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体大战,硝烟弥漫,变化万千的现状,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当今的纸质媒介经营管理策略,对5种媒介经营管理策略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纸质媒介经营管理者提供实践性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戈公振的媒介经营管理观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戈公振先生是著名的新闻史学家,此外,在新闻学诸多方面有着独到的研究,但并未被后人所重视。在他逝世70周年之际,本文对其媒介经营管理观作一梳理。戈公振的媒介经营管理思想涉及广告、发行、发展战略、报纸定位、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对于如今的媒介经营管理仍不无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截至2011年底,集团内部的专业化经营管理人才、党群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已见雏形。其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263人,高级专业技术管理人员172人,专兼职党群工作者78名,高级技师56人,高级工1469人。他们都在集团公司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集团公司整体经营业绩的不断提升,近几年集团都超额完成与省国资委签订的经营业绩指标,连年获得年度业绩"A+"等次。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1.注重培养选拔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近年来,集团公司根据投资项目需求和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实际情况,不断更新用人观念,加大了对年轻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力度,大胆启用年轻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新闻传播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十年来,我国新闻传播理论滞后于国际精神同辈,滞后于传媒发展.经营管理缺乏企业理念.传媒成为以政治目标为主、兼顾经济利益的组织.媒介结构和体制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不适应,面临新媒体和全球化的多重冲击与压力,中国新闻传播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武器,对传统的新闻理论进行历史性检讨,建构新时期新闻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5.
面对世纪之交信息革命产生的巨大冲击和市场经济引发的媒介大战,迅速地把握时代脉搏和市场机遇,运用科学的媒介经营管理理论,积极地参与竞争,迎接挑战,应是中国媒介业者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最近,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和传播学者刘强先生合著的《媒介经营管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就是一部适应当前媒介市场竞争需要、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用性的媒介管理书籍。全书有三大特点:一、系统性。《媒介经营管理学》作为一部开创性的学术专著,它以宏大的理论视野,将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电影公司、广告公…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学的开山祖徐宝璜在其《新闻学》一书中,第一次较系统的阐述了新闻理论、新闻采写、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思想,正式开始了我国新闻学的"学"理研究。强调媒介的社会责任是徐宝潢新闻思想的一大特色,仔细分析领会徐宝璜的媒介责任观对于今天的新闻实践依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才资源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资源,人才优势是最需要培育、最有潜力和最可依靠的企业优势.积极探索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评价、使用、竞争、激励等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和对策,构筑辽宁省区域经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促进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提升和人才强企战略全面实施,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为辽宁省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和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8.
媒介进化(Media Evolution)研究的是整个媒介系统中各种媒介孕育、产生、发展、融合、消亡的动态序列历程以及不同媒介间竞争、互动、共生等关联结构状态.作为北美媒介生态学的重要一支,媒介进化论遵符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即从媒介生态圈层角度观照媒介进化进程,并遵循历史的纵向延展性.自然界的"生物树"进化型式形象地呈现了"媒介基因"的传承历程,媒介进化论展现了媒介进化的历史传统与现时存在,为研究媒介进化提供了质性框架.  相似文献   

9.
新闻从业人员作为重要的"把关人",在新闻报道的采集阶段、加工阶段和发表阶段都掌握着信息传播的生杀大权.作为向媒介产业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的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新闻人才,是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本文从新闻把关人理论的角度探讨当前高校新闻人才培养问题,提出高校应强化"通识教育",与新闻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加强新闻实践环节,积极培养学生的媒介组织观念和政策观念.  相似文献   

10.
受众身份问题既关系到媒介自身定位,也关系到政府如何制定媒介产业管理规则.在媒介企业化转型和市场竞争中,受众的身份集中体现为"公民"与"消费者"两种身份.媒介能否恰当处理两种受众观在组织中的利益竞争关系,实现组织的认知协调,直接影响媒介的发展方向和运营效能,同时也深刻影响媒介转型与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福建农林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现阶段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以及福建农林大学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健全金融学专业教学培养体系的基本途径:(1)优化培养目标;(2)改革教学方法;(3)加强专业实习;(4)积极探索金融学专业创新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2.
论述我国的高等教育将逐步探索技术型和学术型两类人才的不同培养模式,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学科发展定位对高校发展战略的制定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指出作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应明确学科建设的内涵和人才培养的定位,重视项目研究内容与地方、行业经济建设需要的紧密结合,实践交叉学科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人才学是研究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才学的规律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宏观规律、中观规律和微观规律三个层次的规律构成.开展人才学规律体系的研究无论是对于丰富人才学的理论体系,还是对于人才的开发和使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教育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曲折期、中断期、恢复期、蓄锐期、繁荣挑战期五个阶段。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教育公平、教育改革、教师教育、素质教育是备受关注的四个核心主题。此外,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是现阶段另两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核心主题。70年来,四川省不断探索与发展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方式,注重师资引进与培养,持续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加强国际合作培养以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经过70年的发展,四川教育学科逐渐形成了跨区域跨文化的研究格局和兼容并蓄的学科发展视野。但是,在发展水平上还存在四个明显的不足:支撑学科特色和突显规模效应的学术研究成果缺乏;高级别的研究成果偏少且人员分布极为不平衡;与地方教育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的实践成果缺乏;中青年教师成长缓慢且高端人才偏少。因此,展望四川教育学科的未来,需要在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重点研究领域梯级学术团队、促进高校与地方教育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为中青年教育学科人才的快速成长搭建良好平台三个方面进行持续努力。  相似文献   

15.
依托学科优势构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致力于建设一流大学的研究型大学而言,必须自觉、主动承担起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电子科技大学依托学科优势,通过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体现电子信息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校内外、课内外的教育合力等措施,构建起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新闻教育旨在为新闻媒体培养优秀人才。作为新兴学科,我国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仍处于摸索与调整阶段。目前新闻本科教育偏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人文社科知识传授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导致新闻人才培养明显滞后于新闻事业发展。如何适应行业未来发展需求,更新教育理念,科学调整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新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7.
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中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实际情况,认为在进行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时,必须依托相关行业,有重点地发展几个专业方向,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实现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创新型安全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学科特色在构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 ,指出学科特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志 ,强调在学科特色发展中 ,要注重拓宽基础 ,在重视基础内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实施宽口径的培养方案 ,确立学科特色的加入点 ,构建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9.
重视人才的培养并且把学校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邓小平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考虑 ,突出人民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并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育振兴是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抓手,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则是实现教师教育振兴的必然选择。当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对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具有实然需求,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应然逻辑,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业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学科建设需要坚持服务与引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协调等原则。其基本路径为:夯实学科队伍,厚植学科建设的根本力量;完善学科制度,构建学科发展的长效机制;汇聚多元力量,整合学科建设的优质资源;推动研究转型,凸显教师教育学科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