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凌云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晚唐司空图论诗名著《诗品》,“深解诗理,凡分二十四品:曰雄浑,曰冲淡,曰纤秾……各以韵语十二句体貌之”,其摹神取象,用以表现诗之不同风格境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别树一帜,被视为“词林之玉尺,艺苑之金针”(无名氏《皋兰课业诗品解序》),对后世诗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影响。曾有顾翰作《补诗品》,曾纪泽作《演司空表圣诗品二十四首》,二者皆模拟司空图《诗品》之风格论,亦步亦趋,价值不大。足与《诗品》相颉颃者乃清代乾嘉年间诗论大家袁枚(1716—1797)之《续诗品》。其名曰“续”,不过是采取其四言十二句之形式,而内容则独出心裁。《续诗品》序曰:“余爱司空 相似文献
2.
凌云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Z1)
研究袁枚诗论者一般都注意《随园诗话》,而忽视其《续诗品》三十二首。其实《续诗品》相当集中地反映了袁枚的诗学主张,内容亦颇丰富,又无《随园诗话》的芜杂之弊。约而论之,《续诗品》论及到诗歌创作的主客观条件(如《斋心》《理气》《博学》《戒偏》《神悟》《即景》)、诗人的创作态度(如《知难》《求友》《勇改》)、诗歌创作构思与表现技巧(如《精思》《相题》《布格》《选材》《用笔》《取径》《择韵》《藏拙》《空行》《矜严》《割忍》《灭迹》《著我》《澄滓》)、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如《崇意》《葆真》《固存》《振采》《安雅》《结响》 相似文献
3.
马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Z1)
《续诗品》版本较多,今据乾隆刻本及《昭代丛书》、丁福保辑《清诗话》、郭绍虞注《诗品集注·续诗品注》等主要版本校勘(下文先引出者为乾隆本,其它以辑、注者姓氏简称),其余诸本无特异处,不拟胪列。至于异体字,如“(?)”作“(石臣又土)”、“(艹夸)”作“华”等,则不备举。 相似文献
4.
李轶婷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2):115-116
《续诗品》是其诗论思想的重要一部分。本文旨在从创作前提、创作精神、创作思维、创作艺术、创作宗旨、作品“辨微”等六个方面,对《续诗品》的诗论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吴宗海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5,(2)
清朝中叶著名文学批评家、“性灵说”的倡导者袁枚,曾继唐代司空图《诗品》之后,写过一部《续诗品》。对这部论著,古人批评不一。赞之者如杨复古云:“鸳鸯绣出,甘苦自知,直足补表圣所末及,续云乎哉。”王飞鹗云:“先生说诗之旨,薛横山谓一见于答归愚宗伯书,再见于《续诗品》三十二首。今观此作,化表圣之奥意深文为轩豁呈露,直使学者有规矩可循,其所云‘寥寥千年,此妙谁传’者,自道语亦自负语也。”行微词者如叶延琯曰:“随园所续,皆论用功作诗之法,但可谓之诗法,不当谓之诗品。且所作亦殊足自成一子,何必定袭表圣旧名耶?”今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专著中,则多用以论证袁枚的文学观点,近来也有人从美学理论的角度予以评价。我们认为,应按本来面目去认识、 相似文献
6.
王英志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86,(2)
晚唐司空图论诗名著《诗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清代乾嘉诗坛之泰斗袁牧(1716—1797)甚赞赏之,“而惜其只标妙境,未写苦心”(《续诗品》小序),故采用其四言十二句之形式,变体貌诗之风格意境二十四品为揭示诗之创作论旨三十二品,同样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其所论范围甚广,涉及许多诗歌美学的问题。这里选其论及诗之形式美的四品,试作今译并简评之,可见袁枚诗学观之一斑。 相似文献
7.
袁枚与《袁枚全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一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字子才,小字瑞官,号简斋,一号存斋,因居于江宁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仓山叟等。钱塘(今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袁枚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夏历三月二日诞生于钱塘东园大树巷,嘉庆二年夏历十一月十七日卒于随园。(按:嘉庆二年为1797年,但夏历十一月十七日已为1798年1月3日,袁枚卒年应为1798。)综观袁枚一生行状,可大略分为三个时期: 一、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四年(1716——1739)为求学与求仕时期。袁枚5岁时开始受孀姑沈夫人家庭教育,7岁正式受业于杭州史玉瓒先生,读《论语》、《大学》,9岁始自学古诗词赋。雍正五年(1727)12岁为秀才,从学于学使王交河先生。雍正十二年(1734)19岁 相似文献
8.
宁夏江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5):32-36
新近发现的《袁枚日记》具有很高的文学史价值,还原了二百多年前袁枚晚年的生活。从《日记》可看出:他的风情诗是对他“放诞无检”生活的真实描写;他精美绝伦的山水之篇记录了他晚年出游祖国东南一带大好河山的豪情;他《随园诗话》、《子不语》的素材很多来自于交游活动中;他作为乾嘉诗坛广大教化之主,让社会各阶层人物都能享受诗文化,使诗歌创作活动成为常人都可参与的游艺活动。 相似文献
9.
王英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10.
关于《袁枚全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志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关于《袁枚全集》王英志江苏古籍出版社最近于海内外首次推出八册413万字的校点本《袁枚全集》。此举不计经济盈亏,纯粹是为保存古代优秀典籍、弘扬民族文化所作出的奉献,显示出该出版社可贵的胆识与魄力。笔者作为《袁枚全集》的主编,对此举亦深表钦佩,并因能为出... 相似文献
11.
吴调公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刚读过王英志同志的《袁枚诗选》的“前言”,我的脑际不禁浮现起三十年前的往事。这段往事说明这位性灵派大师之于我是亲切的。1955年高校系科调整,我和江苏师院中文系全部师生浩浩荡荡地从苏州转到南京师院(现为南京师大)来。而南京师院校园恰恰位于袁枚随园的旧址。袁枚是我早已为之心折的诗人。虽说我个人写旧诗的路子略近于王渔洋而远于袁子才,但从时代的弄潮儿来说,我对他是敬仰的。他进绝封建桎梏、追求个性自由,承传和发扬了晚明文艺启蒙运动销沉已久的遗绪,对晚清的地主开明派、资产阶级改良派,以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真性情论,一直都起了开拓作用。出于这样一种敬仰之情,刚安排好住处不久,我就走到寓所偏南不远的随家仑广场去凭吊遗址。作为随园的历史见证,仅仅留下茕 相似文献
12.
周舸岷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4)
诗人袁枚,是清代乾隆年间诗坛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因他不但有较为进步的诗歌理论“性灵说”,且有大量能体现这一理论的诗歌创作。清代姚鼐在《袁随园先生墓志铭并序》一文中对袁枚诗文风靡一时的状况作了这样介绍:“(枚)为诗多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效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清史稿·袁枚传》和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王英志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2)
晚唐司空图论诗名著《诗品》对后世影响颇大。清代乾嘉诗坛泰斗袁枚(1716—1797)甚赞赏之,“而惜其只标妙境,未写苦心”(《续诗品》小序),故又写《续诗品》;采用其四言十二句之形式,变体貌诗之风格意境二十四品为揭示诗歌创作论旨三十二品,同样具有较高的价值。《续诗品》所论范围甚广。这里选其论及诗人创作态度的《知难》《藏拙》《勇改》《求友》之四品,分别试作评说,以求教于读者。一《知难》评说《知难》强调诗人应充分认识创作之艰难而采取严肃、慎重的态度并付出苦功。此诗与《情思》篇相关。“精思”是“知难”的体现之一,而“知难”是“精思”的前提。常言道:骄兵必败。诗歌创作者亦然。“赵括小儿,兵乃易用”二句,即以《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所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以轻率态度对待用兵之危事,而终在长平之战 相似文献
14.
王进驹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38-140
袁枚是清代乾隆、嘉庆间的著名文学家 ,也是一位有特色的思想家 ,他在世时和身后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尽管历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差异甚大 ,但其思想和作品无疑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不可轻视的一个组成部分。 2 0世纪 5 0年代后至 70年代 ,由于种种原因 ,袁枚主要作为被批判、否定的对象进行评介 ,80年代始 ,随着思想解放之风吹进学术领域 ,袁枚研究出现了新的气象。王英志先生就是新时期最早在这方面进行重新探索 ,并在其后一直以之作为主要课题、成就卓著的学者 ,二十余年来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 ,出版了《袁枚与随园诗话》、《续诗品… 相似文献
15.
许伯卿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127-128
王英志先生新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刊行之《袁枚评传》(以下简称《评传》)一书 ,洋洋四十八万六千言 ,高掌远 ,体大思精 ,不仅使王英志先生本人的袁枚研究得到系统化的整合、延展 ,而且全面提升了当代袁枚研究的水平 ,代表着迄今海内外袁枚研究的最高成就。王英志先生为海内外袁枚研究大家 ,二十余年如一日孜孜 ,耕耘于“随园”,硕果累累 ,《评传》的诞生可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王先生最早选择袁枚作为研究对象 ,现在又由他来为袁枚研究贡献上一个空前的丰收 ;因为有了这部《评传》,两个世纪前的乾嘉诗坛盟主、反传统又反潮流的思想健… 相似文献
16.
王小舒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4):144
袁枚是中国 18世纪最富个性、最具创造精神的文学家之一 ,但对他的认识与评价一直存在着很大分歧。有学者称其为“袁枚现象” ,是深有道理的。石玲博士的《袁枚诗论》 ,就是在前人基础上继续开掘、深化的一部力作。石玲的这本书冠名“诗论” ,涉及的范围其实却不止诗之一端 ,而是扩及到了袁枚身外、身内的广泛领域 ,称得上一部袁枚论。我印象最深的 ,首先是有关袁枚幼年生活的评析。这方面 ,过去是不为研究者注意的。作者指出 ,袁枚家境虽然比较贫寒 ,但父亲常年出门在外 ,全家三代八口人中只有袁枚一个男性 ,他们———祖母、孀姑、母亲以… 相似文献
17.
曾一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4)
清初诗人、文学家袁枚的著名抒情散文《祭妹文》,在怀念称颂中表达悼伤之情,而祭奠的亲人三妹袁素文是受封建礼教束缚,遇人不淑,身世悲凉的妇女。因此本文在思想感情上的关键是一个“悲”字。这个“悲”字,贯串全文的始终,是全文的核心。那么这个“悲”字,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相似文献
18.
王殿明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4-67
《子不语》是袁枚编纂的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是袁枚所推举的性灵说的散文化、形象化的再现。无论小说的命名、题材的选取,还是艺术特色都是袁枚个性与性情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王正兵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02-107
袁枚的小说思想体现在《子不语序》中,包括:肯定小说的地位、重视小说的“自娱”功能、强调“戏编”为主的创作方法等,虽然较为零散,但已涵盖本体论、功能论、创作论等方面的内容,显示出一定的系统性。袁枚对小说地住的肯定有助于扭转当时学者“不屑道”小说之风气;对“自娱”、“戏编”的认识,又使作家的主体意识得到显著张扬。袁枚的“性灵”理论对其小说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性灵说”理论上的缺失也导致了其小说思想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20.
王英志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2):22-25
袁枚的生死观是其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袁枚面对死亡具有达观的态度 ,其自作挽诗特别是邀人同挽 ,把死亡视为可吟咏的审美对象 ,作为获取审美愉悦的创作的契机 ,实乃卓特超俗之举。但这不等于说袁枚恶生爱死。事实上他不仅不厌恶生 ,而且对生是十分珍视留恋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