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在借鉴与创新中成长发展──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的思考马晖客观地说,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文学是开放型的。它特别注意向“异邦求新声”,广泛地吸收外国的文艺思想,同外国的作家、文学团体发生联系,但与“五四”新文学多视角引进西方各种文艺思潮不同,左翼文...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诞生的当代文学,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影响当代中国文学走向的中外现代思想资源,包括“五四”新文学、延安文艺、民国时期国统区文学、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模式以及东西方现代文学和思潮。理清它们的起落消长与当代文学观念的调整和艺术方法的革新间的关联,不仅有助于面对未来而且有可能重新激活“传统”,使20世纪中国文学的构架更为清晰、完整。  相似文献   

3.
我饶有兴趣地读完了徐行言、程金城合著的《表现主义与 2 0世纪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2 0 0 0年版 )。近几年 ,随着后新潮小说、“先锋小说家”的实验日益令人瞩目 ,不少批评家似乎已把目光移向当今仍活跃在西方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界的“后现实主义”思潮或运动 ,而探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已逐渐由“热”到冷。实事求是地说 ,我们对现代主义尤其是与“五四”新文学相伴而生的中国表现主义文学始终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即使已有的成果也主要以单篇文章或个别章节的形式出现 ,论者大多浅尝辄止而少见持续深入的研究 ,因…  相似文献   

4.
论近代小说观念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越 《社科纵横》2006,21(1):98
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近代文学也随之发生观念性的变革,由原来对小说地位的轻视变为对小说社会作用的强调。这种观念的形成一方面是西方文艺思潮冲击所致,另一方面也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大国意识的丧失有关。由此,有识之士开始寻求用文学观念的变革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的道路,从而促成了近代小说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当五四新文学以崭新的风姿和异乎传统的独特面貌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五四作家群体创作观念上的巨大变化,追求真诚、崇尚理性,表现“人的文学”这种体现人文精神的创作思想,已成为五四作家文学创作观念上的显著特征。一五四作家创作观念上人文精神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从本质上说,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在这场运动中,虽然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但是毋庸置疑,科学与民主才是其中最鲜明的主旋律,它是我国近代、现代价值体系与思想观念的基石。科学与民主是划破西方中世纪黑暗夜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文坛兴起了一股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在短短的10年期间,新时期文学走过了西方文学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漫长路程,各种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如走马灯般地匆匆掠过中国文坛。...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近代对文学范围认识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五四新文学”观对文学范围的认识,是在晚清发生的,中国古代的文学范围在晚清发生了突破,突破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纯文学进来,非文学出去。但是进入文学的小说戏剧恰恰是在认同正统文学观念之后,非文学出去则要到“五四”后才得以实现。这种复杂的矛盾显示出文学观念变革的艰难  相似文献   

8.
陈学祖 《学术交流》2003,(1):123-129
五四新文学彻底的反传统立场并不意味着彻底地否定传统 ,历史的光辉是抹不掉也掩不住的 ,历史的连续性不可能由于反传统思想的冲击而断裂。无论从理论思维 ,还是就审美表现方式而言 ,五四文学都受到传统文学的深刻影响。长期以来 ,对传统的漠视不仅在五四新文学研究中存在 ,也是整个中国新文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重大问题。大多数时期的中国新文学研究是被西方的文学价值观和批评话语笼罩着。 2 0世纪的中国新文学研究几乎将西方的文论话语作为惟一的参照标准 ,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诸多弊端 ,不但影响了中国新文学研究和理论建设 ,而且严重妨碍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进程。这一漠视文学传统的错误倾向必须纠正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未来记》中表现出来的未来与现实的强烈对比,表达出作者对追赶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焦虑;小说中“留学生构建民族-国家”的主题,开创了具有历史现代性的留学生小说类型;梁启超把小说用于宣传历史现代性,即将小说作为构建民族国家共同体的现代性话语,以推动民族建设与革命进程,对于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乃至20世纪的中国文学潮流有着前瞻性的引领作用;此外,从留学生主人公的角色设置到叙事时间的倒叙手法,《新中国未来记》均仿自西方政治小说,显现了梁启超试图调和历史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之间矛盾冲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肖鹰 《浙江学刊》2001,2(1):17-23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是它追求并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在这个时期,由于文学的变革与社会变革交织,更由于整个中国社会本身的复杂性,各种思潮、观念,相竞而出,错综冲突.但是,在文学的基本观念,即美学理论的层面上,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集中表现在三个新的要素的产生和相互作用美学观念、强力战斗精神和现实主义典型原则.围绕着这三个方面的错综曲折的变化,构成了近百年中国文学在其美学层面的演变历程.本文是对这个演变历程的一个梳理和阐发.  相似文献   

11.
<正> “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以西方文化为主体而掀起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西方各种“思潮”、“主义”大量涌进,迫使这一代知识分子不得不在中西文化交汇中,重新组合自身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的以“全盘西化”为主体形成“西式”文化心态;有的以“东方精神文明”为主体形成传统文化心态;有的以“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形成“中西合壁”型文化心理结构。老舍没有赶上这一代知识分子在金戈铁马、大浪淘沙下所作的文化心理选择,他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的情势下登上文坛的。这就决定他在登上文坛的同时,就带上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中的深层文化心理作了剖视。由于“五四”文学中的个性主义思想,并非出自中国社会内部经济文化机制发展到充分成熟的一种自然选择,而主要是先觉者们从西方“拿来”的。故而在其选择、汲纳过程中,必然受到选择主体原有精神文化形态的制约,形成选择主体和被选择客体之间的互渗或同构。文章置“五四”个性主义文学于东西方两种文化、文学观念的比较研究中进行宏观透视和微观分析,较系统地论证了:“五四”作家观念中的个性主义,在其哲学本体意义上,往往是“群”和“类”的个体显现,他们显意识层次中的单数的“自我”,往往就是他们潜意识层次中的复数的“我们”。当他们把自我从传统社会中分离出来,追寻个体价值的完成的同时,其本质却是以走出社会的方式介入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史的"新"与"旧",大致以文学观念作为区分.中国"旧"文学史以叙述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持雅文学观念,贬抑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中国"新"文学史则以纯文学为主要内容,同时重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价值与地位.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学史的产生与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输入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新的文学文献的发现紧密相关."新"文学史的写作在三十年代形成一个高潮,并产生了诸多代表著作,这些中国"新"文学史著作对文学史走向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这些"新"文学史著作的写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现代论者认为:决定小说美学价值的必然因素是叙述,而不是故事。被誉为我国小说史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和总突破的鲁迅小说,在“五四”时期,曾强烈地震撼青年读者的心,并产生巨大影响,这固然有思想内容和小说观念上的突破,然而不能否认,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形式上的创新。如同茅盾所说:“在中国的新文坛上,鲁迅君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就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这“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大都体现在叙述方面。鲁迅小说不仅吸收了西方现代小说那种具有强大艺术表现力的叙述方式,而且还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多种优秀的艺术传达手段,从而打破了中国旧小说那种僵化的叙述模式,创造出多姿多态的新的叙述体式,使中国小说获得了新生,并拓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拙文拟从叙述视角、叙述结构、叙述基调、叙述手段等四个方面对鲁迅小说的叙述艺术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宋刚 《日本研究》2008,(3):80-82
大正末年至今,“私小说”这一文学表现形式一直活跃于日本文坛。而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正是私小说的源泉之一。因此,看清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真实面貌,是我们理解私小说,乃至打开日本人心理之门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的关键,就是要搞清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是如何被日本文坛所接受的。本文认为,1891年末到1892年初在森鸥外与坪内逍遥之间发生的“没理想论争”的结果之一,就是法国的自然主义文学开始被日本文坛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章太炎与近代国粹主义文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粹主义”是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兴起的一股学术文化思潮。提倡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主张学习西方,会通中西,却反对“醉心欧化”和“欧化主义”;批判封建旧学,却又要求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粹;重视史学,强调以历史激励国民的民族主义和爱国心:是国粹派学术文化思想的主要特征。而章太炎作为国粹派的的领袖和楷模,对国粹主义思想的阐发,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西方启蒙话语为标志的文学史观念,基本否定了"十七年"文学,赵树理小说是其中典型的例子。这种元叙述并非始于八十年代,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文学内部就表现出知识等级化倾向。赵树理坚持传统的文艺形式,以顽强的艺术个性开拓了传播五四新文化的文学途径。从抗日战争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他的小说既表现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在时代与社会的总体结构中被结构化地建立起来,由此突显出文学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边缘性体验及其特点。重新阐释大众化时代所产生的这种文学形态,解释它对接受的传统定位,以及在尊重本土接受基础上多元的艺术取向,对认识当今大众文化市场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三大主题刘怀玉与“语言学转向”紧密相联,20世纪西方哲学研究还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日常生活转向”性质的革命。作为这场哲学革命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9.
徐水生 《求是学刊》2006,33(6):23-26
儒学虽然产生在中国,但是其思想影响到整个东亚地区。自公元405年王仁携《论语》赴日以来,儒学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播和与日本本土文化的融合,至19世纪中叶,已成日本传统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①。然而,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社会发生剧变,西方思想全面涌入,儒学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  相似文献   

20.
1917年发端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以至由此开始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它与传统文学最大的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在当时开放性的文化环境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待西方从文艺复兴至20世纪出现的各种外来文化,包括西方现代派哲学、文学思潮和理论,因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所面对的西方世界,正是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学兴起时期,正如胡适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所归纳的两种趋势:“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