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论流行歌曲中的汉英语码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语言学中,语言、语域、方言、俚语等被称为“语码”。语码的选择、语码间的转换或混合构成了社会语言学的重要内容。我国大陆八九十年代流行歌曲中的汉语与英语夹杂使用的现象,可以用语码转换理论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
股市用语和股市行情的千变万化相对应,呈现出动态性的特点。这种动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股市用语语义的动态性,包括股市用语中的动态语义和军事语义及股市用语的语义泛化;另一方面表现在股市用语的动态性变化。本文主要以实例调查为基础分析不同阶段股市行情的变化在股市用语中的反应。  相似文献   

3.
“语境”的使用已超出语言学,泛化到各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这种“超语言学”的泛化现象使“语境”的内涵也超出了语言学对其的界定。它已泛化为一种思维方式,成为一种寄生于对象的外在的关联域。学术界对它的使用可分为本体用法、界的用法、异质用法和对话用法。语境的泛化既是2()世纪语言学转向带来的语言学术语泛化的结果,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思维变革的体现,亦是学术用语的自然更新现象,与学术界趋同使用时尚的新名词、新术语的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国际商务谈判口译。文章通过分析国际商务谈判口译语域三要素,即“语场”、“语旨”、“语式”的特征,探讨了语域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谈判口译评价模式,强调了国际商务谈判口译过程中实现源语和目标语语域对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来解决翻译的问题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一个特点。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标准便是将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而提出的。语域分析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动态对等”论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语域理论已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翻译研究当中。从语域的角度来评价翻译,可以较好地避免主观臆断,用较为科学的方法评估译文的“信”度。本文立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层面探讨了语域理论对翻译实践和评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语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域的研究也一直是功能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的研究热点。文章在回顾语域概念的内涵、特点及其功能的基础上,论述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对语域这个概念的不同解读,并介绍语域研究的一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南宁市是广西的首府,居民来源复杂,家庭和公共交际场所普遍存在着双语和多语现象。本文认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南宁市多语现象存在的原因、南宁市几种主要交际用语使用分布的情况和双语、多语者情况、以及南宁市多语现象的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角度探讨了《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功能。用社会语言学的标记理论和适调理论分析了《喜福会》中语码转换所揭示的主题思想:两种语码分别代表的权势与地位,折射出母女两代人对 中美文化传统和身份的不同态度和他们态度的转变。用语用学的顺应理论分析了作品中运用语码转换的艺术手段:填补英汉语言间的空缺、避免社会性的尴尬、刻画人物心理、反映民族特色、强化语气等。  相似文献   

10.
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理论之一。从语域的定义入手 ,对语言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 ,把语域大体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大类型 ,并列举实例阐明其语言特征 ,最终得出结论 :不同的语域基于不同的情景 ,不同的情景必然产生不同的语域。  相似文献   

11.
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人类对时间的表征,时空隐喻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认为空间概念是时空隐喻的原型,人们对时间认知的心理基础是空间心理图式的跨域映射。如同空间概念一样,人类对时间的认知虽然基于静态与动态两套认知系统,但各民族在两套系统的使用频率上存在差异。汉民族还借用垂直空间概念来表征时间,这与汉民族的认识论、传统文化和语言体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广义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方式,是两个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公示语虽然"字义浅显",但同样具有隐喻机制。公示语的隐喻基于语义顺应,在跨域投射中逐渐产生语义冲突,最终在解决语义冲突的过程中,形成新的隐喻意义。身体体验成为跨域投射的基础。正确解读公示语中的隐喻,需要把握公示语的告知,劝说和警示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在隐喻理解的神经成像研究中,以往研究者没有足够重视这一认知过程中隐喻本身和大脑工作机制的复杂性,并且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不足,由此导致了隐喻理解的左脑、右脑及全脑优势之争。需要注意的是,隐喻理解是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众多环节,必然会受到隐喻本身特性、个体认知差异以及大脑信息整合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隐喻的新颖程度、隐喻的形象化程度、隐喻表达的多模态性、个体的智能程度、个体对于隐喻的熟悉程度、不同模态和不同语义范畴的隐喻信息整合方式等。同时,隐喻理解的上述复杂性决定了这一理解过程不可能由单一脑区独立完成,它既涉及相应功能区的加工,也涉及相关脑区的整合。只有分工合作,进行全脑总动员,才能保证隐喻信息得到正确而又迅速的加工。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修辞学、哲学和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均未对隐喻的内涵范围、表现形式、以及隐喻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展开科学系统的界定和研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认识语言学将语言的隐喻表达看作人类共有的概念隐喻体系的外在表征。认知视域的概念隐喻理论引导人们将隐喻理解为人类将身体经验所获取的认知向未知抽象领域的映射。人类通过隐喻映射来认知未知的、为身体经验所不能感触的抽象世界。  相似文献   

15.
对隐喻的相似性理解,不同的语言学派有着不同的解释。传统的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比较语言。语用学派认为隐喻理解是言语行为,要经过语用推理,才能得以理解。心理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与人们普遍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相一致,不需要复杂的语用推理。基于以上各派的研究,认知语言学派提出隐喻语言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类语言的概念体系之一。认知语言学派的观点符合我们认识世界的现实,认为隐喻的认知方式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隐喻的相似性并不是必然的、预设的和推导出的,而是由人们的心理认知创造的。这一解释合乎人们日常理解隐喻的认知心理过程。认知理解过程依赖的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图式和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6.
刑法规范由语言组成,社会及语言的衍变重塑了刑法规范的认知图式与适用逻辑。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传统的刑法解释模式无法妥当适用于网络异化型犯罪的处理,解释结论饱受争议。语言的网络隐喻趋势为刑法解释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网络隐喻使刑法解释过程愈加充分,缓解了刑法规范适用的机械与僵硬,使刑法解释结论更贴近国民的认知与思维,可接受性更强。选择合适的语境,设定科学的目的,能够克服隐喻固有的模糊性,建立源域与靶域清晰、合理的映射,最终实现刑法扩张与谦抑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隐喻认知理论分析现代维吾尔语中人体词的隐喻拓展特征,解释人体域向非人体域隐喻投射的一般规律,并认为隐喻认知是人体词成为多义词的一种认知基础。不同人体词隐喻拓展有一定差异性。眼睛、身体、头、脚的隐喻拓展范围较大,隐喻性指称功能较强,组合范围较广,其不但用来指称具体物,还可指称抽象物。其它人体词隐喻拓展范围有限,隐喻性指称功能相对弱一些,组合范围相对小一些。隐喻投射有的具有连续性、层次性隐喻投射特征(如头、身体、脚等),有的具有跨越性或跳跃性隐喻投射特征(如眼睛、脉搏、胳膊肘等)。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创造相似性是隐喻的重要特征。隐喻思维是一种认知能力,是通过已知事物去认识和感知未知事物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强化学生语言的敏捷感、训练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一种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思维现象,具备多方面的功能。从其自身语言系统的角度来看,它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动力机制;从修辞学的角度看,它是表达复杂的事物和思想的有力工具;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它表达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从隐喻思维的发展、隐喻和思维的内在联系等角度出发,以隐喻在翻译和诗歌中的应用为例,阐述了隐喻和思维认知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语言中的隐喻反映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隐喻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对语法隐喻,人们有多种研究和界定方法。由韩礼德的语法隐喻观可以推出,语法隐喻是这种概念域之间的映合在句法结构上的不一致性体现。意义渗透到语法结构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语法隐喻体现了语义和语法关系之间的转化。把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结合起来能更好地理解语法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