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错误的思想,就是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为什么不相符合,我认为关键在于人的主观方面。人的头脑就象一个加工厂,所谓加工,就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外界事物本身无所谓正  相似文献   

2.
社会道德的行为方式和行动方向对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和谐具有基本的指引作用,而在社会的组织行为中,网络游戏对社会道德实践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但是,在这一事实背后,网络游戏侧重于男性群体的角色扮演,使得对社会道德实践产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因此,针对这一事实,以不同性别的视角进一步考证网络游戏对社会道德实践的作用机理,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淮評論》最近展开了錯誤思想是不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討論,这关系到如何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識的辯証关系的大問题,对我們很有启发。但討論只停留在“能来”、“不能来”这一点上是不够的,而应该深一步分析各种錯誤的性质、表现和根源。对具体問题作具体分析,是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只有具体地挖出了各种錯誤思想的根源,才能更正确认識它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这样,人们在实  相似文献   

4.
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以往局限于知识论领域,按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结构重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二者的关系在思想链中就会出现断裂。而马克思哲学不仅将实践引入认识论解决了导致这种断裂的问题,科学地揭示了个人对社会的意识关系,而且把它引入历史观揭示了个人对社会的实践关系。  相似文献   

5.
《大庆社会科学》2011,(5):159-159
石英撰文指出,社会管理是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建设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社会治理、增进社会融合、全面提升当代和后代人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和谐与持续发展。从概念上“社会管理”小于且隶属于“社会建设”。对“社会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社会管理”主要集中在社会治安、信访和公共安全工作方面,  相似文献   

6.
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自然界,是一个无比美的世界。不论是蓝天白云,高山流水,花香鸟语,彩虹落霞等等自然景色,还是那烟波浩瀚的洞庭,巍巍耸立的五岳;“秀丽甲天下”的桂林等等游览胜地,它们各以自己朴素、雅致、恬淡、奇异、雄伟、妩媚等等不同姿色,时时在吸引着人们,给人们在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愉快和满足。的确,自然界的美是令人陶醉的,也是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人们在生活中不可能没有自然美。然而,这个天姿玉质的自然美,究竟有那些规律呢? 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林剑 《学术研究》2015,(3):1-8,159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究竟存不存在历史规律,这历来是哲学历史观中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承认历史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也是承认历史规律的。但不同的历史观对历史规律有不同的理解,历史上大多数的决定论者都对历史规律诉诸神学的与唯物主义的理解,唯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历史规律问题上既坚持历史的决定论,同时又赋予历史规律以实践唯物主义解释。人的社会、社会历史、社会历史规律都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因而对社会历史规律也应赋予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社会历史发展之所以是有规律的,原因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是有规律的。社会历史规律虽然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但这绝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创造与改变历史规律,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一旦形成也具有客观性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仅是有规律的,而且社会历史规律的展开表现为历史进步,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最终动力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历史之所以表现为不断进步,原因在于人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实践能力与水平是不断提高的。社会历史规律是有客观性的,人们不能任意地取消与改变规律,但正确地认识与把握历史规律可以充分利用规律积极的方面,减轻历史负效应对人们造成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我們在学习毛王席的《实践論》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这两篇文章的过程中,在討論到认識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賴关系时,有的同志认为,錯誤思想与实践毫无关系,是从人的头脑中来的。而我們則认为,正确思想依賴于社会实践,錯誤思想也同样是与社会实践分不开的。为什么呢?下面具体地談談我們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论关系文化与关系社会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燕杰  张磊 《人文杂志》2013,(1):107-113
本文从中西比较视角论述了关系社会资本及在转型经济中的变化.作者认为,相对于西方社会资本的弱联带性、功能单一性、偶发义务性,中国的关系社会资本具有强联带性、功能复用性、频发义务性等三个特征.在转型经济中,竞争程度和体制不确定程度越高,关系社会资本的作用空间越大;如果竞争程度的提高势所必然,那么,缩小关系社会资本的作用空间,必须大力增强体制的确定性.作者以中国民营企业为实证依托,为证明这一理论观点提出了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0.
过去,领导上和同志们经常批评我工作方法简单,思想方法片面,但我总是想不通。通过学习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和其他有关文章,才慢慢开了点窍:知道看问题要全面,要从联系看,从发展看,不能简单从事。从此以后,我就慢慢地学着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和处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学习和运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中国当代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是要在新的基础上构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学界有人根据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认为当代中国首要的是应该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或者说改革应以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取向作为其总体目标模式。总之,社会须从国家的严密控制之下解脱出来,以获取相对于国家的完全独立地位。这里有必要回顾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认为,在前资本主义的中世纪社会中,政治国家从市民社会中夺走了全部权力,整个社会生活高度政治化,政治权力的影响无所不及,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政治等级与市民等级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2.
试论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与社会心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论述了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心理的关系;从结构、功能和行为反应这三个角度分析了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二者是如何互为因果和彼此迭加,以及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如何区别联系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论证了社会心理是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活动的心理背景,对制约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主要社会心理条件作了逐一的剖析。  相似文献   

13.
张大均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论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政治心理基础》一文中指出:社会政治心理与社会政治理论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社会政治理论既可高扬又可贬抑某些社会政治心理;另一方面,社会政治理论的长期延续可以积淀为社会政治心理。如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对政治体制改革大政方针的传播和实施,使改革成为人们的内心需要,这样既可使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改革,又能逐步培养群众新的政治观念、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 ,中共领导不拘泥于马克思经典社会主义理论所设定的较高生产力要求 ,在落后国家成功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却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拘泥于马克思经典理论所设置的社会主义形态 ,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挫折。通过历史的反思 ,人们发现原来马克思还有另外一条重要的指导实践的原理 :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利用、吸取、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理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打破传统观念所设定的社会主义实践高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的公式 ,实事求是地论证它们之间的现实与非现实关系  相似文献   

15.
网络社会的本质及其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社会、网络社会概念进行分析,认为网络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组成的有组织的系统,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存在方式,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以互联网为纽带,通过信息交换而形成的虚拟社会 。网络社会的存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其存在的技术基础是现实社会的软件和硬件,其存在的主体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社会中的内容都是现实社会存在内容的电子化形式。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上的映像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具有不完整性和扭曲性。不完整性表现在参与网络社会生活的人只是现实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技术的年轻人,扭曲性表现在人们往往在网络社会中刻意表现出和现实社会不一样的方面以及作为网民群体一员而表现出的群体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16.
阳正泰同志在哲学问题解答中,提出了人的错误思想也是从实践中来的这样一个哲学命题(见《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第4期,第77页)。其主要论据是任何观念的东西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即使是错误的思想,也不过是客观外界在人们头脑中歪曲的反映。这个论据是唯物论的反映论的基本原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从这个论据并不能得出错误思想也是从实践中来的结论。一般所说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其含义主要是指正确思想的内容同实践是一致的。所谓正确思想,无非是指它的内容是符合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一面貌,并没有附加任何外来的东西,符合于实践。而所谓错误思想呢,恰恰相反,它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反映,是主观同客观不一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活动领域的多样化决定了实践形式的多样化 ,虚拟现实创造了一种逼真的形式和经历 ,为社会实践提供了新的形式 ,丰富了实践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19.
韦伯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是理性存在与非理性存在的统一,是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载体。在此人性论基础上,韦伯诠释了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体现在:人是社会行动的主体,人通过价值观念和社会行动影响社会;社会是人存在的“场”,社会通过秩序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和自由。文章认为韦伯的观点既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20.
和谐是中国社会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政治生活的主题之一。要实现社会和谐、保证社会有序运转,法治是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注重法治社会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