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在繁荣的房地产市场背后,利益格局并不像买卖关系那样简单,存在多元主体———消费者、开发商、银行和地方政府。基于利益追求不同,多元主体之间的博弈受制于自身地位、自身协调一致成本高低等因素。面对如此多样的主体,无法单纯依靠市场来解决主体间博弈失衡问题。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的国家,应该转变观念,调整土地、金融政策,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2.
在房地产市场中进行项目投资时,不但要考虑收益,更要准确地预测并规避风险。因此,依据风险厌恶偏好理论,构建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开发市场中投资项目的风险厌恶重复博弈模型并对博弈模型进行均衡分析,将有利于避免恶性价格竞争,促进开发商之间的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房地产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年来,虽然房地产二级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但是房地产二级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政府、开发商、中介、消费者之间的纠纷日益增多,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缓解消费者信息劣势地位,公开房地产市场信息,规范、调控房地产二级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本文在介绍房地产市场二级市场信息不对称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信息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进而提出房地产二级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4.
商品房符合《消法》中规定的消费标的,商品房购房人是弱势群体,房地产开发商是强势主体,商品房购房人符合消费者的特点,承认商品房购房人是消费者有重大的法律和现实意义:既可以规范房地产开发商的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又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对开发商进行制裁。  相似文献   

5.
在推行建筑节能政策的流程中,消费者因购买节能或不节能建筑房,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产生节能信号博弈,由此机理构建诚信博弈模型。在此模型中,房地产开发商行动在先,消费者行动在后,带来了二者之间诚信博弈的三种均衡状态:诚信均衡、混合均衡与准诚信均衡。通过模型求解推断进行经济解释,房地产开发商应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向消费者如实传递节能信息,利于消费者正确作出判断,并出价买房,从而推动节能建筑市场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市场一个最典型的特征是,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竞争是空间的竞争。而传统经济学是将所有的经济活动集中到一点进行分析,没有考虑到供求的空间分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由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进行的是典型的空间竞争,所以本文运用经典的空间竞争模型——Hotelling模型对房地产开发商的竞争进行了博弈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交通成本是影响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竞争和定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市场的进入成本与开发的固定成本也对开发商的竞争和定价都有着明显的影响;如果交通成本对于消费者的影响足够低,那么房价会接近于开发的成本价格,有助于房价的平稳控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探讨了利率和房地产市场的基础上,把提高利息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为对购房消费者、投资"炒房者"、房产开发商以及房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理性预期、地产波动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预期与房地产价格波动具有内在作用机制。通过对实施各种政策组合与预期因素变化的实证分析认为,为形成稳定的预期,应该从加大房地产产品市场供给力度;进行分类指导,区别调控市场参与对象;房地产开发过程透明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合理引导与有效稳定市场的心理预期等方面进行科学调控与管理,让房地产行业拉动内需,确保消费者利益,谋求社会整体福利的同时,防止利益团队人为左右房地产价格和市场,切实推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开发商利用虚假广告、违规预售、签订存有缺陷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或在集体土地上建设房屋违法销售,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时有发生。"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中,特别是购买新建商品房过程中存在的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建设部日前发布了购买新建商品房的风险提示。同时,建设部还特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房地产行政监管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现有的房地产行政监管制度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加以改进和完善。各级政府应该摒弃小团体利益影响,充分行使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开发商市场准入制度、商品房广告预审制度、开发商信息披露制度和工程质量保修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多层次、立体化政府监管体系,以确保商品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房地产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房地产业也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许多市民纷纷购买商品房 ,由此而产生的商品房买卖纠纷也急剧上升。我们认为 ,在处理银行按揭付款购买商品房的合同纠纷时 ,应妥善处理房地产开发商、商业银行与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利益。由于在贷款利息与本金的计算、强行按揭保险、购买人寿保险、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优先受偿权等方面 ,法律规定存在相互矛盾或者空白等问题 ,直接损害了广大房地产消费者的利益 ,有关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 ,及时寻求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房地产市场近年来表现出房价上涨过快、空置率上升、住房体系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为了更有效地指导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土地供应政策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后也上升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参与宏观经济的调控。根据土地供应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传导机制,通过实证研究,回顾和总结2004—2009年合肥市土地供应参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过程,利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剖析合肥市土地供应和房地产市场的关系。研究表明:由于房地产市场的长周期与时滞性,目前土地供应与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呈现高度的相关性,土地供应与房产市场供应量及价格的相关性表现微弱。最后,从土地供应政策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房地产政策研究、房地产市场的调研,对房地产开发商的期盼、舆论导向、居民资金投资行为的分析,阐明了目前高位房价的来源;参照国际惯例、居民经济收入状况,分析了房地产市场的承载力;从经济发展规律、政府政策指导研讨,剖析市场饱和度、居民购房能力,展望未来房产价格将稳中趋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和金融机构四个利益集团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多阶段动态博弈过程的讨论,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市场政府调控政策的目标与方向。我们发现: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和金融机构由于其各自的利益需求形成了自然联盟。中央政府若要改变现有的博弈格局就必须增加对地方政府保障房投资的支持力度。通过对中央-地方联盟与中央-金融机构联盟博弈均衡解的比较分析,我们得出中央政府必须与地方密切合作,以激励地方增加保障房投资为调控方向,力求改变住宅商品房单一供应的局面,从而实现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15.
小产权房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变革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性的产物,其数量众多,并且多是违法建筑,因而治理难度大。这种小产权房对国家经济建设、土地和房屋交易市场的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笔者认为,现行的以没收为主的治理形式和放任地方自行处置的方式都不太合适,而采用国有化的方式,则可以兼顾国家、集体和购买者等多方利益,有效治理小产权房问题,这是维护土地和房屋交易市场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小产权房应该国有化并切实实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房地产金融迅速崛起。部分居民在满足住房刚需后,转向对房产的投资,刺激了房地产市场,使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房地产金融风险也随之增长。基于供需理论视角构建房地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功效系数法,以重庆市为例测算2000—2020年的综合预警值,提供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预警指标具有较好的预警能力,重庆市2013年的房地产金融风险处于警戒值以下,但近三年房地产金融风险有明显增大倾向,存在潜在风险的可能,需引起必要的重视。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房地产业监管、引导行业有效投资;房企要去杠杆降负债、探索投资发展新模式;居民家庭需制定长期购房规划、强化多元投资意识;金融机构需有序开展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加强房企资信评估与管理。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建构在以城市发展为重点的基础上。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现行土地制度也使政府对土地出让金过度依赖,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被房地产市场所绑架。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应从改革土地相关制度人手。  相似文献   

18.
土地出让制度对住宅市场SCP的影响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土地出让制度即使经过招拍挂的出让改革,也没有完全改变其对房地产市场结构的消极影响。它导致了住宅市场的寡占市场结构,住宅商品缺乏价格竞争,造成房价居高不下,且房屋空置、土地闲置并存。同时,在土地供给的完全垄断下,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越位与缺位,致使区域性地块卖给同一个或者几个房地产开发企业,直接形成垄断性开发和寡占市场。建议政府在进行市场的规制和市场的宏观调控时,注意综合利用土地政策体系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完善土地微观规制的法律体系和建立土地调控的保障制度,勇于创新,提高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房地产业也有了值得肯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如住房结构性矛盾突出、房价上涨过快、房地产市场行为失范较为普遍等种种问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引导主体、与房地产业有着直接联系的政府,应从科学的政策引导,理性的宏观调控,严格的规整市场混乱等方面对上述问题作出积极有力的回应,从而促进国内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