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文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人们多从伦理学或美学、艺术角度论及真善美的统一。本文试从哲学角度,即从一般主客体的关系出发分析这一问题。从主客体的关系看,真是主体认识与客体的符合,主体求真的活动即是主体认识真理的过程。善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客体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对主体有益,即为善。主体求善的活动即是主体改造客体,使之符合主体需要的实践活动。美是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主体求美 相似文献
2.
吕国忱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本文否定理论界把“实事求是”当作客观范畴来使用 ,切断它与“人”之间的联系。主张从主体客体、主观客观角度 ,在“实事”、“求”、“是”三个层面 ,论证“实事求是”的两重属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陈光旨教授的主客体管理学,运用主客体关系学,从主客体管理看红楼梦中人物的管理思维和方法,具体分析了红楼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温故而知新,得出促使主客体管理系统兴盛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建安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23(2):29-35
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现代自然科学中,随着其对自然界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的不断拓展,也已经开始揭示出认识过程中主体的重要作用。本文择要介绍了现代西方宇宙学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成果,并联系近1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哲学认识论思想的转变,对其传人我国后在学术界引起的不同反应,进行了简要的社会认识论分析。 相似文献
5.
杨宁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皮亚杰对主客体关系认识的新贡献杨宁主体和客体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认识史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而展开其内容。”①因此,从根本上来讲,人类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是人类认识史的一个核心内容。一般认为,哲学认识史的实际过程,是从客体入手,进而... 相似文献
6.
何汝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
论史关系问题,五十年代开始讨论,至今仍有人发表议论。理论上好象已经解决,实践中又时而偏颇。究其原因,恐怕还是理论上有疑惑之处。于此,试从历史认识再作考察,希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从经典物理学、现代物理学、混沌学的宇宙观的演化 ,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必然联系 ,从而对 2 1世纪人们世界观的重塑给出科学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社会物理学是大数据时代诞生的研究想法的交换如何驱动人类行为的新学科,这一新兴学科的学说观点对于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基于社会物理学视阈,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实践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维需要迭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变化。基于此,打造智慧思政新范式可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在这一新范式下,社会网络形态呈现出伙伴型网络新格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新角色是魅力型连接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新角色是主体参与者。 相似文献
9.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9-22
考题和知识点的关系是贯穿各级各类考试中的一条基本线索。从哲学上看,它们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其中考题(典型事实、材料或案例)是现象,知识点(基本概念、原理或方法)是本质。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考生考前准备和考试中的首要问题。广谱哲学关于现象和本质的结构分析和聚类理论为解决考题和知识点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11.
张捷音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108-110
纪录片是以真实性表达生活感受的一种方式。这种真实性既要表达拍摄者的思想和观点,又要尊重被拍摄者尊严和感受。在纪录电影的发展历史上,这二者的关系彼此交织互相影响,共同形成了纪录片真实性的二维空间。纪录片的编导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怎样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语境的变换,真实的涵义也不断地改变着。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编导们所应恪守的是真实性这一纪录片与生俱来的特性,以及尊重被拍摄者的感情与尊严。在这样的双重维度下,纪录片的真实是可以无限逼近却无法真正触及的。 相似文献
12.
牟文华同志发表于《山东大学学报》一九九○年第一期上的文章《宗教的认知特征和价值特征》(以下简称《特征》),从宗教的本质出发,通过对主客体关系的分析,论述了宗教对于人类的价值,指出其基本特征是负价值性。文章论述角度的选择多有借鉴之处,但其中诸多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本文拟从同一角度对宗教的价值特征重新作一探讨,并就教于牟文华同志。 相似文献
13.
管理的主客体关系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陈光旨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6):8-12
从主客体关系学出发 ,用系统论、协同论、模糊论观点 ,探讨主客体管理的本质属性、特征、原则和主客体管理系统的矛盾冲突与转化 相似文献
14.
张正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本文从微观角度对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间同一关系的生成原因作了考察。认为:认识主客体的同一根基于活动基础上的相互作用。活动是同一的基础,相互作用是同一的终极原因。以现代心理学成果为依据,文章考察了认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刻划了主体作用于客体的选择、分离、重组、转化功能及客体作用于主体的刺激、选择与改造方式,展示了认识主客体同一生成的具体机理。 相似文献
15.
尽管科学和技术之间有紧密联系,但它们之间也有本质差异。现代技术的基础是科学,科学的基础是哲学。因此,我们要想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首先就必须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而要想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我们就必须加强各种哲学思想的学习,转换我们的思维方式。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第二,科学工作者缺乏必要的和相应的哲学素养,其他诸如评价体制的缺陷、学术腐败、经费不足等都是次要的、非本质的和表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王新龙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现代资本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追求高额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也是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比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更加复杂化。本文从高额垄断利润来源这一角度,试图 相似文献
17.
张培英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8(4):59-62
人类的信仰问题与生俱来,其植根于人类面对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状况及对主体有限性的超越性想象,指向对终极意义的求索。作为“人学”的文学一直对此情有独钟,以最鲜活的生命方式描述和表达着人类信仰,寻找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支点,而文论界对此鲜有论述。本文从此角度立论,提出伴随人类主客体关系的发展,文学中人类信仰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对神灵的信仰——对人类自身的信仰——信仰危机。反思这一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在当代寻找合理的意义建构方式,从而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刘怀惠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6)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其中,在三个问题上,哲学界的理解是不尽一致的。这些是:一,什么是主体?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人看作认识的主体,这当然是对的。但在人身上,并不是所有的器官都能进行认识,而只有人脑及其产生的思维,这样,人们就会问,可否把认识的主体,进一步确定到思维这一层次,二是,什 相似文献
19.
徐镇峰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32-34
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是现代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自觉意识。它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与发展目标的总体设计。人类基于自身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或社会发展正反经验的深刻反思,醒悟到必须重构主客体关系以利于社会的存在和健康发展,而这种“重构”又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模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20.
“独立”一词现在几乎成了所有参加政治活动的人的口头禅。一些人认为,完全意义上的独立是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发展和繁荣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另一些人认为,完全的独立会导致孤立和大大限制某些社会系统物质和精神发展的可能性。还有一些人仅仅把独立看作是达到纯粹利己主义目的即掌握政权的手段。我们不打算对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