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近邻的日本,虽与我国共有着许多东亚古代传统,但在儿童养育方式上却存在着许多极为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在于养育观的不同。当中国的父田还在在给他们的婴儿喂糊状食物时,日本人已开始终给个月的婴儿喂成人的饭菜了。中国人想的是孩子没有牙,吃不了硬东西。日本人想的是,吃硬东西有利于牙的萌出和发展咀嚼功能。在中国人的育儿方式中,“重饮食”是一大特点,成人们都认为幼儿养得越胖越好,所以家长对待孩子吃饭的态度总是“多多益善”。然而,与“生怕孩子瘦”的中国人正相反的是,日本人是“生怕孩子胖”,因为“胖”是不健康…  相似文献   

2.
王臣 《东西南北》2013,(4):36-38
一个听诊器挂在这个头发花白的美国人耳朵上,红色的听诊线弯曲着,伸向一个孩子的胸口。老人窝着腰,一手握着听诊器,另一只手扶着孩子,侧耳倾听。孩子的身后,是长长的队伍,他们都有些迫不及待地,希望这个被称为“教授”的人来听听他们的心脏。  相似文献   

3.
社会上有这样一群“新鲜人类”,他们经常借钱超前消费,住房汽车置业找银行贷款,日常消费刷信用卡透支,这类人也被称为”新负人群”,“负”代表的是负债,但并不代表“穷”,他们大多年轻、时尚,工作稳定.挣钱较多、花销也大.他们主张“经营生活”,就像经营企业一样,他们懂得合理负债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多种家庭形式美国将来的家庭形式将朝着多样化发展,只有少数的美国人在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由丈夫、妻子和孩子所组成的简单的“核家庭”中。到2000年,大多数美国人将生活在3种不同类型的家庭里:初婚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人口学家C.韦斯托夫预言,目前将有1/4的妇女在她们的育龄期不生孩子,没有孩子的妇女人数将超过美国历史上任何时期。  相似文献   

5.
中国20世纪初“国民”问题讨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初,中国一批资产阶级新学家曾大声疾呼,要求中国人由奴隶变而为国民.并曾对国民应具的资格及提高的途径等问题作了探讨。这场关于国民问题的宣传、讨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史上重要一页,对中国近代的观念变革、人民素质的提高,对推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涨,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追求.正规说来是从早期维新派开始的。但是,在那时,他们尚没有公开宣传“主权在民”,而是主张“君臣共主”。到戊戌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向前迈进了一步。依据西方资…  相似文献   

6.
靠负债发展经济,“第一,借外债的总额要有控制,外债结构要合理,要同自己的偿还能力和消化能力相适应;第二,一定要用在生产建设上,重点是出口创汇企业,进口替代企业和技术先进的企业,要用得好,用得有效益;第三,利用外资创造的收入,无论如何不能统统花掉,一定要留出及时还本付息的部分。”“负债经济”是指靠借债、贷款发展经济、进行建设的经济活动。靠负债发展经济,既有利,又有弊,是一把利弊兼优的“双刃剑”。弄得好,负债可以弥补资金的不足或匮乏,促使经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人的美国观这一视角来看,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期,美国及美国人在中国的形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在这短短的大约15年间,美国由中国人上下敬仰、有口皆碑的‘“友邦”渐而变之为万夫所指、妇孺耻言的“死敌”。特别是在1946至1947年之交不到一年的工夫,由“顶好’到“滚出去”──以此为标志,美国在中国的“友邦”形象彻底化为乌有。美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当有人呼吁“用一切力量把美帝国主义踢出去”的时候,此后数十年中美关系的历史也就大致“定格”了。要想真正化解中美之间的疙疙瘩瘩,尚须时间的慢慢消化,亦有赖于方方面面持续、艰苦的努力。因为伤痕太深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自古以来是重后裔的,即使现代人已逐渐淡化了“养地临老”或“传宗接代”的传统生育观念,孩子对家庭的重要性仍然是首当其冲的。在我进行的有关当代人生育观的问卷调查中,79.73%的人认为“有孩子的家庭才是完满的家庭”,15.46%的人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后代”,10.57%的人认为“没有子女的人到了老年会很孤独”,6.47%的人认为“真到老了,还得靠亲生儿女”,也有极少数人(2.29%)生育孩子的动机充满着盲目性和被动性,仅仅是出于“不生孩子会让别人认为是不正常”。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当今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  相似文献   

9.
儿童教育观的中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两国在儿童教育观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分析这些差异使我们既能广泛地了解西方的教育观,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东方的教育思想。横向与纵向美国的幼儿教师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评价,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其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别的孩子。这种有关评价的观念与我们中国的观念是大相径庭的,尤其是表扬一个孩子就意味着伤害其他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很少具备的。在中国的幼儿园里,批评和表扬是幼儿教师最经常运用的教育工具。与美国幼儿教师注意幼儿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幼儿进行相互比较的做法,正相…  相似文献   

10.
魏蔻蔻 《东西南北》2014,(24):68-69
以“小国大业”而闻名的荷兰,其举国文化就是“通商和赚钱”,荷兰人绝不掩饰自己的爱财之心,赚钱之道。那么,在荷兰父母的耳濡目染中,在整个社会的影响下,荷兰的孩子的金钱观念是怎样的呢? “再给你42欧元?对不起,我做不到。” 中国有不少父母,只要自己力所能及,决不让孩子吃苦,甚至孩子闯祸了,也不惜用金钱和自己的关系网,以确保孩子的人生能一帆风顺。可在荷兰,父母都不刻意避免让自己的孩子受挫折,也少有父母会用钱来帮孩子摆平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18世纪晚期一直到20世纪中期,美国一直把中国想象成为与自己形象相对照的“他者”。对中国的这种“他者”想象反映着美国人自己的恐惧、渴望和向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帮助美国人界定自己的国家身份与国家地位,是美国自我审视、自我想象的一种方式,因而具有深刻的自传性质。美国应放弃在自己的观念和利益框架内理解和想象中国的方式,真切地了解和体会中国人的感受、欲望和抱负,从而使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能有一个健康的情感基础。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的老年人在生活能够自理期间,大多数人不与子女同居,而是居住在公寓,由女儿前往照料。他们用“远来亲”这句话来表现这种关系。澳大利亚有一所专为老年人治病的国立医院,为了减轻照顾老人的负担,也为了使老人尽早回到自己的家里,实施医院和家庭两周轮换制度。这样,大约经过一年左右,老人就可以康复到能在家里生活的水平。那些无法康复的老人,由该医院附属的特护养老院收留。“老年人在自己家里生活”的思想是最近几年才  相似文献   

13.
编者的话:人是时代的主体。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上海人应是怎样的形象呢。从这期开始,我们将刊出“上海人”的专题讨论文章,欢迎读者踊跃来稿。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炼,新旧文化各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键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张爱玲上海人不喜欢大请客,酒海肉山;不喜欢“侃大山”,神聊通宵;不喜欢连续几天伴陪着一位外地朋友,以示自己对友情的忠…  相似文献   

14.
在今日美国社会中,手里有钱当然让人肃然起敬刮目相看,但能够挣钱,特别是能够挣大钱在这个国度里更是让人尊为上宾甚至顶礼膜拜。在美国历史上,著名大财团的创始人如摩根、杜邦、福特、洛克菲勒等人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绝不比任何一位达官贵人逊色。美国著名学者巴纳姆就多次直言不讳地声称:“那些挣钱的人是使我们民族受惠的人”。到美国访问,我亲身感受到,金钱虽不是万能的,但在美国没有金钱绝对是万万不能的。如果说美国人信奉上帝只不过是一种虚无缥缈,若有若无的精神安慰。那么,他们对金钱、对挣钱的信仰却是实实在在,一往情…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新贵阶层开始有人化身猎手,或独自一人,或捎上太太、一两位朋友组团前往非洲、美国、加拿大等地,享受“过去西方殖民者才有的奢华旅行方式和服务”。有人骂他们是“冷血杀手”,有人奉他们为“财神爷”。  相似文献   

16.
一位来自瑞典的K先生到中国后常纳闷:生活在这里的中国人和我在西方见到的中国人,真的都是中国人吗?因为来中国之前,他们全家与一些中国朋友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在他的头脑里,“中国人”是和“好学向上”、“勤奋刻苦”、“礼貌文明”这些字眼连在一起的。他对中国人极有好  相似文献   

17.
锐词     
《东西南北》2014,(15):6-6
人们都习惯用相机记录时间,但是一位心理学家指出,人们拍的照片越多,他们感受和体验得就越少,对拍照目标的细节也记得越模糊,这就是“拍照效应”。那监在公同使劲给孩子拍照的父母们其实对孩子当下的活动关注得不多,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拍照上,结果“丢掉了”当下的时光。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教育的中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老同学夫妇几年前移居美国,来信中很少 谈他们自己,每次信的主题都是关于他们的儿子在美国上学的情况,我每每看信,都情不自禁地要联想到中国的教育,比较的结果是很有意思的。 这对老同学是怀着对美国小学教育的很大成见,在很无奈的心境下,把在国内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送进了美国的学校。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们随着儿子小羽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和孩子共同喜欢上了美国的学校和美国的教育方式。 小羽喜欢美国的学校是因为那里非常有趣,不仅全然没有在中国的学校上课时的枯燥乏味的感受,而且每天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快乐感受。在…  相似文献   

19.
困惑的一代     
他们出生于H.马尔库塞发表《乌托邦的终结》一书的那个时代。他们是由在1968年5月愉快地推翻一切模式的父辈培养起来的一代。现在,他们迈进了失业社会,指责其父母只给他们留下了一种装璜门面的遗产。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广告员都在观察他们。他们是些什么人?他们想做什么?他们对未来的法国有何影响?在美国,这个年龄段的人被称为“X的一代力,即未知的一代。这一代人有一种时尚,即“grunge”,这种时尚已跨越大西洋。  相似文献   

20.
经常听人谈起,现在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狭隘、不理解、不尊重他人的缺点十分突出。的确,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孩子不好教,在他们身上几乎都存在某些缺点。作为一般人对他们的某些行为的确“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我一直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应该是宽容、理解和引导。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我们必须履行老师的职责,用爱心、耐心、诚心、细心来培养他们,用我们的真诚书写桃李春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