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重要的赋家,他的赋美学意识和思想对魏晋六朝赋美学具有开启性的历史意义,他明确把赋文学的本质定义为对赋言之美的创造,赋家对赋言之美的创造也即是赋家对赋之意象和气韵的审美创造,强调慷慨悲壮是赋美的基本精神。他将审美之赋从价值论方面定性为小道,反对赋文的审美创作可以令赋家收获自己生命的不朽,他的赋观在这一点同曹丕的文章不朽论直接对立,对立的背后,隐约可见曹植同曹丕在政治上各自处境、位势的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决定了他们对赋文创作是否具有审美救赎功能有了各自不同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曹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也是重要的文艺思想家。其文艺思想主要表现在重视和爱好文学艺术、重视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关系、主张批评者应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及正确的批评态度、重视文学作品的美学要求、提倡继承与革新等方面。这些理论与主张不但拓宽了当时文学批评的视角,而且揭示出一些问题的本质。曹植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理论主张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玄学作为魏晋南北朝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思潮,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诸多方面,使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态势。通过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家的审美取向、创作思想和创作倾向等方面影响的研究,揭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思潮与文学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曹操作为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就历史评价而言,其文学成就虽然不小,但是逊于二子曹丕、曹植。迹其文学生涯,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诗歌创作量较少,且以四言为主,文章基本为实用性的政令文,因此缺乏文学地位;其二是,在高度发达的建安文坛,文学理论讨论日盛的状况下,鲜有对文学理论的论述和见解,缺乏理论总结。事实上,曹操实实在在是一个文坛指引者和理论践行者。在语言上他以为政论文应该遵循"指事而语""反对浮华"的创作要求;在作者方面,他反对"学问肤浅,所见不博"的创作者;在说理上,认为只有经得起"悉难"才是巧文。他的诗歌创作则体现出一种大情怀、大悲悯的阔大气势,彰显了"文以气为主"的美学风格。统观诗文,处处体现对文学"经国之业"的追求。曹操虽然给后世留下的创作理论仅存只字片言,但是他的创作却在当时为诗为文的基本要求与框架下展开,甚至可以说,曹丕所谓的"文以气为主""经国之大业"的美学追求实际上是对其父文学创作的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5.
论曹植创作中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的一生饱经优患,他的文学创作充满着浓重的忧患意识。本文通过对曹植的生平和创作的全面观照,从他对个体生命的嗟叹,对理想功业的忧虑,对国计民生的焦灼三个方面展示其“忧愁幽思”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曹植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活动中,也展开了积极的文学批评,提出了相关的论文主张,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和理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因为曹植曾经说过“辞赋小道”而认为曹植对文学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但这种观点与曹植在创作上的成绩相矛盾。事实上,曹植重视文学,尤其对民问文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人们公认曹植为建安时代最杰出的诗人,然而,曹植之所以能够成为建安诗人最高代表,其原因不仅仅在于他反映了建安时代的动乱现实,更主要的是,曹植的诗在建安时代人性自觉和文学自觉的美学风尚促成下,取得了丰厚的美学内容。曹诗的美学蕴含十分丰富,它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艺术旨趣,代表了那一时期文学创作的思想特征和艺术成就。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尚未引起人们的应有重视,笔者愿就曹植诗歌的美学内容谈谈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得到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8.
汉魏之际是中国文学的一个转折时期.曹操及其二子曹丕、曹植不仅重视文学创作,而且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对文学施加影响,催生了建安风骨这一文学审美风范,实现了文学自觉.  相似文献   

9.
苏轼不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美学家。他的美学遗产十分丰富,就所涉猎的广度而言,包括创作美学,诗歌美学,书法美学,绘画美学等;就所研究的深度来讲,他对美与艺术的本质;对审美和美感的特征,对美的欣赏与创作等理论问题,都作出了较好的回答。本文仅就苏轼对审美观照的认识,作些分析和归纳,以就教于方家。审美观照,亦称审美静观,从狭义方面来讲,是“一种关于审美方式和审美状态的理论。指审美欣赏和创造过程中,主体全神贯注  相似文献   

10.
从本质上来说 ,文学创作是一种民间化的行为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创作主体的民间定位 ,创作意识的民间流露 ,以及审美情趣的民间认同。这是文学的突出表征 ,既主导着文学的发展 ,也主导着文学的走向。认清这一点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文学作品 ,分析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1.
论曹植与中古诗歌创作范式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古诗歌创作范式的“建安风骨”是后代论者对于建安文学精神的一种独特接受和主体建构。由于建安文学的发展呈现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作家的情形不一, 对这一创作范式内涵的把握和阐释就必须放在特定历史进程中进行。曹植在文学史上尤其是在中古文学史上一直具有偶像的价值和意义。将曹植这一“文本”以及后代作家对他的“接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观察,就会发现,曹植尤其是他后期文化、文学活动的典范意义并非只在辞彩等形式的方面,而是标志着一种文人生存方式及文学创作范式的完全确立,从而成为中古文学发展方向的真正代表。  相似文献   

12.
广西壮族张鹏展文学家族以其人数之多,历时之久,创作数量之多,被誉为清代壮族第一文学家族。从现存作品来看,张氏文学家族在诗歌创作方面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汉文化传播、科举考试的通行为张鹏展家族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研究这一世家的文学创作,不仅可以对这一世家的文学创作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同时也可深入地对清代壮族文学发展历程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刘笔农文坛忆旧散文再现了新华优秀作家在文学创作、培养新人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贡献。他对历史瞬间的艺术表现,准确地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格气质,给读者以审美享受;其创作可以作为文学史料的补充;他尝试重筑新华文坛一个时代的文学画廊,诠释了一代文化人对家园不能割舍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14.
曹植是魏晋时代的著名文学家。他的特殊人生经历,造成其作品善写愁思。曹植通过意象的创变,对于愁思进行了细致感人的描写,创作了《洛神赋》《赠白马王彪》等作品。曹植将这种愁思与意象营构巧妙地融合起来,通过比兴手法创构意在言外、高度概括的意象类型。曹植晚期的诗赋还表现了逍遥游放、摆脱愁闷的心态,从而开启了正始文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现代著名作家王统照不仅以文学创作闻名于世,而且是继王国维之后,建构了较为系统的美学思想体系的早期美学家。早在"五四"前后,他就发表了一系列美学论文,对于美育、美的本质、美感、审美形态,审美心理以及其它文艺美学问题都阐发过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为人生,为改造社会而美育的思想,是一种实践性的美育理论;显示出马克思的美学基本原理对其影响的印迹;而对于审美心理的描述所阐发的"心理距离"说,融合着个人创作的审美体验。他对"真、善、美"审美原则的论述,见解独到、引人深思。本文从三个方面论析了王统照在中国现代美学初创期,在理论建设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引起美学研究界对他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对六朝文学影响最大。六朝诗人对曹植过人的才华推崇备至,对他的文学地位高度评价;把他的文学创作当作范本,从中汲取艺术营养。他的文学观点以及对音律的运用,也给予六朝文学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探讨中国文学自觉起于何时这个具有理论、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通过文献解析与古代文学创作文本考察的方法,认为文学的自觉是文学发生学方面的话语,从先秦文学的创作实际状态来看,当时的文学创作就和魏晋以后的文学创作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是先秦的文艺理论儒家审美思想占据主导,对当时的创作作了一些扭曲性的诠释,对文艺提出政治功利性要求,这种文化取向在宗法社会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对社会文化进行资源整合为人类福祉服务,是社会一种理性的选择,也是统治阶级对文学的期许.但是,社会对文学的期许,或政治家们对文化的理想,与文人们创作心态没有必然的联系,魏晋文学实际也没有完全脱离"寓训勉于诗赋"的政治功利性色彩.  相似文献   

18.
作为建安时期重要的文学家曹操,不仅文学成就卓著,而且文艺思想也相当突出,影响并推动了当代及后代的文学创作。但对此,很少有人进行探讨。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重视文学艺术;二、文学创作要反映社会现实的创作思想;三、主张改造文章。曹操的文艺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思想,以此来揭示曹操在文艺思想史及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一生著译浩繁,造诣深广,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所以成就为我国文学的一代宗师、世界文坛上的一大文豪,自有其成功的经验。就文学创作来说,严肃认真地修改文章,也是他创作过程所具特色的一个侧面。与中外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一样,鲁迅  相似文献   

20.
郝经是元初重要的文学家,他不仅文学创作丰富,而且有系统的文学主张。他的文学观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用"的文论观点,强调文学创作要以实用为主。二是在文学创作中提出了"顺"的概念,主张文学创作要顺应事物本身的道理和形式而不主张"作文"。三是在作家的修养中提出了"内游"说,郝经的"内游"是从创作的本体上解决文学创作中文与道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