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丽 《人才瞭望》2017,(5):66-68
范进是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他从20岁开始参加秀才考试,直到54岁那年,在学道周进的提携下考中了秀才,然后一路顺利地考中举人、考中进士.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周进愿意帮助范进?周进是怎样提携范进中举?这对我们提高考试评分的科学性有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2.
长篇历史小说《大清一品》(中国华侨出版社)在写到绰号为“石板师爷”的石太生时,有这样一句话:“三次乡试,本是得会元的文章,却被考官弃如敝屣.”此处的“会元”应是“解元”之误. 根据清代的科举制度,士子从童生到进士,需要经历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分别取得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的功名.童生试合格者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而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  相似文献   

3.
押沙龙 《人才瞭望》2016,(21):72-74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它对中国的影响极其复杂,其中的功罪,确实难言.整个科举史就是一个找破绽与堵破绽的斗争史. 外帘官 简单来说, 科举考试主要分三级:院试,童生通过这个考试可以成为秀才.院试过后是乡试,通过乡试就是举人了. 《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就是在乡试后欢喜疯了的. 第三级是会试,在京城举行,考试通过后就是进士.会试后额外还有一个殿试,但是殿试一般不淘汰考生, 只决定名次.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生前人多以南皮、广雅、香帅相称,死后谥号张文襄公.他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府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进士(探花).随后,长期就任于翰林院等闲职衙门(其间外放湖北学政与四川学政).1882年初,46岁的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这是张之洞为官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开始了他的长达20余年封疆大吏的政治生涯.他先后担任了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并两次署理两江总督.这期间,张之洞举办了大量的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领袖.1907年,古稀之年的张之洞进京入阁拜相,领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登上仕途的最高峰.两年之后,张之洞病逝,从而成就了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坐标.  相似文献   

5.
从本世纪初逆推100o余年,在这一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知识分子金字塔顶上璀璨的明珠叫“翰林”。每个朝代的翰林们都是当朝最有学问的为数不多的高级知识分子。想一想只有那些过五关斩六将,中了秀才,再中举人,最后中了进士的博学之士,才有资格作铺林的候选人,就知道其学术地位一点也不会差于现在的院上。如果硬是要给过去的“翰林”按现在的标准来归归类,他们大概都只能算是“社会科学院士”。当然,翰林不是院士。两者有着质的差别:翰林是为升官治理国家而设的,院士是为推动科技发展而设的。“一中国真报协院士产生一1948年。比世…  相似文献   

6.
赵元波 《人才瞭望》2016,(13):80-81
中国人自古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读书中举做官才是人生的终极追求,所谓“学而优则仕”.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安徽仙源县举人王致和进京赶考,名落孙山,滞留京城,这已经是他第四次会试落第了,想起经年累月的寒窗苦读现在却一事无成,王致和不禁悲从中来.  相似文献   

7.
王虎 《人才瞭望》2013,(2):21-21
古代"新郎官"是指新科进士,类似于现在刚刚录取的公务员。"郎"在古代指年轻的男子或者是对男子的敬称。从汉朝开始,"郎"还成了一般官员的代名词。到了唐代,六品以下的官员统统称为"郎"了。也就是说,老百姓把那些身居"郎"职的人都称为"郎君"或"郎官"。实行科举考试后,男子中了进士,就有了做官的资格,新录取  相似文献   

8.
下笔已千秋,稽古共知尊汉学; 还朝能几日,考工惜未补周官。 此为挽王引之之联,作者是清乾隆五十八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的英和。 王引之,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清嘉庆进士,官至工部尚书。继承其父王念孙精音韵训诂之学。著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谥文简。  相似文献   

9.
中组 《人才瞭望》2017,(19):75-76
北宋"仁宗盛治"时期,有一位台谏,他为官清正廉明,职掌弹劾纠察之事,从来不畏权势,刚正不阿,赢得"真御史"的美名.他就是以"直声动天下"的唐介. 唐介,字子方,经刻苦读书,考取了进士,初任武陵县尉、平江县令,之后担任任丘县令、德州通判.任职期间,唐介秉公办事,得到宋仁宗的赏识,调入京城任监察御史里行,转任殿中侍御史.  相似文献   

10.
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颜色入对,巧妙无比.既可描绘多姿多彩的生活,又可创造鲜明的视觉形象,读后给人以绚丽斑斓、五彩缤纷的感觉,令人陶醉. 清代外交官陈兰彬,进士出身,多才善变,曾任驻日大使.光绪年间,有一次他在驻日使馆后花园假山的凉亭上,宴请日本首相.日相趾高气扬,傲气十足.酒醉饭饱之后,还想取笑一下陈使.  相似文献   

11.
李路 《人才瞭望》2014,(1):105-105
左宗棠父亲早逝,家境贫寒,祖上留下几十亩薄田,他全都留给了寡嫂,自己孑然一身,到私塾、学院以讲学糊口。后来中了举人,他依然只是个穷苦的教书先生。但有不少人慧眼识英才,认为左宗棠绝非池中之物,这些人识人辨人眼光绝对独具一格,甚至令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2.
梁申威 《人才瞭望》2009,(10):15-15
宋湘(1756-1826)字焕襄,号芷湾,广东梅州人。清嘉庆四年进士,官至曲靖知府、湖北督粮道。有《红杏山房诗钞》。  相似文献   

13.
张居正是明朝名相,他在执政的十年中,大胆地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使国家安定,经济发展,一时出现清明富强的景象. 据说,张居正2 岁那年就认得"王日"两字,被家人认为是神童.13 岁参加乡试时,他年龄最小,却沉着冷静,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要不是当时的湖广巡抚顾辚爱才,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炼几年,他肯定中举.经过几年的发愤读书之后,张居正考上了进士,开始步入仕途.这一年他才23 岁.  相似文献   

14.
说到清官天下第一,你可能会想到很多人,不过康熙口中的“天下清官第一”有三个,张伯行就是其中之一. 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清代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康熙三十一年补内阁中书,历任中书舍人、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仓场侍郎、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为官数十载,一直忠于职守,清正廉洁.  相似文献   

15.
2016年,按照我国农历纪年法,岁次丙申,生肖属猴,故称“猴年”.自古至今,嵌有“猴”字的趣联的确不少,特采撷数副以飨读者. 明代翰林学士解缙,从小聪颖超群,文思敏捷.他不足二十周岁便中了进士.一天,解缙参加同僚的宴会,有一大臣,权倾当朝,对解缙的才华十分妒嫉,处心积虑地想要奚落他一番,就提出让解缙对句,阴阳怪气地出了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借用“锯”与“句”的谐音,讽刺挖苦解缙.解缙一听,并不示弱,于是对道:“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  相似文献   

16.
康熙五十年,江南乡试的副考官赵晋接受贿赂交接考生,公然买卖举人名额。发榜后,诸多考生齐聚闯入学宫抗议官员营私舞弊。张伯行上疏奏明这件事后.康熙命户部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查处,张伯行与噶礼会审。  相似文献   

17.
缪进鸿  钱伟刚 《人才开发》2005,(11):9-10,28
一、东南人才出得多为了对长江三角洲与其他地区的人才开发作一比较,作者对科举制度废除前后的人才分布作过一些分析。统计对象:表一是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列有条目者,或虽未列有条目,但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或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者(数据截止于1990年):表二是《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一书中收录的明清进士。列表显示,科举制度废除前后,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东南人才知识结构转型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此外,作者还对全国历代杰出专家学者的城市分布作了统计分析,其中历代出杰出专家学者最多的30座城市列于表3(数据来源同表1)。上述表列数…  相似文献   

18.
明嘉庆十六年(1537年),一场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乡试在湖北武昌举行,主持考试的是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磷。顾磷是一代才子,自幼聪慧,21岁就中了进士,与同里的陈沂、王韦并称“金陵三俊”,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从事著述研究工作,与其变法有着密切关系。"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曾就《井卦·九爻》进行阐发,为庆历新政造势。"庆历新政在王安石中进士的第二年展开,虽然庆历新政很快  相似文献   

20.
蔡建军 《人才瞭望》2014,(10):103-103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32岁考中进士,走进为官的队伍。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敢直言、爱民众、重自律、讲廉洁、干实事的好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