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峻 《山西老年》2012,(1):28-29
总理要求侄子一家到河南生活 周恩来总理兄弟三人,他有两个胞弟,大弟周恩溥,小弟周恩寿。周荣庆便是周恩溥的儿子。  相似文献   

2.
钟荷 《百姓生活》2014,(6):54-55
2011年10月25日,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弟弟周恩溥,被移葬到河南焦作市凤凰山陵园一座安静的公墓内。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在焦作默默生活了几十年的周恩溥的后人,在当地民政局的协调下,终于能将周恩溥及其妻子王兰芳合葬在一起。至此,周恩来的后人一家隐居焦作已有54个春秋,他们过着"身居闹市无人知"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阿峻 《北京纪事》2011,(12):25-28
周恩来总理兄弟三人,二弟周恩溥,三弟周恩寿。  相似文献   

4.
郭红敏 《新天地》2011,(11):20-21
周恩来总理兄弟三人,周恩溥是周总理的二弟,比他小一岁。他的妻子、儿子、孙子一直在河南过着简朴低调的生活。周恩溥字博宇,乳名和尚。长大后,跟随伯父周贻赓在东北谋事。1944年在山东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46岁。周恩溥去世后,他的妻子王兰芳拉扯着儿子周荣庆长大成人。1950年,王兰芳带  相似文献   

5.
幸福的心境     
其实生活中,幸福与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甚至身体状况无关,而是来自于一份轻松的心情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幸福的人并不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幸福,他们之所以觉得幸福,是因为他们对待生活和困难的态度不同,他们从不问"为什么",而是问"为的是什么",他们不会在"生活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平"的问题上做过长时间的纠缠,而是努力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抱怨的人把精力全集中在对生活的不满之处,而幸福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能令他们开心的事情上,所以,他们更多地感受到生命中美好的一面,因为对生活的这份感激,所以他们才感到幸福。  相似文献   

6.
说幸福     
"让人民享受更多幸福"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话语。幸福成了一个高频率被热议的词语。幸福是什么?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生活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以为,幸福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体验,一种人生责任。幸福是一种生活态度。《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的释义为,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对幸福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我认为,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一份轻松的心情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幸福的核心是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是一种自我感受,它不在远方,也不在梦里,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里。平平安安是幸福,家庭和睦是幸福,被人信任是幸福,拥有希望是幸福……  相似文献   

7.
段奇清 《21世纪》2010,(6):67-67
南非的沙比亚丛林,至今还生活着一些相当古朴的西布罗族人。他们几乎都不劳动,故而有人称他们为"不劳而获"的人。其实,这并非对他们的不恭,而是对他们过人的智慧的一种赞扬与推崇。  相似文献   

8.
郭华元 《老友》2014,(7):30-30
在江西省永丰县龙冈畲族乡,有一位普通妇女,她用瘦弱的身躯撑起了畲乡38位孤寡老"人的"家",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为他们尽孝送终,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乖乖女"。她就是全省五保供养工作先进个人、吉安市巾帼爱心模范、该乡光荣敬老院院长罗芬英。(一)11年前,43岁的罗芬英放着村支书不当,只身来到离家8里路的乡敬老院,当上了孤寡老人的"保姆"。  相似文献   

9.
正这是岳母讲的一个真实故事。岳母叫白淑贞。周恩来总理第一次问她姓甚名谁时,因为她有陕北口音,以致让总理把"淑"听成了"素"。周公诙谐地笑道:"《白蛇传》里有个白娘子,原来就是你啊!"这事发生在1963年12月,地点是周总理出访非洲11个国家的第三"站"——摩洛哥王国。岳母那时恰好在中国驻该国使馆就职。一天下午,岳母在使馆走廊上无意中遇见了正在踱步的周恩  相似文献   

10.
周华 《百色学院学报》2012,25(2):119-122
文章以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的哲学沉思,来观照贾樟柯电影对生存的独特表达。文章认为,贾樟柯的电影展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困境,尤其展示了他们因缺失"识别如此境况的能力",而带来的"后悲剧性";精神家园的破碎,更是使他们成为永远"在路上"漂泊的零余人。非"诗意地安居"的生存表达,是贾樟柯电影关注底层生活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民生思想。民生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他们的活动"三个要素的统一。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的需要,贯穿主线是人的实践,目标旨归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理想民生的基本道路是:占有生产力总和,建立合理的生产关系,从事真正自由的劳动。全面准确地探究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勇"是儒家"三达德"之一,它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子路和子夏同为孔门高徒,然而他们身上的"勇"却各具特色,子路所表现的是一种"侠义之勇",而子夏所展现的是一种"仁知之勇"。通过比较两人"勇"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清儒家之"勇"的内涵,分清生活中的"小勇"和"大勇",发扬儒家之"勇"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一个负有国家外交使命、必须面对两种差距迥异的文化环境的人,如何在北京的文化洪流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一个进入现代多元文化洪流中的外国使馆,如何增强本国文化的影响力,和陌生的中华文化之间建立一条相互融合的通道。从各国使馆文化参赞的眼中回眸中国文化、北京生活,也让北京人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工作生活,是我们建立新栏目"魅力外交"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新感觉派作家对于"都市"是热爱的,他们将都市"身体"化,同时又让身体在都市中物化。生活在喧闹都市中的人,染上了只属于都市的疾病。关于老上海的想象,在"身体"的层面上,向我们慢慢铺展开。  相似文献   

15.
长文 《山西老年》2014,(2):28-28
女儿是父亲的贴心小棉袄,这是相对那些儿女双全、能颐养天年的老人而言的。对于年事已高的孤寡老人来说,拥有一个"小棉袄"就是奢望。可对于长子县常张敬老院的五保老人来说,就没有这样的后顾之忧,他们生活得祥和安逸,因为他们身边有这样一个人,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她会在他们身边喂水喂药,精心照料;在他们衣服被褥未脏的时候,她就会及时清理换洗。她就是被称为五保老人"贴心小棉袄"的乡敬老院卫生管理员——李秀籽。  相似文献   

16.
王婷 《山西老年》2012,(6):36-36
古代,有一种专门从事说合买卖的人,他们以捕捉市场行情为职业,凭借手中掌握的信息,说合买卖双方达成交易,从中取得报酬。这种人,在秦、汉时期称"驵侩";唐、宋时通称"牙人",或称"牙子"、"牙侩"。  相似文献   

17.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憧憬的生活,但他们则将梦想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18.
南宋遗民词人"清"、"空"的隐居生活环境造成了创作主体心境的"清"、"空",这种心境上的清空闲适,很容易接受道家隐逸哲学思想的影响,从而刺激他们选择了清闲幽静的"云"意象、构造出其词清新空灵的意境。南宋遗民词中"云"意象的主要审美特征是"无心"、"闲适"、"清空"等3个方面。从中可见,在一片吟咏"云"物象的隐逸之声中,遗民词人自我清空淡泊的情怀也呈现出来了,将环境之"清"与人心之"清"联系在一起,达到了"人境双清"的境界,这种境界的意义体现在遗民词人的创作上,便是促成其词"清空"审美特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汪金友 《中华魂》2010,(8):29-30
今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北大与师生们共度青年节。他走到学生书画研究会的桌前,北大一名学生铺开宣纸,蘸墨写下总理一首诗的题目"仰望星空",赠送总理。温家宝沉思片刻,挥毫相和,写下"脚踏实地"四个大字。  相似文献   

20.
清末到民国年间,华北乡村中的"好汉"群体成员主要包括"精英型"、好赖型与"无赖型",总体特征是凭借"强力"在乡村社会占有一席之地。他们或因有一定的文化休养,热心于公益事业,在乡民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乡民的信赖;或因其身怀绝技,但从不欺压普通百姓,属于"红道""黑道"的两路人,被乡民称为"好赖人";或因其横行乡里,对民众利益构成严重的威胁,为民众所不齿。他们的行为对乡村社会产生着不同寻常的影响,"精英型"抑制"劣绅"不法行为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动员村民参与村政建设;"好赖型"既有维护乡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积极作用,也因其不良嗜好,对乡村社会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无赖型"是乡村社会的破坏力量,一旦攫取了乡村权力,就成为一种典型的"横暴"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