“代养牛羊”等行为,进一步汲取了牧区的生态资源。草原生态正被纳入到一个市场经济的框架之中,成为“资源”和“商品”被过度掠夺。转型时期的市场化缺少适当的规范,是造成草原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草原牧区从游牧到定居的转型离不开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的调整。随着草场承包责任制改革,围栏已不再是简单的基础设施,更是界定牧区人地关系与相关主体关系的重要符号。人地关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牧民生计层面。在草场承包经营背景下,围封牧场定居放牧成为了牧区主要的生计模式。与此同时,围栏的出现同样重新塑造着牧民彼此、牧民与集体、牧民与国家以及外来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意义上可将当前的草原牧区概括为围栏社会。围栏社会中的人地关系与主体关系的转型性特征也成为进一步推进牧区振兴与共同富裕的主要背景。  相似文献   

14.
西部民族牧区城镇化与畜牧产业化互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民族牧区的城镇化能有效推进牧民的转移、提高牧业生产效率,解决超载过牧等损害草原牧区环境的畜牧生产问题。但如何推进牧区城镇化,既能切实提高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又不造成新一轮草场破坏而危害环境?应以牧业产业化为切入点,在政府主导的规划和建设中推进牧区城镇化,争取以最小代价提高牧民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推动牧区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促进牧区市场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更好地解决牧区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知识问题入手,分析了知识问题是造成政府制定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政府在进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决策时要尊重自然;明晰草原产权,分解决策权,减轻知识问题风险;进一步增加产权制度的稳定性,从而降低学习成本;建立牧区社区公众参与制度,形成对政府由于知识问题导致错误决策的纠错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牧区卫生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现阶段农牧民基本医疗保障的一个重要实现形式。现阶段新农合工作进展顺利、运行平稳、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所缓解,减轻农牧民支付重病、大病医疗费用的压力,刺激农牧民医疗有效需求的不断增长,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依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本文基于博弈分析理论,分别讨论农牧民、政府、定点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机构三者在选择不同决策下所带来的预期收益,通过对三方的博弈矩阵和模型分析,明确了三者在特定情况下的最优决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草地资源退化沙化问题越来越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至于草地资源退化沙化原因,议论纷纷,侧重各异,但大体上可概括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超载过牧也是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西鸟珠穆沁旗实地考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对草原畜牧业生产状况进行论述,分析草地利用中的超载过牧状况,并提出了加大“三牧”制度的投资力度,加强草畜平衡的监督、执法力度,大力推进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总是保持着一种持久的适应性。青海祁连的牧区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飞跃发展的同时,也由于文化不适而引起了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发挥文化调适和牧区民众的主体性作用,建立现代畜牧业、完善畜牧业体系,稳固人口政策、多途径实现牧区劳动力的转移,重塑草原生态、增加牧区民众收入,对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是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特殊性,草原牧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存在诸多困境。在选择典型草原牧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文章讨论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困境与草原聚落空间特征的关联性,分析了牧区的需求特征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发展趋势,基于"协同、联建、共享"的配置原则,从层级划分和类型划分两方面探讨草原牧区公共服务设施适宜性配置模式,以期探索人口低密度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方法。  相似文献   

20.
游牧民定居工程被视为改变牧区靠天养牧、加速牧区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重要举措而广泛实施。 游牧民定居工程迅速且深刻地改变着草原牧区的自然、社会及经济形态,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作用时空尺度。 在“成功冶的定居点,牧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且对天然草场的利用减少;但是,对比相邻的村庄发现,其“成功冶的关键在于有足够的外部资源输入,包括草场、农田和地下水等。 而从区域的生态环境来看,这种“成功冶模式并不符合当地干旱地区的生态特征,有可能造成更大范围内的生态破坏。 因此,游牧民定居工程应该从区域生态特征出发,对类似“成功冶模板的推广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