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2.
卢林佳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59-61
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作为男性唤醒女性的运动,担任启蒙者的男性没有意识到自身潜意识中封建男权传统的残留,并在他们建构新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植入新的男权意识。解放区作家孙犁的抗战小说,以诗性之笔勾画了一群生活在冀中平原战争年代的美好女性形象,而在“美好”想象的背后隐含了叙事者男性中心的叙事立场。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和自我主体建构的重要场域,它对去势男性--男性性无能者的叙述与关注,不仅仅是生理学或者病理学上的研究,而是对其所包含的文化隐喻意义和担负的社会文化功能的探求.在新时期文学叙述视野中,这种最具有个人隐秘性的身体叙事蕴含着当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现代性路径的构想和思考,承载当代知识分子对自身社会位置的认定与建构. 相似文献
4.
5.
荷马史诗对女性形象的评价有一定的标准,正如佩涅洛佩、克吕泰墨斯特拉等人都有明确的定位。但这种评价是片面的。在荷马史诗的原始素材中,那个时代的动乱环境使男性保家卫国的能力成为女性选择配偶的重要标准,而荷马之后的男权社会根据男性的需要,忽略了客观环境,建构了史诗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6.
7.
8.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通过对中国古代爱情文学中的女主人公形象的归纳,寻找到其在神话中的原型--巫山神女,从而探讨隐藏其间的男性的依附心态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论述了元代士人地位的沦落对元杂剧的影响,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士人地位的沦落与杂剧在元代勃兴的关系;第二部分阐述了元杂剧对现实的批判和士人在杂剧中所抒发的一腔愤懑;第三部分论述士人在杂剧中迎合市民文化,自由抒写性灵的特征;第四部分分析了士人借神仙道化境界以寄托个人情怀的表现及原因。 相似文献
10.
11.
宋桂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2):68-69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塑造了一个“疯女人”曹七巧的形象,但在这一形象背后体现的是作家鲜明而又深刻的男权颠覆意识。作家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了男权社会的缩影“姜公馆”浓重而又令人窒息的文化氛围,探究了造成曹七巧性格异化的原因,并对男权文化予以嘲讽和鞭挞。 相似文献
12.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与"审美意识形式"之论争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于马克思"一页书"迥异的阐释;马克思科学确定了文学艺术作为社会的要素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将它定位于一种意识形态而不是意识形式.董学文等人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有纯科学、纯理性的倾向,既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其一系列"新论"与其说是理论的新发现,毋宁说是理论的严重迷误. 相似文献
13.
性描写的伦理思考和艺术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时期小说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初突破性禁区,90年代后兴起性描写热。性描写热的形成除了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外,也与当下的审美文化密不可分。“性”这把亦善亦恶的双刃剑,需要人们对性描写作出理性的思考和艺术的规范:社会普遍的道德心理承受水平是其不可逾越的伦理底线;深刻的探究人性和人生方能使其不失品格;隽永的意蕴和丰富的启示力是性描写需要遵循的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14.
15.
李新红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2):112-114
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性”的意识,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进步。中国与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不同“颜色”的内涵及其与“性”的关系也大相径庭。作为“性”的代名词,蓝色、黄色、绿色、粉色、红色,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普遍地使用着。比较和分析各种“颜色”与“性”文化的密切关系和深刻渊源,可以从中捕捉到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性”文化的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6.
陈染创作的超性别意识是对男女二元对立原则的消解。这是陈染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其创作的理念与追求,它可以使男人不再局限于男性角色,女性不再受到压抑和限制。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意识"与"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所谓的“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重新变成了一个“问题”。最近一段时间,在接连参加几次有关的学术讨论会的过程中,置身于辩论激烈的会场,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因为这样的场景在8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在80年代,“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根本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甚至在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它们都会被毫不犹豫地忽略乃至省略。在80年代的文学史叙述中,公式化概念化、政治化的“文革文学”,乃至“十七年学”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在高职学生中开设文学鉴赏课程的意义、目的、作用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文学鉴赏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