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是20世纪电子工业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高科技的图象、声音传输方式,电视问世不久就对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产生了全新的电视艺术,其中的电视文学,这里主要指电视剧,成为电视传媒的一个重要部分.1930年,英国播出世界第一部电视剧<花言巧语的人>.1948年,美国播出<德克萨斯明星舞台>.我国也早在1958年6月15日,就播出了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但是,由于当时我国综合国力的局限,在其后20年的时间里,电视剧的普及和发展一度十分缓慢.1985年以后,电视剧实现了较大的发展.本文将北京电视剧的发生、发展情况分四个阶段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
经学在汉初正式形成,大约与此同时,史学也崭露头角.而<春秋>则寓"空言"于行事"之中,一直兼具经学与史学的双重特件.<公羊>、<嗀梁>乃<左传>侧重继承<春秋>义法,显示出经学的特点:<史记>也继承<春秋>,但其所凸显的却是史学的特点.显然,正是<春秋>兼具经与史的双重特性,促成了经史之间有着始终的关联,但也正因为继<春秋>者所侧重的特点不同,最终促使了经史在学科上的分离.在经史分离的过程中,<史记>无疑处于其间的关节点,它于著述宗旨、著述路数以及著述体例上都发凡起例,从而使史学真正独立于经学,而这些正凸显出<史记>在中国古典史学上之承前启后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郑玄的诗教思想受孟子影响最深的是"以意逆志"法与以史说<诗>.他在笺<诗>的过程中借鉴并吸收了孟子诗教思想的精髓.孟子认为<诗经>是西周王道教化的产物,可以用<诗>来证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理想王道时代.郑玄接受孟子以史说诗的方法,于<毛诗传笺>中在<诗序>和<毛传>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了成体系的"正变"说以史释诗.郑玄也继承了孟子"以意逆志"的理论,并加入了他自己的创新,将孟子的"以意逆志"法上升为以"美刺"释<诗>.他将<诗经>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置于解诗的过程之中,从而推求和诠释诗人之志,赋予"以意逆志"更为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诗"与"志"的关系是中国诗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先秦诸子对"诗"、"志"关系多有论述,但从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曾整理、研究过<诗>,对<诗>多有论述的孔子,除"志之所至,诗亦至焉"外,对这个诗学命题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因而,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中出现的"<诗>亡隐志"就显得意义非常."<诗>亡隐志"是孔子在春秋时代用诗背景下,对<诗>的文化功能的总结,同时也是在诗、乐分离之后对<诗>的文化功能的再次规定.它在湮没千年之后的重现,既是对孔子<诗>学思想的完善,也是对以"诗言志"为中心的传统诗学体系的重要补遗.  相似文献   

5.
西汉初年枚乘首制<七发>,是为"七"体之肇始.然而由今视之,拟作之历史却直至东汉傅毅<七激>出方得以开启,其间二百年创作的沉寂何以产生?就其因在于,两汉之际<七发>远未有"伟于文林"的地位与影响,而其自身孔老齐观的思想观念也与汉代开始的尊儒倾向格格不入,规限了模拟行为的展开.傅毅<七激>在挖掘<七发>已有价值的同时,以时代的因子改造其作,确立了崭新的创作模式,开启了后世"七"体创作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上博简<诗论>第25号简最后三字作"<小明>不",专家多疑其后有阙.然而简文"不"字后有近两字的空白,证明此简在"不"字之后不大可能有和"不"字系连的文字.这几个字的释读在<诗论>的相关研究中,多呈空白状态.其实,这里是一字为释,用一个字,直指<小明>篇的主旨.简文这里的"不"字当依古音通假之例,读若负担、负责之"负"字.<小明>篇学者多从汉儒之说定为大夫"悔仕"之作,如今得上博简<诗论>的启示,可知并非如此.<小明>一诗的作者应当是一位忧国忧民,与友人相善的正直的、有较高德操的王朝大夫.<北山>、<四月>两诗主旨在于泄私愤而不顾国家安危需求.就诗作者的道德品格而论,<北山>、<四月>两诗与<小明>篇的差距显而易见.清儒姚际恒谓<小明>辞意"浑厚",信然.  相似文献   

7.
<易传>不仅提出了"修辞立其诚"的修辞理论,而且注重"文其辞",表现出辞章之美.<易传>言简义丰,含蕴深厚,具有简约之美.<易传>对<易经>的阐释充满联想,多有描述,富于诗意,而其形式上或用韵或不用韵,均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易传>的语言或整齐划一,或长短不齐,具有参差之美.<易传>虽为阐释性文字,但也使用了比喻、设问、对举、顶针、对偶、排比等修辞格,使文章具有修辞之美.  相似文献   

8.
从<诗经>诞生之日起,关于<关雎>的研究著作或论文众多,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先秦、两汉时期的研究成果被全盘否定了.应该学习谢里曼对待历史的态度--尊重历史,并借助相关的历史文献或考古遗迹来予以论证.研究<关雎>所描写的地理位置重点在于"回归":回归到<诗经>的作品中--以"诗"解"诗"探究出<关雎>的创作地点在黄河岸边;回归到<诗经>作品的时代--以"史"证"诗"将<关雎>所描写的地理位置定位在现在的陕西省洽川县.  相似文献   

9.
<庄子·渔父>篇提出"法天贵真"的思想,追求自然无为、超脱世俗之情.李贽<童心说>主倡"真心",批判社会之"假",以尊重个人性情欲望为出发点,追求"八世"之"真",使"童心说"对<庄子>"法天贵真"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从<庄子>到李贽,尚"真"思想表现出一条由"无我"到"社会之我"再到"个体之我"的轨迹,从中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主体意识也逐步增强,民主意识渐趋觉醒,个人对社会的依附日趋削弱,社会对个人的束缚也在逐步减轻.  相似文献   

10.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生在魏晋易代之际,其<咏怀>诗,隐而不显,寄情遥深.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等古代文艺理论专著都给予阮籍<咏怀>诗充分的肯定,尤其是被称为"百代诗话之祖"的<诗品>将阮籍<咏怀>诗列为上品.本文从史的角度结合<咏怀>诗的具体篇章,对阮诗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做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1.
作为秦地文化的"秦文化"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地域文化之一,秦地也是战国晚期的学术文化中心之一.以荀子为代表的"荀学",作为战国晚期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无疑与此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荀子>一书思想与韩非、李斯等人以及与<吕氏春秋>、<尉缭子>、<商君书>等书的思想进行比较,可以确认以荀子为代表的"荀学"的确是先秦战国时期的集大成的思想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12.
一 <日本概观>之"奇" <日本概观>是抗战时期产生的一本"奇书",也是一本了解日本、研究日本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周永波 《江右论坛》2007,8(10):82-84
网络,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民意表达的空间,现在却成为暴虐滋生的温床;本来可以成为社会建设性意见传达的窗口,现在却成为一部分人发泄的通道.<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将在网络发泄暴力情绪的部分中国网民冠以"网络暴民"称号,<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国内媒体也纷纷认同了这个说法.而正是网络的匿名性是造就了"网络暴民".在网络这样一个最少受到管制和惩罚的"自由世界"里,网民在充分张扬个性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不得发泄的怨气和劣性也得以释放.  相似文献   

14.
<诗纬>是形成于汉代的纬书的一种,与<诗经>相配.<诗纬>中对诗的性质的认识"天地之心",对<大明>、<四牡>等提出的"四始"、"五际"说,以及对<诗经>中的篇义、诗句的揭示、阐释和引用等,都表现出纬学的特点.<诗纬>对<诗经>的阐释,既是纬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对汉魏六朝的文论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评论>在出版期间与胡适产生了一定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长期以来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创办人"、"编辑人"、"主要撰稿人"等说法,有人也曾探究过这种关系,但并未能真正的厘清.从胡适的著述、<现代评论>的创办过程和有关当事人的回忆等方面综合考察可以发现,胡适并不是<现代评论>的创办人和编辑人.他为该刊撰写的文章数量少且在该刊上所占分量较轻,就此而言,胡适仅是该刊的撰稿人而不是"主要撰稿人".深入地研究胡适与<现代评论>的关系不仅可以澄清历史事实,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胡适与"现代评论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兴阳 《唐都学刊》2003,19(4):55-59
在中国当代西部作家群中,柏原是一位不能忽略而恰恰多少有些被忽略的作家.他的小说获过全国性的大奖,小说、散文也常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读者>等广有影响的刊物选发,但评论界却没有投以多少关注的目光.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中国西部文学及西部作家被"边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是儒家论述孝道的一部扛鼎之作,其伦理思想一直是封建各朝君王治世圭臬,也是百姓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运用框架图来展现<孝经>的内蕴可以清晰明了十八章层层相扣的逻辑体系.作为统摄全书的<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直接阐述了<孝经>内容的三个方面:一、先王的"至德要道"是"孝";二、"孝为道德之根本";三、"孝"的目标.<孝经>其余十七章则是围绕这三个核心内容展开了深入论述.  相似文献   

18.
焦继顺 《学术交流》2008,(4):137-139
<河伯>是<楚辞·九歌>中的一篇,它以河伯的爱情生活为主题,描写了河伯和心爱的女神嬉水的欢乐.但就是这首诗却因为与中国传统礼制"祭不越望"原则不符,在文学史上引起了长时间的争论.通过对历代<楚辞>研究者的观点的分析,结合考古发现与上古礼仪制度的相关材料,笔者得出的结论是:<九歌>是国家祀典,其性质是屈原根据楚国国家祭典的需要而创作的一组祭歌,<河伯>一篇也是根据国家需要才产生的."祭不越望"原则,对<河伯>乃至<九歌>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19.
由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的41卷本<王阳明全集>,在旧本<王文成公全书>(又称<阳明全书>,通行的有隆庆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万有文库>本、<国学基本丛书>本、民国十三年华潜标点本等)38卷的基础上扩充了3卷,即卷32"补录·旧本未刊语录诗文??辑"、卷40"增补祭文、传记十二篇"、卷41"增补序跋三十七篇".前者计三万余字,后者有八万多字.原书出版后,被重印多次,成为学术界使用频率最高的本子.海内外学术界在对其中的补录部分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错误和缺憾,并鼓励我们把搜集王阳明散佚文字的工作继续进行下去.原书出版18年来,经过海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又新搜集到三十多万字的散佚文字以及近三十万字的附录材料.对这些新发现的散佚文字和附录材料进行编校整理、汇集出版,是学术界多年的期盼.最近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出版发行的<王阳明全集>(新编本),就是这项工程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如果以前就有<食品安全法>,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也许就不会发生如果以前就有<食品安全法>,毒奶粉应该会被集体召回,不至于害死十几个"大头娃娃",残害29万"肾结石婴儿":如果以前就有<食品安全法>,明星们在代言广告的时候也许会谨慎很多……有很多个"如果",这些"如果"像一条条鞭子,鞭策着<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同时也饱含着对社会道德缺失的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