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汉语言文化背景下,对西方的“原型批评”概念有必要进行本土化阐释。在中国民间故事、传说与新时期小说的联系中,存在着四种“主题原型”:一是人与自然其生兆存;二是人经历考验、发挥潜能;三是在神奇幻境的书写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四是批判重利轻义、贪得无厌的物化人格。这些“主题原型”在新时期小说中的呈现形态、置换动力、现实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反映了作家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本土审美意识的觉醒。另外,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和文学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重义轻利”的人生观、肯定道德生命人格的价值观等,有可能成为我们回应当下生活、重建生活诗学、提升文化品格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
刘惠丽 《唐都学刊》2006,22(5):154-157
以《一个人的战争》为代表的林白早期作品,在叙事上自我意识强烈,“作者”姿态张扬,将某种自传性质的笔触伸向女性内部世界,用女性话语彻底覆盖男性话语。然而这又将陷入女性极端自恋的境地,使女性退回封闭的自我空间,在女性乌托邦的理想王国里进行着“一个人的战争”。十年后的《妇女闲聊录》,以一个乡村妇女传达出的民间世界观造就了林白在叙事上的转型,林白淡化了女性性别屏蔽意识,避免了叙事上的格式化,从知识分子“精英意识”走向“民众意识”,终于从“一个人的战争”中突围了。  相似文献   

3.
人格与人的“价值生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格作为人之为人的价值规定,被诸多学科所共同关注和研究。哲学的人格研究关注的是社会历史中现实人的“价值自我”,即人的自然生命经过社会“类化”后所形成的“价值生命”的实现,哲学人格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的自我确证与人之为人根本性质的历史获得。文章正是在论述这一主旨基础上,揭示了人格范畴的价值蕴涵,并为人学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符号互动理论集大成者米德在承续“社会行动理论”“多元自我”“境中我”等思想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剖析“自我与社会”关系的符号互动理论。当将研究聚焦于教育戏剧中的“自我与社会”时,符号互动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框架,为探究教育戏剧中“自我与社会”这一核心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域。教育戏剧作为一种融合象征性符号、语言性符号、动作性符号的教育方法,能从关系性、社会性、模仿性三个维度培养和提升个体自我的社会性认知、社会性人格和社会性行动。  相似文献   

5.
真实的幻觉——论《霸王别姬》中的"阿尼玛"原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斌 《社科纵横》2002,17(5):57-58
在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中 ,作者通过男伶程蝶衣 (“虞姬”)对搭档段小楼 (“霸王”)缠绕一生的单向恋爱 ,展示了特定情境下一个男人“女人性”的一面 ,这是“阿尼玛”神话形象的又一置换变形。本文从荣格提出的“阿尼玛”、“阿尼姆斯”原型入手 ,重读《霸王别姬》 ,旨在分析“双性人”原型在程蝶衣身上的置换变形 ,并力图揭示这一置换变形的内在缘由。  相似文献   

6.
文化改造将会取代劳动改造,成为犯人改造的主流方法。依照文化解释的手法去“教育”犯人,重塑犯人文化人格,将对其教育改造开辟新的有效路径。一是用“外化”“入世”的理想人格确立其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取向;二是用“内化”“出世”的人格精神使其淡泊名利、顺其自然并懂得接纳与珍惜,以净化心灵;三是用诗歌小说戏剧的美学人格打造诗意的人格理想。如此,犯人的灵魂改造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人学”,《白鹿原》作为一部民族的“心灵秘史”,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将其上升到文化原型符号的高度,揭示人类个体人格发展中的悲剧。其中,鹿三和黑娃父子的悲剧是超越自卑者的悲剧,他们的生命历程对当今个体人格的的健全发展具有一种人格治疗学意义,从而形象地印证了文学的治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正> 1918年前后,一向关注人格铸造课题的青年毛泽东的观点发生了变化。一个重要表现是,他逐步放弃了“本源”这个抽象的概念,把新人格建造的基点放在了“自我”身上。在1917年下半年至1918年上半年阅读德国康德派哲学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时,写下的一万二千多字的趣味深厚的批语中,集中体现了青年毛泽东从“无我”走向“自我”乃至“唯我”的思想变化。可以说,“批语”是青年毛泽东为着探  相似文献   

9.
《雪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代表作 ,这部“看上去平易 ,然而却非常复杂”1 的小说 ,一直是国内日本文学研究的热点。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雪国》早有人在 ,不过分析的原型仅限于人物。按照弗莱的解释 ,原型乃是“一种典型的重复出现的意象”,是一种“可交流的象征”2 ,它可以是人物、主题、意象 ,也可是结构单位 ,只要它们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具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雪国》是一部象征性极强的作品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型 ,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发掘、解析 ,以求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本文主要就三类原型进行分…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宪法人权理论以美国的“个人主义”与德国的“人格主义”人权论为两大典型,前者通过“自由的镜头”观察人、后者则以“尊严的镜头”观察人,并在宪法上塑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的形象”.“个人主义”人权论以个人自由为其至高价值,在“个人自治”与“自我决定”、隐私权、行为自由与表达自由等权利保障领域,呈现更为注重防御政府的单一维度;而“人格主义”人权论则以人性尊严与人格自由发展为核心价值,在上述权利保障领域以人格关系为框架建构权利的具体内涵,强调在实现人的固有价值的同时,以社会责任与义务约束个人的自由,寻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融合性.两种人权理论体现了西方宪法上关于自由主义和个人价值两种不同的诠释进路.就中国宪法而言,德国的“人格主义”权利论或许更具“亲和力”和借鉴意义.但由于缺乏个体和权利观念,我国的宪政法律文化若不经过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创造性转化”,为其注入个人权利本位之内核,与人格主义权利论并不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11.
何书 《学术交流》2007,(4):158-161
认知原型是词义引申过程中思维联想的认知参照点,是联想扩展的基础和依据。在古汉语词义引申过程中,存在着“概念”、“事件”和“事物”三种不同的认知参照点,即“概念原型”、“事件原型”和“事物原型”,在不同的认知原型导向下获得的多义范畴系统内部各成分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小说创作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本刊与本院文学研究所、作协黑龙江分会、《文艺评论》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新时期小说创作研讨会”,于8月12—16日在哈尔滨举行。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南、江苏、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的作家、评论家、研究人员、编辑、大学教师和研究生五十余人,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成就和经验,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重点讨论了近年来小说观念和方法的更新,同时,对小说创作的当代意识和文化意识等问题,也交换了看法。大家在充分肯定十年来小说创作的成就时指出:当前小说创作已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全面发展时期。特别是中、短篇小说异彩纷呈,把原有小说的写法、规范、模式突破了,“探索”与“突破”是其两大特点。由于探索,才打破了单一的格局,带来主体意识的强化,作家的思维空间拓展,表达方式、感觉方式的更渐,使小说视野从单纯的社会性主题,转移到生活的更深层次。作家由被动到主动,由寻找题材到寻找“自我”,才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小说。  相似文献   

13.
和谐人格论     
和谐人格是适应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一种人格型态,其内涵是自我身心和谐、自我与他人和谐、自我与社会和谐、自我与自然和谐。和谐人格的生成需要社会生产力条件、社会经济形态条件、个人物质生活条件和个人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条件。和谐人格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有利于形成自我与他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已成为跨越 2 1世纪不可回避的现实。全球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这个话题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人类学对“文化”的解释 ,与早期社会学“现代性”阐释是我们理解全球化进程的两个不同视角 ,它提供了探讨全球性与民族性关系特定的分析框架。全球性最大的特征是开放性 ,其引起的最广泛的社会过程就是文化互动。文化互动的多重功能 ,反映出全球性与民族性互动中正功能、负功能并存的性质。在全球化时代 ,民族人格因素再次被反观、被在全球化中提升 ,跨文化素养、跨文化人格是当今民族人格的一个侧面和延伸 ;同时民族人格又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追求。全球化已完全改变了当代中国人对日常生活的理解 ,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个人的自我认同紧密相关。对个人来说 ,对民族化人格的认同也意味着重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15.
欲望中的历史——90年代中国小说的历史化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历史化叙事的主题化。所谓“历史化叙事”,有别于传统文学批评所谓“历史小说”。历史小说是以文本之外的史实或历史事件为表述对象的;而历史化叙事,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构成中的自我认同的叙事行为·········。两者的基本区别在于,历史化叙事丧失或者放弃了历史小说以现代唯物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和对“历史”的客观性(确定性、整体性)的信念。本文试图指明的是,历史化叙事在90年代中国小说中的主题化,是90年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文学)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既展现了在90的年代中国社会全面商品化运动中自我或个性的深刻危机,又构成了一种抵抗商品化的消费主义潮流的文化诗学———在历史化叙事中,“历史”变成了当前现实中深晦而····················不可触及,即商品化不能最后整合的自我的一片永远的风景:自我欲望中的永远的禁地  相似文献   

16.
妇女问题一直是富有人文意识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关注点,蔚为壮观的女性题材作品即是一个明证。《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家丁玲的杰作。作品问世虽已近70年,但主人公莎菲精神人格的现代内涵,小说独具的审美价值,仍激发着研究者探索的热情。本文作者认为,爱作为莎菲的宗教式信念,体现了现代知识女性受“五四”精神洗礼后发生的深层心灵苏醒。莎菲对真正的爱的理解、感悟和渴望,给她拒绝被爱提供了精神条件,而被爱作为对传统女性“以色事人”命运的人生写照,既是对女性人格和价值的漠视和消融,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男权意识无限膨胀所导致的两性自我价值确证的艰难。拒绝被爱是对传统女性命运的大胆抗争,是现代知识女性独立人格的伸张。同时也意味着,只有在更高起点上寻求和选择真爱,女性的人格和价值才会最终实现,不再重蹈被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加缪在他的代表作《鼠疫》中,集中体现了其存在哲学的积极方面,他的要义在于“自由选择”和“诉诸行为”,是继续对“西西弗精神”的颂扬,对“自由主体”的“人格力量”的召唤。“虚无与荒诞”是现代西方人生存环境的范本,通常人们也用以作为确认存在哲学消极、宿命思想的表征。本文则把“虚无与荒诞”理解为存在的一种状态和结果。加缪的旨意正是在于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以证明人作为自由的主体,有勇气正视这种悲剧性的结局,直面流放的人生,向异己的环境作不屈的斗争,在“行动”的过程中超越虚无与荒诞。小说的主人公里厄医生是个强者,也是加缪心目中“自由人”的典范.正是对自由主体的人格力量的肯定与推崇,使加缪的存在主义思想成为一种积极的入世哲学.  相似文献   

18.
赵文琼 《社科纵横》2011,26(7):177-178
本篇论文试图借助诺斯洛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探讨《红字》中人物形象与圣经原型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更为深刻地挖掘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李 《社科纵横》2013,(1):95-98
玛格丽特·劳伦斯在小说《占卜者》中通过讲述女主人公作为艺术家的成长经历,深入地探讨了女性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为小说的女主人公赋予了女性自主的话语权。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女主人公莫拉格在历经了觉醒与反抗之后寻求自我、发现自我、追求女性自我属性的成长历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占卜者》是一部反映女性意识,关注女性生存的女性艺术家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20.
张琦 《北京社会科学》2003,(4):96-100,118
本文试图从自我认同的角度来解读过士行的剧作“闲人三部曲”中的“闲人”形象。“闲人”的痴癖是个人的生活仪式 ,是他们自我命名的媒介 ,借此免于沉默无声 ,实现对平凡黯淡人生的超越。尽管生存于当代 ,但“闲人”认同的却是传统文化及其人格形象 ,这种向传统文化的寻求庇护 ,为的是使自己免于裸露在时代的震荡中。在关于人的有限性、人在世界中的位置的问题上 ,“闲人”在将各自的痴癖推向极致的同时 ,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 :僭越与敬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