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于《史记·李斯列传》中李斯是什么样的性格问题,众说纷纭。有人根据刘再复同志的:“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构成的……性格的二重组合,就是性格两极的排列组合”的见解,认为:李斯的性格是二重组合的,我觉得,这种看法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2.
《文学评论》1984年第3期上发表了刘再复同志的文章:《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该文认为:任何人的性格世界都不是单一形态的,而是一个张力场,即存在着灵与肉、正与反、肯定与否定、善与恶、美与丑等两极力量互相对立、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矛盾内容。这二极因素的有机组合,便构成真实生动和无限多样的性格状态。因此,性格的二重组合正是人物性格丰富性复杂多样性的内在机制。同时该文也认为:只有具有二重组合性格的人物才属于性格美的最高一个层次。因此,它是一个普遍性的文学原理,可称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八十年代,刘再复《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一文和《性格组合论》一书的出版,在我国文艺理论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不少人以为"二重组合原理"是刘再复首创的,其实不然。我国当代最早或首先论说"二重组合原理"并作了精辟论证的学者应是钱锺书。  相似文献   

4.
刘再复提出的人物性格二重组合论,将人的本质抽象化,否定了人物性格的社会本质与丰富性,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典型性格塑造的理论,而且不符合文艺创作的实际。刘再复还把对人自身的认识、人的观念,说成是文学变迁的基本动因。他的这一观点,既违背了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也不符合文学发展史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刘再复同志发表的有关“性格组合”的一组论文,及其在文艺理论界所引起的强烈反响,在我院部分师生中掀起了关于人物性格问题的讨论和争鸣的热潮。下面发表的“综述”和“笔谈”,就反映了这一客观情况。  相似文献   

6.
刘再复在新时期产生巨大反响的性格论是对学界一直关注的人性及典型话题的推进与深入.有感于之前从现实到文学作品对人的单向度理解,刘再复以"二重组合原理"为基础建立新典型观,为"大写的人"的回归寻找合法性.从学理层面,刘再复具有古典主义色彩的"人论"对人的真实性探究确实有逻辑上的疏漏;但如果将他的理论置于80年代的语境中,从启蒙需要的角度切入,可以发现刘再复关于人的真实性的探究,不但具有启蒙的目的而且具有启蒙的效果,所以性格论是理论建构,也是一种启蒙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潘艳秋:刘再复同志吸收了当代科学研究成果,运用新方法论提出了人物性格二重组合原理。这是文艺理论园地的一个新生事物,它冲破了以往典型研究单一化的樊篱,在许多重大文学观念上都作了大胆的革新。这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刘文认为人物性格是由正反两极构成的,从个人和人类社会总体的关系来看,有肯定性和  相似文献   

8.
刘再复同志《论文学的主体性》等系列文章发表后,在文艺理论界引起了震动。它提出的问题和某些观点,对于改变人们习惯的单一的思维模式,拓展文艺理论的研究空间,乃至改造我们的“国民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诚如许多同志所指出的,刘再复同志的文章显得匆促,有许多不够准确、不够严密的地方,这不仅影响了其立论的科学性,还容易被人误解,引起不必要的笔墨官司。本文拟就刘再复同志忽略了的问题——文学的外部规律与文学的主体性关系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进一步的研究,以求得对文学主体性问题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刘再复同志《论文学的主体性》等系列文章发表后,在文艺理论界引起了震动。它提出的问题和某些观点,对于改变人们习惯的单一的思维模式,拓展文艺理论的研究空间,乃至改造我们的“国民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诚如许多同志所指出的,刘再复同志的文章显得匆促,有许多不够准确、不够严密的地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个时期,文学观念曾经是文艺理论方面讨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刘再复同志这一两年发表的一些有关论文,在读者中引起较大的反响。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和建立符合我们今天对文学认识的科学的文学观念,这无疑是理论界普逼关心的重要课题。应该说明,刘再复同志的文章有不少好的、富有启发性的见解。本文仅就他文章中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看法,与刘再复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施行,改革之风吹响各个领域。在革新的浪潮中,各种各样的文章发表,有各式各样的观点“亮相”。一九八五年第六期和一九八六年第一期《文学评论》刊载了刘再复同志的《论文学的主体性》。这篇文章已在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激发了一场争论。刘再复同志的文章,对于开拓文学研究的思维空间,探索文学观念更新的途径,都是有价值的。不过,读完论文学主体性的文章后,觉得他的文章仍有许多可商榷的余地,因而不揣浅陋,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矛盾性格提出了两极性根组合的概念,并从以下三方面罗列分析它们在剧本文学中存在的方式和特点:1.同一剧本中,不同人物身上反映出的两极性格组合;2.同一人物身上尖锐对立两种性格依次出现;3.尖锐矛盾的性格在同一人物身上同时发生。在此基础上,还阐述了它们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学评论》一九八五年第五期和一九八六年第六期先后分两期刊出了刘再复同志的文章《论文学的主体性》。文章认为,“文学的主体包括作为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并认为,在当今的艺术活动中,这三方面的主体已全面削弱或丧失,并对这种主体及其如何复归避行了全面的论述。其后不久,陈涌同志和姚雪垠同志先后在《红旗》上发表文章,对刘再复同志的反映论和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展开了批评和提出了质疑。①陈姚二同志的三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我在多次阅读和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对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从求其同出发,进而辨异并深究其成因。文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精神胜利法。二人都有精神胜利法的典型特征,但因两位主人公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存在着程度和性质上的差别。二是关于悲、喜性格的二重性。二人的性格都是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二重组合,但堂吉何德的性格带有英雄色彩或崇高的特征,阿Q的性格无英雄色彩或崇高的特征,这种同中之异是和两位艺术家塑造他们的初衷分不开的。三是从两位主人公在对“事业”的追求中体现出的信仰有无,并结合他们各自所处的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5.
九月上旬,河南省作家协会和我校《大学文科园地》杂志社联合举办了“文学主体性原则”讨论会。会议就文学理论家刘再复同志关于文学主体性原则的系列论文,和陈涌同志对刘再复理论的批评文章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言的大多数同志肯定了刘再复提出“主体性原  相似文献   

16.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一个复杂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旨在克服已有批评在这一问题上的片面性,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指出敏感是哈姆莱特的性格本质。它关联着哈姆莱特性格的一切方面,既是哈姆莱特内心冲突与外部冲突的连接点,也是他的多疑与“刺激泛化”等性格特征的基础。它也直接导致了哈姆莱特情绪两极波动与行为的尖锐矛盾等属性。敏感同时决定了哈姆莱特性格的独特魅力。文章最后探讨了他的敏感与“疯’的形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再复同志在开拓思维空间、革新文学观念方面所进行的系列探索,给文学理论的研究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然而,随着这种探索的展开和深入,刘再复同志在方法论上却表现出了另外一种片面性倾向。这种片面性倾向,在他的《鲁迅美学思想论稿》中已初露端倪;到了他提出“二重组合原理”模式并对这一模式进行系统的哲学论证的时候,这种片面性倾向便获得了一种装饰有某种辩证色彩的理性形态。当然,在克服曾经猖獗一时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新的理论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摇摆、偏差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无论对这种摇摆、偏差作怎样的积极估计,它们毕竟只是理论探索所产生的一些消极的附产品,而从哲学上看,这些附产品还仍然植根于形而上学这块僵化的土壤里。笔者认为,刘再复在方法论上所表现出的这种片面性倾向,是值得提出来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刘再复同志的文章《论文学的主体性》发表后,引起了颇多争议。争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人的主观能动性、文艺的规律、文学同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其它领域的关系等方面。本文的着眼点不在于这场论争,而在于探讨文学的主体性主要集中在哪里、主体  相似文献   

19.
王元骧的"审美超越论"重犯了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所犯的错误,在历史观、美学观、艺术观和思维方式上背离了唯物史观,陷入了唯心史观.过去没有从理论上彻底解决的文艺理论分歧仍在制约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1986年至1988年,文艺理论家陈涌、作家姚雪垠与刘再复进行了一场文艺论战,这场文艺论战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陈涌、姚雪垠与刘再复在文艺理论上的分歧.陈涌、姚雪垠与刘再复的这种文艺理论分歧不是中国当代文论系统转换,而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在把握文艺的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的不同.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只有从理论上彻底地解决陈涌、姚雪垠和刘再复的这种文艺理论分歧,才能达到更高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搭档智慧     
最近,编辑部一个话题很热,就是,你是什么颜色的?大家对着一套性格色彩测试题孜孜不倦。测试后,立即通过打分,查看自己是什么颜色的。在这个性格色彩测试中,红、黄、蓝绿代表了四种不同的性格。得知了自己的性格颜色,编辑们开始对照性格分析,验证自己的行为是否对号入座。时不时你的一个行为,会引起大家的议论,“一看你就是红色的”。这个测试,着实让因赶稿已经很疲惫少语的编辑们兴奋了几天。之所以这个话题会在编辑部里热起来,是因为杂志这期特别策划说的是职场搭档的事。这组文章里面用了这个测试分析搭档的组合。而且,还特别单出了个小册子,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