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妇女平等就业权利 ,是男女平等、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 ,我国仍存在男女就业不平等现象 ,有些用人单位侵害了妇女就业权利 ,践踏了法律。本文主要通过对当今现实社会中妇女平等就业权被侵害的现象加以剖析 ,指出这种社会现象的危害性及产生的原因 ,并对妇女平等就业权被侵害问题的解决方法、途径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仲民 《人文杂志》2005,(1):119-124
汪士铎是19世纪中国社会一个非常歧视妇女的士大夫,汪氏的<乙丙日记>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这方面的信息,也给我们提供了在日常生活史层面对汪士铎歧视妇女的思想进行考察和分析的条件.通过探讨这些生活史方面的材料,可以看出、也可以更明白汪士铎歧视妇女思想肇因背后的个人生活体验和生存心态因素.  相似文献   

3.
<无能子>为晚唐无名隐士之作.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坚持无为,追求平等社会理想,批判圣人造作,谴责追逐物事、名利、富贵,反对战乱.在国家政治上强调无为而治、君臣平等;对权谋、以暴易暴持否定态度.个人政治行为上,强调以无为为本,持"独善"、"兼济"思想,否定"恃己以黜人"、"废人全己"、"矜己疵物",倡导"达节"."无为"、"无心"任自然"、"齐万物"是其的政治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国宪法、婚姻法都规定了男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婚姻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负有平等的义务。男女两性在权利和义务上的真正平等,一个重要的方面,必须从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出发。一保护妇女合法权益是我党和国家历来立法的革命传统。我党所领导的革命一开始就把解放妇女看作是革命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把保护妇女利益的立法活动作为实现妇女解放的政治措  相似文献   

5.
"自然之道"的深层生态学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学者认为,主张"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是当代深层生态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事实上在中国道家的学统中本身就存在着一种"自然之道"的深层生态学.这种东方古老的深层生态学有别于西方后现代的深层生态学,它植根于中国农业文明的深厚土壤,有着自身特定的文化传统内涵,为当代人类战胜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识度.道家的这种"自然之道"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时期的<老子>、<庄子>、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和汉初的<淮南子>等著作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对当代女作家徐坤的小说<厨房>的解读中,分析当代中国女性解放面临的家庭困境和社会困境,探讨了解决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矛盾冲突的出路,认为女性解放最理想和最终的出路是男女两性共同建构平等和谐的两性世界.  相似文献   

7.
田中元 《阴山学刊》2002,15(3):12-14
<红楼梦>中的佛道思想具有双重价值.佛道思想一方面被作为话语蕴藉使用,给读者留下了多种阐释的可能性,使作品获得了诱导和感染效应;另一方面被作为构思方式使用,为读者设置奇、幻、梦等荒诞情节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作品解决构思难题提供了表达契机,客观上给作品带来了"间离"和"陌生化"效应.  相似文献   

8.
试析谭嗣同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萍 《阴山学刊》2005,18(6):72-75
谭嗣同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通”。谭嗣同认为,要实现中外通、上下通和人我通,就必须要沟通中西学术,以中国传统的大同和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为武器;要实现男女内外通,实现男女之间的平等,就必须要兴办女学,为妇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同时谭嗣同指出,注重实践和相互切磋是沟通学术的为学之方。  相似文献   

9.
孙达丹 《兰州学刊》2011,(12):207-209
笛福时代的英国处于社会和政治制度新旧交替、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转型时期。其小说《摩尔.弗兰德斯》通过对一位女罪犯传奇的一生尤其几次婚姻遭遇的描述,反映了18世纪一些妇女生活的真实情况及当时各阶层男女的婚恋观。针对摩尔的五次婚姻,文章拟从法学视角分析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妇女地位、当时男女的择偶观、婚恋观。由此揭露男权社会不平等的妇女地位、不合理的婚姻习俗、不完善的法律,还原金钱至上的社会风貌和法律图景。此项研究对于同样处于社会上升时期,拥有类似择偶观的当代中国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晁福林 《江汉论坛》2004,2(11):84-90
<老子>的帛书本、郭店楚简本与传世本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记载有歧异处.专家或认为老子从未讲过此语,而只讲"无为而无以为";或认为此语正是老子思想的表达.本文认为老子道论中的"无为"观念确曾导致"无以为"的结论,但随着老子学派思想的发展,清静无为的思想逐渐转变为"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进取的观念."无以为"和"无不为"的说法并存于<老子>书中恰是它存在着不同发展阶段的一个说明.专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揭示了老子思想不同发展阶段的"无为"观.在战国秦汉之际社会大变动的形势下,道家"无为"理论的重大变化,适应了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个变化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道家理论活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男女不平等依然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男女不平等的状况有了相当大的改变,女性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在实际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现象仍屡见不鲜,由于一些用人单位还存在着偏见,“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这就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困难。一、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现实原因(一)传统观念并不因为经济发达而自动退出。广东经济的高速增长,为社会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基础。但是,这不等于说,传统的体制、传统的做法和传统的观念就会随之自动退出社会历史舞台。另外由于广东历史上男性多外出经商打工,妇女在…  相似文献   

12.
事业单位男女退休年龄问题是在过去从男性视角希望通过制定倾向性的"保护妇女权益"政策的直接手段,来达到男女发展结果平等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借助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模式,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差异,还可以通过分析男女退休年龄社会政策对于男女两性的影响,找到缓解消除其中存在的不平等和歧视问题的解决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刘人锋 《船山学刊》2012,(2):150-154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刊物《天义报》于1907年6月10日由留学日本的知识分子在东京创办,是一份在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宣传妇女解放思想的刊物。《天义报》主张男女革命,绝对平等;主张破坏一切现有制度,实行无政府主义。  相似文献   

14.
论妇女参政与男女平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参政领域中的男女不平等问题,是当前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我们认为,一是要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妇女参政与男女平等的关系;二是要从实践上准确把握我国妇女参政的主要问题;三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寻解决参政中男女不平等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择罗尔斯的公共理性观念来解读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理论建构,公共理性是公民的理性,是那些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公共理性是民主社会的生命力所在,也是秩序良好社会中的公民的普遍理性,<政治自由主义>对<正义论>的一个伟大超越就是其对公共理性的表述.在<政治自由主义>中,政治概念既是自由的概念又是自我限定的概念,而不是一种完备性论说的概念,<政治自由主义>的目的是试图将"公平正义论"阐发为一种"政治正义论"并力图为多元化的当代西方社会寻找一种政治正义的"重叠共识".在寻找政治正义的共识中,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理论建构的努力正是试图为人类找到一条通向秩序良好生活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6.
妇女解放,就其原初的定义来说,是指妇女从私有制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不平等地位中解放出来,实现完全的男女平等。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我国妇女已经摆脱了私有制的压迫,获得了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的权利,但社会上许多男女不平等的事实却清楚地表明了:我国当代妇女离完全的男女平等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才能实现完全的男女平等,这便是现代妇女运动的内涵问题。关于这,热心妇女理论研究的同志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现代妇女解放就是要造就一代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现代  相似文献   

17.
男女享有平等的参政权是衡量一个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准,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人文基础.妇女参政能使女性从自己切身利益考虑,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女性公民的正当权利,推动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均衡发展,以达到社会和谐的长远目标.文章从我国妇女参政的发展状况分析入手,指出妇女参政彰显人类文明,同时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有之路.  相似文献   

18.
<伤逝>、<倪焕之>有一种明显的男性视阈,在爱和事业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中,女性与其生理、心理相关联的生活态度与作为,都被男性主人公视作变为粗俗庸俗的表现;在男性视阈中显示出一种男女的不平等,也展现出男主人公自私利己的一面.女性形象从天使向妖妇转变的趋势,多少隐藏着男性父权制社会观念对女性的苛求与歪曲.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妇女问题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文典 《学术论坛》2001,(1):114-117
太平天国倡导男女平等,极大地激发了妇女投身革命的热情.广大妇女踊跃从军、冲锋陷阵,为太平天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涌现出了杨宣娇、胡九妹、陈叶氏、苏三娘等巾帼英雄.但是,太平天国针对妇女的许多清规戒律,以及领导者的一些乖谬言行,又造成了男女在实际生活中的许多不平等,这不仅严重挫伤了广大妇女的革命斗志,也腐化了领导者自己,从而使太平天国最后难免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阎伟 《学术论坛》2006,3(9):147-151
文章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出发,重新审视巴赫金关于陀氏小说人物的"未完成性"理论.通过对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关于"未完成性"三大理论基础--作者统一意识的消退、主人公的思想的自我发展、主人公与作者思想的平等对话的分析,再结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人物形象类型化的特点,认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性格已经定型即完成了.巴赫金的"未完成性"理论并不能说明陀氏小说人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