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日,鲁迅先生曾来复旦发表演讲。这在他当天的日记中有所记载:“午蔡毓骢、马凡鸟来,邀往复旦大学演讲,午后去讲一小时。”翻八一年新版本《鲁迅全集》十四卷《日记》注释,见:“往复旦大学演讲,讲关于革命文学问题,讲稿佚。”(P.681)在第四卷《三闲集·序言》里又有一条有关此事的注释。鲁迅先生“十一月二日在复旦大学作题为《革命文学》的讲演,有萧立记录稿,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五月九日上海《新闻报·学海》。”(P.6)马蹄疾先生在他的《鲁迅演讲考》一书中还更进一步地说:“萧立在《鲁迅之所谓‘革命文学’》  相似文献   

2.
从政治、历史和文化的维度研究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可以发现,在1903—1936年间,鲁迅完成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变。具体来说,1903-1926年间,鲁迅在外国文学译介中倾向于“文学革命”;在1927—1936年间,鲁迅的文学翻译观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转变。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鲁迅杰出的外国文学译介工作使他不愧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界之战士”。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瞿秋白的杂文创作,其历史的战斗价值也正如他俩在现代革命文学史上的伟大历史功绩一样是不可磨灭的。周扬曾有过十分明确的论述:三十年代初他俩一起“参与和指导了左翼文化运动,率领和团结广大文化工作者,粉碎了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促成了革命文学的空前繁荣”。这理当包括鲁迅和瞿秋白杂文创  相似文献   

4.
<正>“竹内鲁迅”即日本学者竹内好(1910—1977)阐释的鲁迅,代表性文本是竹内1944年出版的专著《鲁迅》(日本评论社)。《鲁迅》出版四十年之后,到了1980年代,日本另一位鲁迅研究名家丸山升(1931—2006)在其长文《日本的鲁迅研究》中还说:“这是一本时至今日仍被称为‘竹内鲁迅’的对其后的鲁迅研究起着决定性影响的著作。”  相似文献   

5.
在一九二八年开始的“革命文学”的论争中,茅盾先后发表了《欢迎〈太阳〉》(1928.1)、《从牯岭到东京》(1928.10)、《读〈倪焕之〉》(1929.5)、《关于“创作”》(1931.9)等文章。主要就“革命文学”论争所涉及的如何评价五四文学革命、评价鲁迅,如何看待创造社、太阳  相似文献   

6.
冯雪峰是鲁迅亲密的战友和学生。他以毕生精力尽瘁于祖国的革命文化事业,建树颇多,尤其是在宣传和捍卫鲁迅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关著述甚丰,深得鲁迅夫人许广平的好评,曾被她誉为研究鲁迅的“通人”,在鲁迅研究史上留有光辉的一页。冯雪峰的鲁迅研究工作肇始于二十年代末期。至建国前夕为止,他写下的这方面的文字,其最重要者主要有三篇。一篇是一九二八年五月所写的《革命与知识阶级》。当时正值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的高潮期,鲁迅遭到创造社、太阳社的“笔尖的围剿”,被他们作为建立革命文学的主要障碍而大加挞伐。冯雪峰此文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它保持冷静的头  相似文献   

7.
鲁迅和茅盾是我国新文学战线上两面光辉的旗帜,他们为新文学开拓、奠基,披荆斩棘,成就是多方面的、辉煌的.在创作的初期他们都以杰出的小说蜚声文坛,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典型.阿Q、吴荪甫等的形象,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读者中也是著名的人物.鲁迅的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一九二五——二七年大革命前夕的中国现实生活,茅盾的作品则描绘了“五四”到抗日战争后期的历史画面.它们各有侧重,又相互交错,共同揭示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在展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的同时,在创作中也清晰地留下了他们的思想发展变化,不断求索的轨迹.熟悉中国现代文学的同志都知道早期的新文学运动经历了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而鲁迅和茅盾却正是这一发展过程中两位卓越的代表.鲁迅的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茅盾的小说却奠定了革命文学的基础,如果说鲁迅是文学革命的英勇旗手,那么茅盾便是革命文学的一员主将.我们说鲁迅的小说创作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不仅是从“五四”时期新旧文学斗争这一特定历史情况来评价,而且,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它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也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我国小说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相似文献   

8.
托洛茨基的文艺思想对鲁迅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20、30年代鲁迅的“革命文学”观和“‘同路人’文学”观的形成过程中。但是,鲁迅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实际,对托洛茨基的文艺思想又进行了必要的扬弃和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对“革命文学”论争作过指示李兵一九二八年,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之间发生过一场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当时,江苏省委宣传部李富春同志向创造社、太阳社指出一把矛头对准鲁迅是不正确的,应该停止论战,团结鲁迅,共同对敌。这是众所周知的。在这场论争中...  相似文献   

10.
当前,海峡两岸政治空气和缓,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一个新的爱国统一战线正在形成。在这种形势下,应该怎样评价居住海外的一些文化名人,评价他们在大陆期间的文化活动,就是一个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鲁迅与陈源(西莹)的论争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陈源虽已作古,他的妻子——作家凌叔华却仍健在。她在接受采访时,重谈60年前的旧事,就说鲁迅认为“陈西莹有亲章(士钊)之嫌”,对他“展开攻击”,实在“冤枉得很”。究竟有无“冤枉”,确是值得评价。陈源(1896——1970)是现代评论派的成员。《现代评论》是太平洋社和创造社一度合  相似文献   

11.
在同一时空里,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分别写了论托尔斯泰的文章。开掘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宝藏,是发展世界文化的需要。因此,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论一直被后来人所关注。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在对托尔斯泰的评论上,观点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首先,他们的认识方法是一致的。他们都一分为二地看托尔斯泰;认为托尔斯泰的创作是伟大的,托尔斯泰的学说是反动的。普列汉诺夫认为和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生活在一起是愉快的,而和思想家的托尔斯泰生活在一起则是“可怕”的。列宁也评论道:“做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做…  相似文献   

12.
柔石于1925年由浙江到北大旁听,开始受教于鲁迅,到1928年在上海与鲁迅结识,之后就逐渐成为鲁迅的战友和助手.他们不但一起办《朝花》、编《雨丝》、印木刻、出《萌芽》、筹备和领导“左联”,从事革命文学工作,而且私人间往来频繁,常常一起访友、买书、观剧、进餐、购物、参观等等,有时一日相见二、三次.柔石小说还常由鲁迅批阅(如《旧时代之死》、《二月》),柔石对鲁迅“诚恳而具体的批评”“非常悦服”.“他曾在日记中谈过自己的感受:鲁迅先生底慈仁的感情,滑稽的对社会的笑  相似文献   

13.
普列汉诺夫做为文艺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考虑问题,发表意见的。即使在一九O三年以后,他逐渐地在政治和策略上滑到了孟什维主义的泥潭,而在哲学、美学和文学批评方面基本上还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立场。这也表现在关于托尔斯泰的一系列评论上,其中包括写于纪念托尔斯泰八十寿辰(1908)期间的《托尔斯泰和大自然》,以及写于托尔斯泰逝世以后(1910——1911)的“政治家的短评·从这里到这里》、《胡涂观念(托尔斯泰的学说》、《卡尔·马克思和列甫·托尔斯泰》和《再论托尔斯泰》等。这一组论文分析了托尔斯泰的宗教世界观,批判了反动派和自由派鼓吹托尔斯泰主义的叵测用心,捍卫了托尔斯泰的艺术真理,充分显示了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的战斗锋芒。今天研读这一组论文,对于我们全面地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和艺术,对于我们坚持文艺批评的科学性都是颇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郭沫若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以及在诗文、戏剧、史学、考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早有定评,自不待言。而徐志摩由于某些政治和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是被当作革命文学运动的反对者而予以否定的。他的诗歌在解放后除了于个别评论  相似文献   

15.
一、革命文学的定义革命文学在现代中国文学史,有几个层次:(1)是受厨川白村(KURIYAGAWA Hakuson,1880—1923)《近代文学十讲》(1912,书名中译作《西洋近代文艺思潮》)等的“文学进化论”影响,认为科学的进化,带来思潮的变迁,文学则反映或表现了这种“时代精神”,郭沫若(1892—1978)的《革命与文学》(1926)可为代表;(2)是托洛斯基(L.D.Trotsky,1979—1940)的观点,托洛斯基在1923年出版的《文学与革命》一书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要靠军队,不然工人阶级就完蛋了,更不用奢谈思想和文化问题;另外,他又认为革命时期不利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尼采的关系,是鲁迅思想研究中值得探讨的课题之一。在鲁迅早期著作中,曾多次论及尼采,并给以肯定的评价。早先,刘半农曾赠给鲁迅这样一副联语:“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意谓鲁迅思想中,兼有托尔斯泰、尼采两家学说的影响。据说当时的友朋都认为这副联语恰当,鲁迅自己也不加反对。瞿秋白也认为,鲁迅早期思想“倾向尼采主义”。此外,还有不少鲁迅研究者,认为尼采学说对鲁迅前期思想是有影响的。但是,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思想发展问题的研究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完成”说。除了姚文元、石一歌之流对鲁迅思想的诬蔑需作专门批判外,在人民内部,计有:(1),一九三○年“完成”说。此说主张鲁迅于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前后世界观发生质变,经过二七、二八、二九将近三年的过渡期,一九三○年初转变“完成”,鲁迅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列主义者。(2)、一九二八年下半年“完成”说。此说亦主张鲁迅于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前后世界观发生质变,经过二八年上半年和创造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战,于二八年下半年转变“完成”。(3)、一九二七年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尼采的关系,是鲁迅思想研究中值得探讨的课题之一。在鲁迅早期著作中,曾多次论及尼采,并给以肯定的评价。早先,刘半农曾赠给鲁迅这样一副联语:“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意谓鲁迅思想中,兼有托尔斯泰、尼采两家学说的影响。据说当时的友朋都认为这副联语恰当,鲁迅自己也不加反对。瞿秋白也认为,鲁迅早期思想“倾向尼采主义”。此外,还有不少鲁迅研究者,认为尼采学说对鲁迅前期思想是有影响的。但是,  相似文献   

19.
鲁迅曾这样评论瞿秋白同志的杂感:尖锐,明白,真有才华。(冯雪峰《回忆鲁迅·关于他和瞿秋白同志的友谊》) 尖锐有力,是秋白杂感的一个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20.
评鲁迅论孔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鲁迅曾把孔子作为抨击对象,着重批判“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是当时政治、思想斗争的需要;把孔子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鲁迅主要着眼于孔子的政治活动及其学术思想的社会影响。从文艺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等方面,概括评述了鲁迅论孔子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原始孔子有嘲笑,有批评,也有肯定,他的评论有所强调,有所忽略,而不可能象历史学家那样全面地研究和评论孔子。这固然同鲁迅的思想认识有关,但主要还是反映了时代的战斗要求。在今天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时,应该历史地、全面地看待鲁迅对孔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