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构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结构包括生命活力、情感节律、意象构成、理性态度和线条趣味五个层次,分别对应着气、情、象、法、言五个范畴。用艺术样式作为象征,则可以描述为舞蹈气势、音乐灵魂、诗画意境。建筑法则和书法神韵。  相似文献   

2.
在嵇康的音乐理论中,从器乐欣赏的角反驳击了儒家乐论以伦理学、社会学作为音乐美学的唯一批评标准,提倡和研究音乐自身的发展规律;坚持从感性出发,从音乐的客观性出发来分析音乐构成诸因素的特点;从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情感表现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寻求感性表现与理性观念的关系。嵇康的音乐美学理论为中国音乐的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音乐与书法的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以及线性时空结构形态是相通的 ,在力结构表现方面也有异质同构现象 ,其审美意向在艺术层面上都有具体体现。中国音乐与书法最具大众接受的基础 ,均强调感物之心性———音乐 (书法 )与个体内在精神的对应 ,以唤起内心深沉情感和超越日常语言与思想的道德良知 ,并展示有限生命获得无限精神超越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4.
邓以蛰对书法意境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美学思想.邓以蛰对书法意境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就"意境"的构成而言,邓以蛰认为有"形"、"意"两个基本因素;其次,结合书法意境的基本构成,邓以蛰就书法意境美的生成问题,紧紧抓住书法形象抽象性的特点进行了深刻、系统的阐发.邓以蛰的书法美学思想及其史论结合的研究方式,是中国美学史乃至学术史上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5.
书法是用点、线造型的视觉艺术;音乐是用乐音塑造音乐形象的听觉艺术.从表面上看,一个“静“,一个“响“,好象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书法与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巧妙地运用书法与音乐的联系,把音乐艺术寓于书法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歌唱与书法同属于艺术的范畴。歌唱是一种基本的、以人的嗓音来表达感情的音乐形式,它源远流长.与人类文化一样的久远。书法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艺术,它与音乐也有着不解之缘。正如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所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有画图的灿烂,无音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旷神怡”。因此,歌唱跟书法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相似文献   

7.
洋洋90余万言、内容丰赌的《中国书法美学》,是金学智教授继《中国园林美学》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该书共分五编:一、中国书法艺术的多质性;二、比较:书法在艺术群族的关系网络中;三、书艺风格美与鉴赏品怦;四、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概观(下文简称“概况”);五、印章文化的系统构成。正如一些评论所指出,该书在书学、美学、艺术理论、哲学乃至篆刻学、印章文化学及其相结合等方面均有新的突破,新的建树。但是,一些评论却对该书第四编缺少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拟对该编作一专题评述。金先生在《中国书法美学·自序》中,援引了…  相似文献   

8.
浅析中国书法艺术的版面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书法艺术中版面设计的探讨.揭示了版面设计与书法艺术之间的关系。版面设计在书法艺术中所构成美的法则,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书法的整体设计及形式感:包括构成元素、虚实与对比、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等。说明版面设计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书法与音乐     
书法和音乐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都以追求美、自由和无限为目标,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是,由于书法是一种空间艺术型态,而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型态,两者又有区别。这也正是造成它们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差异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搞好书法创作,办好书法展览势在必行。如何认识和把握书法展览和当代书法创作的关系,决定了书法创作的走向,也和每一个书法家个体的书法创作息息相关。本文一方面肯定书法展览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巨大,另一方面提出书法展览不是书法创作的唯一检验标准的观念,从而就如何处理好书法展览与当代书法创作的关系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书法艺术与文学趣味之间的关系为着眼点,以中国书法史为经略,展示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趣味对同期的书法艺术风格的影响,并以魏晋风度、盛唐气象为个案,着重剖析二者之间的相互浸濡与融汇。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传统园林与书法审美文化同构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园林与书法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两者在艺术发展的历史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文章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突破门类艺术之间进行表层的相关性研究的局限,更进一步地去挖掘两者生发的文化背景。通过将园林与书法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从文化结构中的表层和深层结构两方面对园林与书法之间的审美文化同构性进行了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显而隐的探讨,挖掘出两者共同的文化基础,以期通过这样的研究丰富园林审美的文化内容,从而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并发挥园林与书法交融贯通的审美文化同构关系在园林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满族家庭艺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满族家庭艺术教育,主要包括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这种教育使满族家庭艺术得以传承,满族艺术修养得以提高.同时,培养出许多专业艺术人才,创造出许多艺术作品,这些都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周易》与中国书画理论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而言,《周易》太极阴阳观与书画之本原、生生不已说与书画之特色、观物取象论与书画之创作均有着内在的共通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书法艺术,从甲骨文到大小篆、汉隶和魏碑,都比较单纯古朴。到了东晋二王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改体,真、行、草书的流行,书法艺术才开始得到发展,直至唐宋,开始进入了发展盛期,元、明、清至今也传承不衰。特别在当代民族大复兴的盛世,要使传统的书法艺术,更加发扬光大,为使子孙后代传承学习不走弯路,认真从五花八门的书体中梳理出源头,找出精华,才能将中国的书艺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6.
探索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的途径,深入研究开发中译外的新领域,指出中国书法艺术可以融入世界各国文字尤其是西方文字,达到中为洋用,从而永葆青春,继续得以发扬光大。通过分析中西文字的结构特点及其书写工具,讨论中西方诗歌、名言等精彩文化载体之间的完美转换,论证了用毛笔书写欧美文字,将中国书法作品外译,形成一种崭新的艺术作品,实现书法艺术全球化的创意确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书画素有"书画同源"之说,但历代的解说都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其实在书主要用来指称书法之后,中国书画的真实面貌一直都是书画同体。这种同体低层次的表现是使用工具材料上的一致,较高层次是笔墨技法的一致,最终则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道法自然"上取得统一。实践表明,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是书画一体的。  相似文献   

18.
日本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法书的传入和影响,可以分为早期和以后的三个时期加以说明.早期始于文字和汉文化的传入.第一期(初期)平安时代到奈良时代(710- 1185),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主动、大规模且长期推行吸收大陆文化,即史称为遣唐使的活动.晚唐以后,全面追随和模仿的倾向走弱,受此影响,与"唐样"即中国风格书法继续大行其道的同时,所谓"和样"即日本风格的书法也开始出现、确立,书法的变迁从一个方面展示,日本的民族文化萌出新芽.从载体来看,书法和书法交流仅属于少数社会上层即贵族阶级.第二时期(中期)镰仓时代到江户时代(1185- 1868),这一时期,宋代书法向唐朝书体挑战的风潮影响到日本,到江户时代,"唐样"与"和样"终成两分天下的局面.第三时期(后期),明治维新以后(1868-),第三时期为期很短,但是冲击力极大.中国众多书法家的法帖流入日本,不仅使得日本书法界异彩纷呈,也深刻推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书法开始走向一般民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