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璞《游仙诗》的十二则残句具有共同的明显特点:一是全部残句不但无一例外地都与由十首完整的诗歌组成的《游仙诗》定稿相重复,而且重复的范围广泛,覆盖了大部分诗篇;二是无论在艺术描写和语言上还是在层次和逻辑关系方面,这些残句与其所重复的部分相比,无不大为逊色。这充分说明这十二则残句不过是写作过程中被删除的部分,而根本不是《游仙诗》定稿的组成内容。虽然如此,这些残句却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不但为了解郭璞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提供了最为直接和有力的证据,而且有助于认识《游仙诗》的主题、结构和艺术表现成就,从而促进《游仙诗》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诗必柱下之旨意,赋乃漆园之义疏”的东晋文坛上,郭璞以“隽上之才,变创其体”,写出了“挺拔而为俊”的十四首五言《游仙诗》,打破了当时“溺乎玄风”的颓局,发扬了中断了的“建安风骨”.郭璞的《游仙诗》在中国文学发展到两晋时代,实是带有转变性质的.因此锺嵘《诗品》称郭璞为“中兴第一”.  相似文献   

3.
吴功正 《天府新论》1994,(3):64-67,91
郭璞诗美成就略论吴功正两晋之际的诗人郭璞,确实体现了魏晋时代人之素质的重要特征:知识渊厚、识见高远。既好古文奇字,又懂阴阳卜筮,曾注释过《尔雅》、《山海经》、《楚辞》等。郭璞诗传二十二首,其中十四首为游仙诗,其诗美成就在游仙诗域。深厚的知识素养为游仙...  相似文献   

4.
作为郭璞《游仙诗》有机组成部分的"非列仙之趣"部分,从生命存在的视角抒写生命悲剧及其所引起的焦虑和痛苦,通过反复探索,诗人选定了摆脱生命悲剧的途径:走高举远游,学道修仙的人生之路。生命悲剧所引起的焦虑和痛苦主要不是因为世俗性的成败得失,而是生命悲剧所导致的终极关怀的失落和人生价值的虚无。"非列仙之趣"部分与"列仙之趣"部分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所写的学道修仙的思想基础和原因,而后者则是前者所选定的学道修仙人生之路的实际践行和结果。  相似文献   

5.
苑慧香 《理论界》2006,(6):206-207
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大多来源于对理想的执著和这种理想始终无法在现实中完全实现的矛盾、自我实现的愿望与这种愿望被现实阻断之间的矛盾。游仙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消解悲剧意识的途径之一,游仙、求仙、成仙以及追求长生不老是中国人面对无奈生活时的一种虚幻的实现方式,他们在这种虚幻企求中消解了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6.
《诗品中·晋弘农太守郭璞》条中包含着中古两种文学审美思想,这两种文学审美思想都深深扎根于评论家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评论家的身世、个性特征之中。从文学的审美本质来看,钟嵘以“慷慨咏怀”、“文体相辉”、“彪炳可玩”来欣赏郭璞《游仙诗》,比起李充等东晋人以“玄宗”、“列仙之趣”来推许《游仙诗》,则无疑反映出中古文学审美思想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7.
自《游仙诗》诞生一千七百多年来,其主题思想始终未能得到正确把握。造成《游仙诗》研究长期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不在作品本身,而在研究者的主观方面。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思维定势严重削弱了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和对材料的敏感性,在《游仙诗》研究中不能提出新问题和得出新见解;(2)对古人的观点和见解缺乏批判精神和理性分析,丧失了问题意识;(3)片面"重视"有关作品主旨的大问题,而忽略局部性的具体问题,在很多具体问题都没有弄明白的情况下就力图一举破解主题;(4)《游仙诗》研究与郭璞的宗教信仰严重脱节。  相似文献   

8.
论郭璞游仙诗的自叙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农 《齐鲁学刊》2001,(5):107-112
从《楚辞·远游》以来,游仙诗中总会有“列仙之趣”,同时也寄寓着作者某种现实的感情。郭璞《游仙》诗也并不例外,但他其实并不相信神仙,他完全是借仙境来写人间,并且带有强烈的自叙传性质。诗人痛感天下丧乱,人生苦短,欲以道术自立,有着浓厚的隐逸与享乐的倾向。“列仙之趣”不过是郭璞咏怀的符号,中国抒情诗从此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9.
论曹唐小游仙诗的文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唐桂林籍诗人曹唐以游仙诗著称。他今存于《全唐诗》卷六四○、六四一的151首诗中,游仙诗就占了121首。其中人称大游仙诗的七律体组诗17首;人称小游仙诗的七绝体组诗98首。实际上,曹唐的游仙诗还不止此数。据《唐才子传》等典籍记载,他的大游仙诗原有50首,可知今已散失33首。这个数量在游仙诗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尤其是诗人在想象中以现场目击者的视角,对仙人仙境的方方面面作了细致的描绘,塑造了一个完整的堪与世欲社会对应的美丽仙界,使他在后人的心目中赢得了与先唐游仙诗代表诗人郭璞同等的地位。 曹唐游仙诗有大小之目,这原是后人从体裁——律绝不同的角度划分的,别无深意。但细究之下,就会发现二者除体裁有异之外还有不少区别:首先,从结构上看,大游仙诗按题材来源分成若干首尾连贯有序的小组诗,小游仙诗就没有这种篇什之间的联章情况。其次、从题材上看,大游仙诗全系据仙话传说故事改编而成;小游仙诗虽也采用仙话的物象名目,但内容与仙话无直接关系,显示出更强烈的创造性。复次,从情调上看,大游仙诗缠绵悱侧,有如失恋中的男女;小游仙诗则闲散优游,颇类山林中的隐士。这种鲜明的区别,为我们分而论之提供了可能和必要。 曹唐小游仙诗的独特规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游仙诗的集成性,二是  相似文献   

10.
郭璞和《游仙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晋初年诗人中,最为历来评论者所称道的无过于郭璞。他的诗中最著名的是《游仙诗》。这些诗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仅十四首;此外散见于锺嵘《诗品》、《北堂书钞》等书中的佚句也不算多,加起来大约也超不过二十首。除了《游仙诗》,他还有四言诗四首和某些四言诗和五言诗的佚句,数量更少,艺术价值也较差,因此不大为人们注意。所以今天我们来评价郭璞的诗歌,主要是探讨他的《游仙诗》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郭璞对于神仙世界的追求绝非一时的冲动和偶然的兴趣,而是他一以贯之的宗教信仰。他认为在人间之外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神仙世界,而人通过修炼可以成为神仙。这一认识不只是反映在他的学术著作和诗赋作品中,更被他付诸实践:为了成为神仙,他曾隐逸山林,并进行过多种方术修炼。郭璞对于神仙世界的向往和追求贯穿终生,并最终通过兵解正式成为神仙。正确认识郭璞的宗教信仰,不但是全面认识郭璞人生道路的关键,而且也是正确评价《游仙诗》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2.
阮籍的《咏怀诗》和郭璞的《游仙诗》 ,前者关注人生而后者高蹈世外 ,其实咏怀和游仙只是题材有别 ,言志抒情的本质是相似的。他们都是把游仙当作排遣人生苦闷、实现理想的一种外在的手段 ,咏怀才是诗歌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3.
受道教美学思想的影响,魏晋游仙诗扬弃两汉"诗言志"之文风,注重人之个性、欲望、感情的宣泄,透露出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极具非功利性的艺术审美价值。在道教精神的滋养之下,游仙诗意境神奇瑰丽、风格清丽脱俗,诗篇充满富于浪漫色彩的想象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上承秦汉神话文学之流,下开唐宋浪漫主义诗歌之源,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张振谦 《兰州学刊》2010,(6):167-169
北宋文人创作了三百首左右游仙诗。北宋文人少数仍相信游仙之事并作诗纪之,大多文人创作游仙诗的动机与道教信仰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对神仙道教产生质疑。他们或者在游仙诗中直接点明其疑心,或者在梦仙诗中间接表达怀疑态度,有些文人在游仙诗中甚至对神话故事、道教神仙进行戏嘲、调侃。而这些恰恰反映了北宋文人创作思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曹操与曹植游仙诗的成因及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与曹植游仙诗的成因及异同贺秀明(厦门大学中文系)曹操和曹植的诗作中,有一部分是描写神仙和仙境的游仙诗。对于曹氏父子这类作品,以往出版的文学史、诗歌史和文章大多持抑贬的态度或避而不谈。近年来发表的文章也很少对这类作品做具体分析。游仙之诗虽然在曹魏之...  相似文献   

16.
西晋中国游仙诗发展历史上比较沉寂的一个阶段,历来少人论及。然细究其思想与艺术内容,仍有一定的现实气息与新鲜特色的闪现。从西晋的社会文化背景入手,对西晋游仙诗的主旨进行考察,可知西晋游仙诗仙境人间化的特色与当时"朝隐"风气盛行的关系,及部分西晋游仙诗在"列仙之趣"背后的幽约情怀。  相似文献   

17.
汉乐府游仙诗不同于"坎螵咏怀"的<楚辞>,其所表现的是纯粹的"列仙之趣".汉乐府游仙诗反映了汉人神仙信仰的特点,内容丰富多彩,是追求"列仙之趣"游仙诗的源头,对游仙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游仙诗是和山水、咏史、咏怀并列的一种诗歌题材。在曹操的诗作中,游仙诗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拟从内容、风格等几个方面来探析曹操游仙诗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9.
《琼州学院学报》2015,(4):42-45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悲剧的理论,与之相比,对于悲剧美感来源的探讨是不足的。先贤时彦间有论述,但大多语焉不详。厘清西方悲剧学说中关于悲剧美感根源的论述,从悲剧艺术本身以及基于"生命一次性"的思考两个方面来探讨悲剧美感的来源问题,能够使我们理性认识悲剧美感来源,反省当代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缺失,并唤起我们对悲剧美感培养和悲剧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一、六朝文人不让皇帝成仙 六朝文人记载了无数人成仙的故事,可是文人们象不约而同、受制于同一个命令一样:不让皇帝成仙,尤其不让名气大的皇帝成仙。郭璞《游仙诗》云:“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六朝末朝北周的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之九云:“汉武多骄慢,淮南不小心。蓬莱人海底,何处可追寻?”吴均《览古诗》云:“尝稽真仙道,清淑秘众烦。秦皇及汉武,焉得游其藩?”三位诗人不约而同不让皇帝成仙。这里只谈汉武帝及淮南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