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巨型城市区的识别与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球城市为区域发展中心的"巨型城市区"(Mega-City Regions,MCR)概念最早由P.Hall正式提出后,其作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新型城市化空间形态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欧美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区域单元。在我国,巨型城市区的标准应从人口密度、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及其占城镇人口比重、从业人员非农比重、高级生产服务业区位商和网络联通量等方面识别。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为基础,可识别出初步形成、正在崛起、潜在发展三种类型10大巨型城市区,它们构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两横三纵"战略格局的中坚骨架,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支撑性空间单元。  相似文献   

2.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在大建图书馆的同时,也非常看重其外围游憩空间的建设,它不仅代表了图书馆的形象,还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功能,指出了游憩空间的含义、功能,并结合师生的行为特点和需求对图书馆外围游憩空间的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如对图书馆主出入口区、前院、后院、露台及屋顶平台等的设计提出了意见,并以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为例提出了自己的改造意见,希望本文的撰写能为高校图书馆外围游憩空间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往城市旅游网络研究忽略了对综合实力的表征,能级作为涵盖经济、潜力和环境在内的综合概念,进一步丰富了网络内涵,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立足点.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通过改进城市旅游能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2006年、2010年、2014年、2018年的城市旅游能级指数,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形成关系数据——城市旅游能级联系,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网络结构特征,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剖析个体网络结构效应.研究发现,在以广、港、澳、深等城市主导旅游网络格局并辐射其他城市的长期影响下,东莞等城市也逐渐呈现出一定扩散作用,整体网络的扩散效应大于集聚效应;网络中"一家独大"的局面弱化,珠江西岸城市竞争优势提升;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呈现"同等级匹配"的小团体合作模式.城市旅游集聚与扩散能力、控制与依赖能力、城市旅游产业地位、外商直接投资、旅游要素流动等正向影响城市旅游能级联系水平,而邻近城市数量呈现负向影响作用.这揭示了在包含经济、潜力和环境的"全域"层面,极化—涓滴效应仍然奏效,且在旅游领域证实了网络中城际联系的非地理邻近性,即不存在邻近关系的城市也会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产生互动关联,甚至通过这种互动关联颠覆传统网络格局.为今后进一步引导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互联协作、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和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立足点与参考点.  相似文献   

4.
旅游中心城市在区域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中心城市的培育和建设带动了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而中小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或集散地的功能也在日益加强。本文以昆明和宜良县为例,阐述了中心城市的地域枢纽特征,使得近邻和周边地区旅游景点可以作为补充要素,参与城市旅游过程,弥补中心城市的时空局限,资源局限等,发挥其特长,构成丰富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5.
江南大学卞显红副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分析及其联合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04CJY022)近期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良好.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分析及其联合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中国三大区域社会制度及其所属政治意识形态在文学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并决定了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基本格局与表现特征。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地理建构在中国战时政治地理之上,是以各个区域不同的社会制度为基石,同时涵纳其他地理因子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呈现方式。战时中国文学地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逐渐发展成型,各文学区域的主体艺术表征由各种文学成分相互作用综合而成。研究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对于正视该时期文学艺术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和地理区位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滨海游憩机会谱的构建和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旅游产品单一与游客需求多样化的矛盾日益突出。游憩机会谱作为一种在国外广泛应用并被证明为最有效的旅游资源管理工具,可帮助解决这两大矛盾。在借鉴美国林务局的游憩机会谱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从游客体验的角度出发,选取了7个指标将滨海游憩环境分为4个等级:滨海都市区、沿海岸线区、近海(海岛)区和深海区,构建了滨海游憩机会谱,并对这4个游憩环境进行了解析,旨在为滨海旅游的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孙媛媛  王鹏 《社会科学家》2006,(Z1):186-188
钟楼及其周边地区是西安传统的中心区,然而,近些年来城市面积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钟楼CBD在区域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的服务组织中不堪重负,因此需要在城市不同地区建设城市副中心(Sub-CBD),以疏解钟楼CBD的压力.本文着力从城市发展需要、曲江新区区位条件、所担负的功能等角度加以分析,对曲江新区由旅游功能区向城市副中心转变的可能性加以尝试性研究,并提出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阐释了要素集聚的产业地理效应。要素集聚产生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形成产业区位;特定区位的要素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后产生拥塞效应,驱动产业转移;要素集聚与分散产生资源空间配置效应,形成多层级中心—外围的产业空间结构;而中心—外围的城市映射效应导致城市分层,并通过一定的产业关联形成城市层级体系。  相似文献   

10.
南宋时期的川陕战区,其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今陕西省南部、四川省北部、甘肃省南部三省交叉地带,即以今汉中盆地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区。以今汉中盆地为核心的南宋川陕战区,地理形势独特,战略地位重要,是宋金、宋蒙长期对峙的前沿地带。南宋以此作为兴复中原的基地和保护东南安全的屏障。  相似文献   

11.
以服饰、语言、表情等为表征的身体常常是社会身份与地位的重要标志,身体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蕴.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大规模农民工群体(主要是建筑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并将一系列服饰、语言、表情等身体标记带入城市,同时也将城乡身份界线由"城乡之间"带入"城市之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城乡结构性界限在城市中凸显出来.一方面,农民工的身体特征展现了农村世界及其与城市世界的差异;另一方面,农民工的身体特征作为城里人对其加以识别的标志,导致后者对前者的"他者化"建构,农民工的身体成为一种社会身份区分的象征标记.虽然改革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渐趋弱化,但镌刻在人们身体和认知空间中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惯性延续.因此,一切涉及农村与农民(工)发展的制度安排都必须承认和关照负载于农民(工)身体之中的惯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中原地区位居"天下之中",因地貌因素的作用在微观地理空间结构方面所形成的"十"字形结构.对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所有的中心城市中,除了两汉时期的宛以外,其他全部分布在中原地区的空间结构纵线与结构横线上,并且距离两者的交点不远.这是因为两条结构线的交点及其附近地区,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优势.而且与历史时期中原地区水运网络的中枢点相契合,同时也是中原地区交通区位纵线和横线相交的交点所在.  相似文献   

13.
购物旅游是近年来旅游产业的一种新兴发展态势,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购物旅游迅速发展,引起了旅游界的关注.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香港购物旅游为调研对象,将购物旅游发展模式置于城市条件背景下进行研究,对购物旅游者的需求特征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展开探索性的论证,以期对购物旅游目的地的打造、购物旅游产品的培育和购物旅游游憩空间的拓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转换生成”、“边缘书写”与“文化隐喻”是台湾现代文学史时段内(1923-1949)最为突出,而又具普遍代表性的美学现象。离岛写作、边缘题材、边缘文体等构成了多种边缘书写样态;语言的转换、身份的转换、文学内部与文学外围文化及外围书写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转化等形成了不同的转换模型。这些“边缘”与“转换”现象是处于不断地流动缠绕、纠葛共生之中的。而通过隐喻机制来持守、传达的中华文化则是台湾现代文学始终不变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界定了大都市边缘区及旅游区位的概念,构建了旅游区位的五个因子,对大都市边缘区的旅游区位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大都市边缘区应通过补位发展战略和近位发展战略进行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对中国地方社会权力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主要在"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下展开的,集中对乡村社区"权力结构"变迁、城市街区"权力结构"变迁以及"实践"(动态的)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三个层面进行了诸多讨论,得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大多学者认为,中国国家(政府)是铁板一块的或"同质性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仍旧是一个"强国家--弱社会"的结构状态.  相似文献   

17.
在晚清中国的文化地理格局中,湖湘文化完成了从文化边缘区演化为文化核心区,故而湖湘文化的近代转型特别体现出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与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8.
喻见 《北方论丛》2005,4(4):25-29
现代性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现代文学的立身与演变之本,莫衷一是的现代性概念预设却导致纷争不一的阐释.只有跳出现代性"是什么"的窠巢,从中西文明碰撞深层对抗与融合的内驱中,析出左右现代性内涵"怎么样"消长的现代性结构,以这结构的特点和功能显现阐释了"文学(自我)革命"(1918-1927)的深刻与局限,以及"革命(的)文学"(1928-1976)何以从超越性为主渐向现实(功利工具)为主转变原因,才可从中可窥其与当代文学、后现代性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在阐述"精明增长"(Smart Growth)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涵的基础上,讨论了西宁城市空间扩展,并借鉴城市蔓延的教训,提出在西北城市发展策略上以"精明增长"理念指导城市发展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20.
"地理大发现"不仅使人类对世界产生了崭新的认识,也使西方的地理科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近代"西学东渐"以降,西方的地理科学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地理谱系、知识、价值和表述并置,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夹生现象",即中国的地理知识并没有融入到地理科学中,而我国的"地方表述"仍坚守着自己的传统.如何使地理科学与我国的地理知识、地理价值和地理表述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地理学",需要学界进行反思、研究和重建工作.在这方面,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