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观史学与有限的总体史雷戈一、中观史学的构想中观史学是一个新领域。之所以新,是因为它试图在宏观史学与微观史学的两极对立中寻找和开辟出一条通向全面理解历史的新的路径。那么,中观史学的必然根据何在呢?笔者认为,这种必然根据就在于中观史学不是对宏观史学和微...  相似文献   

2.
章学诚对史家修养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言所谓历史研究,就其实质来说,它是研究者的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然受到史家认识能力的制约。作为历史研究者之认识活动的一种认识成果的史学,它是记述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学科,其记述和研究的科学程度如何,有赖于史家的认识能力,亦即史家的自身修养。中国史学史上,最早对史家修养提出系  相似文献   

3.
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理论,是当代西方批判的历史哲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本文将这一史学思想放在近现代西方史学发展的坐标轴上进行此照性剖析,并揭示了这一思想所蕴含着的深刻意义,既历史学家所研究的过去在某种意义上是目前依然活着的过去;历史学或历史思维的确切对象就是思想;历史学家研究的方法在于主体与对象沟通,是一种过程性的思想对话等等。由于柯林武德这一历史哲学体系对于史学认识论作了系统、深刻的研究,因此这一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历史著作的分析,我们发现历史著作的文学价值与任何纯文学的技巧或形式无关,它本质上是一种人文价值的体现。而人文价值的核心则是人性、自由和真理。它要求历史学家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以此反观中国史学界,其所暴露出来的诸多缺陷,意味着当代史学还不具有真正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5.
"求真"是传统历史编纂学的根本要求.如何做到"求真",它要求史家既要有品德、责任感和勇气,也要有史才、史学和史识,还应掌握征实求信的科学的治史方法.传统历史编纂学的"求真"呈现出明显的二重性特点,它既是指一种史实之"真",也包含着一种道义之"真".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传统史学之所以源远流长,长盛不衰,是因其具有极强的经世功能。而这种经世功能又具有似乎是相互对立的双重性,即史学既具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面,也有揭露和反抗统治者黑暗统治的一面。史学经世功能双重性的“对立”,并非史家自相矛盾的表现,而恰恰统一于史家抑恶扬善的史观之中。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值得深思的问题,但学界殊少专论。本文试图对此略作探究。一、传统史学具极强的经世功能我国史学从《春秋》到“二十四史”,历两千余年而不衰,可谓人类文明史中的奇迹。究其原因,恰恰在于我国传统史学具有极强的…  相似文献   

7.
(一) 历史社会学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是史学工作者运用社会学的某些方法,对史学研究的目的、功能、社会作用等问题的探讨。它侧重于解决人们为什么研究历史和怎样研究历史,又怎样使史学物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的问题。也就是说,历史社会学要超越原先史学在学科范围内对某种成果进行自我评价的狭隘界限,从社会的角度来考察史学的社会功能,从而揭示史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必然存在的某些涵数关系。 历史学是史学工作者透过时空的间隔对历史的反求构筑。这种反求构筑决不是一个由一串过去发生的事件随意拼凑。堆砌起来的杂乱王国,而是…  相似文献   

8.
论“史学概论”学科体系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概论的学科体系究竞应该如何确定,这是史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对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已有成果在认识上的偏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史学概论体系应由“五论”构成:历史过程论、历史主体论、史家主体论、史学发展论、史学理论与方法论。这“五论”既能体现出完整的文学概论学科结构,也映现了完整的逻辑结构,能够准确地整合文学概论的学科内涵。根据这“五论”确立文学概论学科体系,对于编纂科争性更强的史学概论著作,对子掌握史学概论学科的完整知识,都是委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沦陷区文学史研究的新突破──《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简评李洪岩从理论上说,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是以往发生的全部历史事实。但实际上,史家的研究范围总是有限的。例如,历史上的文学现象,就多少偏高于当代史家的视野之外。故尔,在研究抗日战争的专业史家圈子里...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展望未来,不少史家强调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更有学者认为建立严谨、系统的史学理论体系是目前中国史学工作者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众人所关注的理论既包括通常所说的历史理论——对过去的系统阐释,也兼指史学理论——对研究过程的系统概括。的确,治史者不仅要沉潜书山,钻研具体问题,还要更上一层楼,善于归纳总结一般性判断,构建对“过去”的理论诠释。这一工作并非一蹴可就,必定漫长艰辛,但对中国史学发展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设。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学的衡评模式,可以分为政治伦理性衡评和准学术性衡评两大类。但准学术性衡评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并未构成历史学家史学操作的主流。作者从政治伦理性衡评的形式、方法论等层面集中论述了传统史学的功能、作用及影射失学等问题。作者指出,传统史家从政治伦理性的单一维度来认识和解释纷纭复杂的历史现象,不是从社会的发展、运行和演化中进行历史主义的考察,而是满足于对历史事件、人物的伦理价值判断,满足于对历史现象的褒贬惩劝,这类衡评应归入伦理道德的价值体系中,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这一衡评模式体现了儒教伦理纲常和当朝现实政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第一、二部分对时下流行的两种历史认识论:客观反映论和主观创造论进行了分析批判,从理论上和事实上肯定了历史研究中存在着时代特色、史家个性与客观历史对历史学家的制约两个方面,但把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推向极端,其结果只能是从肯定自己出发,走向否定自己,反证对方。第三部分作者吸取现代信息论和结构主义理论,提出了史料信息中介概念,进而把历史研究过程解释为历史学家与客观历史遗过史料信息中介连续不断地双向互逆重构过程,并指出历史研究所能达到和所应达到的目的乃是追求更合理的解释。第四部分作者就历史认识有效性的评价提出了四条标准,并呼吁广大史学工作者对史学评论学给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是苏联前不久去世的一位研究法国历史的史学博士.这篇文章所谈的国外,主要是英国和法国.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对国外历史著作影响的增长谈起,介绍了国外史学界一些原属马克思主义者历史学家向右的转向问题,并以他们的历史著作为例,作了分析和批判.这些材料,对我们来说虽然是经过苏联研究者提供的,但在了解国外历史研究情况方面,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口述史学与民俗学的性质、对象、目的和方法等问题作了比较分析。作者在谈及这两个邻近学科之间的界限时,力图说明和阐释二者的理论框架及其模式。口述史学和民俗学是社会科学多元化发展的产物,就其本质而言,二者的性质和目的各不相同,但研究内容多有重合。口述史学的问世表明,史学领域里出现了一场深刻的、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通纪》:一部富有时代光泽的史著钱茂伟《通纪》是明嘉靖时代著名史家陈建(1497-1567)撰作的一部明史专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明代通史著作。它产生于危机四伏的嘉靖中叶,并以救危面目出现。凡面对时代现实,并给予时代现实以深刻回答的史著,不仅于当时...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与真实     
人们常说历史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真实、可靠。唐代刘知己说:“良史以直书实录为贵”。古希腊史家波里比乌斯说:“‘真实’之于历史,正如双目之于人身。……如果从历史中挖去了‘真实’,那末所剩下来的岂不部是些无稽之谈。”当代中国的治史者一般认为只要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上艰苦的史料搜集和整理,就能揭示历史的真相,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达到科学地认识历史的目的。至于认识历史的具体过程,其结论包含多少真理性,过去我们很少从认识论的角度去探讨。这种情况最近有所改变。随着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展开,历史认识论引起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政治结构和经济形势起了急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史学界无论在历史思想和方法论上,或者在研究实践和技术手段上,都有了重要的改变。首先是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传统史学的衰落。在战后初年,建立“新史学”的要求已经变得十分迫切。到了六十年代,在美国、英国、法国和西德等主要西方国家,它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口号。英国历史学家G.巴勒克拉夫在一本名为《变动的世界中的历史》的著作中写道:“现在,我们充斥着一种不  相似文献   

18.
一、历史、编史学与科学编史学由于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科学编史学问题,所以有必要把涉及到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学术结构等问题作一交待。一般而言,历史一词在含义上有"历史本身"(res gestae,已做之事)和"历史认识" (historia rerum gestarum,对已做之事的叙述)的区分。前者是指人类过去生活的实在过程, 即"历史实在"(Historical Reality);后者是指历史学家根据过去的各种材料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历史,它体现了人类对自己过去生活的一种认识上的努力,即"历史学"(Historical Sci- ence)。在对两种不同的历史进行考察的过程中,两种历史哲学便凸显出来。根据德雷(W·  相似文献   

19.
向燕南 《求是学刊》2005,32(4):122-128
明清时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由国家组织的大规模的修史活动频繁,编纂了大量卷帙庞大的历史著作。这种史学现象的出现,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国家职能完善及统治者对发挥国家职能的自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从发挥国家的社会职能讲,还是从发挥国家的统治职能讲,都对明清两朝的官修史籍的活动有重大的影响。封建国家的职能发挥,对于史学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史学社会化是历史知识借助生产者的实践和生产者向社会大众的传播而作用于社会的过程.它在史学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历史研究得以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建立起血肉联系,既可以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也可以为史学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可惜的是,史学社会化的道路是坎坷的,很多史家将史学社会化视为一种不入流的非学术行为,对此不屑一顾.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大众对史学的需求却难以被满足.各种伪史学纷纷登场,哗众取宠,使人真伪难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