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相对论的出发点娄永清恩格斯说过,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正象人们在散文这一名词出现以前,就已经在用散文讲话一样。在人类思想史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彼此斗争了数千年,但哲学上“两大阵营”对垒的提法,在上一世纪末才出现。先有...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早就指出:“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2页),说明辩证的思维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只不过一开始它只是一种“自在之物”,并未为人们所反思、所研究罢了。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辩证思维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它曾随着人们变自然界“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随着人们认识由“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而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辩证逻辑作为一门研究辩证思维(或者说作为历史地存在和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改革以来,在人们的记忆中一直是市场绷得很紧,并且不时地还出现抢购热潮。可近两年来,“市场疲软”却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这种180度的转向,使人们不得不发出疑问:10年的中国改革真的使中国经济从供给不足转入了需求不足的经济发展阶段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我们怎样分析我国的市场变化。 现在人们所说的“市场疲软”是把1989年以前的经济运行状态,特别是1988年的经济状况作为参照系得出的判断。我认为,这样的分析方法有两个关键的地方要加以深入地检讨。第一,以1988年即治理整顿以前的经济运行状态为参照系来分析治理整顿后的经济运行状况,并把后者与前者的差做为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准,这就等于变相地肯定治理整顿前的经济形势是好的,这岂不是就等于说治理整顿错了,要把治理整顿已经取得的成果否定掉吗?一部分人在接受“市场疲软”的判断后,提出诸如增加货币启动“市场”的对策,那  相似文献   

4.
关于知性思维方法,自从辩证思维方法产生以来,似乎被人们遗忘了。有的人认为,有了辩证思维方法,知性思维方法就可以进博物馆了。还有的人把知性思维方法当作形而上学思维方法予以批判和抛弃。笔者认为,知性思维方法并不等于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它在认识中具有重大作用,不能否定它。现就知性思维方法的特点,知性思维方法和其它思维方法的关系以及知性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知性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及其特点 什么叫知性思维方法?所谓知性思维方法,就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僵化”、“孤立化”、“拆碎”,“分开”,然后逐一地加以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正象辩证思维方法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反映一样,知性思维方法也有其客观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最大统一性就在于物质性,但是,世界上的事物又千差万别,每一个事物又都有自己的特点;客观世界处于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分析黑格尔哲学的解体时指出:“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黑格尔的逻辑学,作为“研究思维的科学”,在唯心主义前提下天才地蕴含了对人类思维运动规律的揭示;而他用以把握思维辩证运动的逻辑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加以批判继承的一份珍贵遗产。本文拟从两个角度对这一方法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部精髓中,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概括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因此,把握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对于正确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 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去研究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而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就必须解放思想,使头脑不受各种错误观念的束缚。因为人们的思想一旦受到禁锢,就无法正确认识世界,难以如实反映实际情况,甚至会把实际情况扭曲。譬如,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十年动乱”期间个人崇拜盛行,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粉碎“四人帮”以后,“两个凡是”又成了精神枷锁,束缚着人们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思维内容与思维方法往往是不可分离的。但是人们研究它时,却可以和必须将两者既区别又联系地加以分析。思维内容固然是无穷的。但在思维方式中,思维内容可以根据“两点论”、“重点论”这样的最普遍规律去进行抽象,因而可概括为“重视一方”,“轻视一方”这样的模式。当代计算机的兴起,人们把计算机各种设备称为硬件,而计算机的各种程序、资料、说明叫作软件。在这个基础上,软、硬的含义,已不断扩展,成了世界上种种事物的代名词。如企业、矿山、铁路、油田等被看成是现代社会的“硬件”,科技、管理、教育等被看成是…  相似文献   

8.
目前人们一般对张洁的“大”散文缺少关注,其实,这些“大”散文占了张洁散文创作的绝大部分,而且它们很鲜明地反映了张洁心灵深处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契合,那就是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共产主义信念和乐观主义品质.这与她诚实、正直、进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散文是最自由的、最真实的,并且“有一种人便有一种散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洁的散文也反映了她自己的心曲.  相似文献   

9.
向卫国 《南方论刊》2006,(9):56-57,59
《少年史》的出版,一定对中国散文意味着点什么。大约是在一年多以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部书的初稿时,几乎就肯定地知道这一点。但那个“什么”?我至今无法准确地说出,只知道一定有点什么。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散文,它把自然、历史、人物、心灵、教育、哲学和诗融合在一起,显得那么  相似文献   

10.
我国素为文章大国。唐宋以前的文章“家族”里没有戏剧、小说的地位,诗歌、辞赋之类的文学作品也不过是作为这个“家族”里的“宠儿”而占有一定的位置。所谓“宠儿”主要是说人们虽然喜爱它,但并不把它看作对于立身行事、齐家治国有实际效益而加以重用。在我国古代文章“家族”里,真正受重用的却是诗歌、辞赋之外的那些有  相似文献   

11.
实践论与本体论从来就不是两种思维方式;认识论也不是离得开实践论的独立思维方式.本体论美学把“本体”与“本质”对立起来,并且在把两者的区分进一步绝对化了,把“本体”仅仅看成“是纯逻辑方法进行的范畴的推演”.而是从奎因到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不是“当代思维的高度,时代的前沿”.以“情本体”的提出,把李泽厚分为早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与后期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李泽厚,是不恰当的.无论原教旨实践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还是后实践美学与新实践美学,它们与生命美学、存在主义美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哲学基础,那就是对包括美感体验、艺术创造等审美范畴在内的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的诸相关范畴,如实践等,不是从人的实际存在的诸现实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生产关系——出发,而是把这些范畴抽象化为脱离历史的“超越的自由”作为生命存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与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诸种文学体裁相比,散文一直是处于被冷落的寂寞境地。人们都感到散文创作太不景气,以至于令人悲观地预言:散文是一种“多余的文体,必然灭亡”。但是,如果认真地考察一下散文创作实际状况,我们将发现,好的散文并非没有,散文这一文体也并不真是“多余的”,散文的命运归向还不至于如此悲惨。已有不少论  相似文献   

13.
<正> 郭枫散文的语言是美的。他始终是把散文当作“美文”来写的。从《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到现代散文,存在着一个源远流长的“美文”传统。“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诞生的中国现代散文,倡导者冠以“美文”的称谓,明确要求以缜密、漂亮的全新范式,在思想和艺术上超越古典散文,以显示新文学对旧文学的革命性示威。一代又一代的散文家作出了他们的历史性贡献。然而数十年间,自觉地把散文当成“美文”或者“诗”来写的散文家是少数人,而在语言上苦用诗心并见创造的更不多见。郭枫却是执意地在语言上苦下功夫,使之成为“美文”,在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14.
关于现代主义的思维特征问题,学术界已经讨论有年了.多数文章偏重于从反理性、直觉、神秘主义和下意识等方面加以陈述.比较典型的一种观点是所谓“混乱”说和“破坏”说,它们在前苏联一度居于正统地位而相当流行,不必说,也对我国的学术界有所影响.兹引两例.其一、“整个说来,现代主义的特点就是把世界看成一团不可知的神秘的混乱.”“其二、“现代主义……把破坏的原则尊奉为形式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胡鹏林 《学术研究》2004,(11):122-125
“新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虽然对“旧实践美学”有所改进和发展 ,但是“现实的实践性”和“生存的超越性”的对立表明他们仍然没有走出实践美学二元对立思维的误区。“超越美学”的提出 ,既是对实践美学陈旧思维方式的批判 ,同时也在探索超越性的二元思维和多元思维的思维方法基础上 ,从存在论角度切入美学研究。超越美学摒弃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把审美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之一 ,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地把审美置于人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的和谐层面上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不能不注意它的基本特征。但以往的论著,多着重论列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表现,很少从辩证方法论的意义上,把哲学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的演变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所以,尽管提供了许多启迪人们思考的线索,但论题毕竟还只限于对哲学思想本身的一般说明。笔者认为,当前哲学思想史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遵照列宁一再指出的:应当辩证地研究那些“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的人类整个认识的历史(《列宁全集》第38卷第159、399页),把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确立在揭示中华民族哲学思维辩证发展的规律上。这就必须从中国历史实际出发,把我们的视野从  相似文献   

17.
自从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以来,特别是从本世纪五十年代起,在辩证逻辑的研究中,人们照例是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视为逻辑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说,极大地妨碍着对辩证逻辑规律的探索。笔者认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辩证逻辑特有的最高层次的核心规律(以下简称“抽象具体律”,参见《学术研究》1982年第1期,拙著《关于辩证思维基本规律的两个问题》)。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实质是规律  相似文献   

18.
“是”的逻辑学的价值论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式逻辑把“是”与“应当”绝对对立起来,陷入了“是”与“QD应当”不能统一的窘境之中。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以生活和实践为基础,唯物辩证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把人们的视野带人了“是”与“应当”相统一的新天地,为我们展示了辩证逻辑中关于“是”的丰富的价值论意蕴。一.“是”的形式逻辑的误区在形式逻辑中,“是”作为肯定概念,只是从思维形式的角度单纯地表示‘’肯定”、“对”、“正确”等等意思。“是”作为判断词,也只是单纯的思维形式的断定。这就使“是”陷入了一系列简单对立而难以解决的矛盾之中。首先,‘’是”与“否…  相似文献   

19.
剪纸是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汉代造纸术发明以前已经出现,那是用金属、皮革、缣帛等材料完成的.因此,广义地说,剪纸的概念应是“在薄片材料上,利用剪、刻、镂等手段,塑造形象的民间艺术.”  相似文献   

20.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关于意义构建的理论。它强调隐喻是人类日常生活和表达中的一种无意识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人们通常把比较熟悉和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和比较抽象的概念域上,这种从源域向目标域“跨域映射”的过程是人们概念形成的重要认知工具。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渊源,其表达方式充满文化图式,如何将这些富含文化内涵的意象概念传译到译文中去是中国古典散文翻译的难点。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下,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比较分析和探讨中国古典散文意象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