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在批判了“四人帮”的“影射史学”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和史学概论的建设,重新引起了史学工作者的重视。先后发表了不少文章,出版了三本专著:葛懋春、谢本书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田昌五、居建文的《历史学概论》。这些文章和专著,对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概论这个新的学科,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尤其是三本专著的出版,更是建设这个学科的有益尝试。但是,目前对历史科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它的体系究竟应该怎样?还存在着不少分歧意见。为了深入开展这场讨论,推动历史科学概论这个新学科的建设,从而推动历史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我们请《历史科学概论》一书的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关心这一问题的同志,踊跃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区学者在研究桂林抗战文艺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先后编篡出版了《桂林文化城概况》、《西南剧展》、《桂林抗战文艺辞典》等一批专著。这些专著,为读者了解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李建平同志数年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曾参与了上述部分专著的编写,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并有着新的发现。这些年来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最近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桂林抗战文艺概观》,只是他研究成果中的一个部分。这本书的篇幅虽不算大,但却把这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从理论上了解桂林抗战文艺,又提供了新的窗口。 本书采用“概观”的写法,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它既不是单一的史的描述,也不  相似文献   

3.
王骅书 《中州学刊》2002,(6):99-103
抗战期间 ,陈垣身为辅仁大学校长 ,坚持在敌后 ,以笔墨作武器 ,配合抗战 ,在异常险恶的形势下写了《辑覆》《佛考》《诤记》《道考》《表微》等杰出的史学著作。其史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进一步升华 ,并产生了意义重大的飞跃 ,奠定了他作为史学大师和学术巨匠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4.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这一学术史事件为观察学术媒介与近代史学的深层次关联提供了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从学术媒介的角度来看,《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发表后引发的轰动效应,与《努力周报》良好的学术传播效果有关;在随后展开的古史讨论的过程中,《读书杂志》等报刊媒介又为“疑古派”取得讨论的胜利提供了诸多舆论上的便利;而当《古史辨》第一册刊发之时,朴社等出版媒介则为顾颉刚全力推销该书提供了很大的助益。总之,学术媒介在“古史辨运动”兴起历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不仅推动了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进程,还扭转了近代史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抗日救亡浪潮的推动下,史学界的风气开始转变。以傅斯年、顾颉刚等为代表的实证派史家在爱国心的驱使下,逐渐改变治史旨趣和研究方向,提倡起经世史学来。伴随着学术界主流学派学风的转变,中国史学再次奏响了高亢的经世之音,抗战史学由此而兴起。“七七”事变后,中国史学家与全国各界一道,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他们以身树史,以史抗战,肩负起了中国史家的神圣职责。与此同时,史学界的风气进一步转变,经世致用之潮取代了“纯学术”研究之风,以史学抗战,为抗战服务成为中国史学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6.
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读《张澜传略》史品谢增寿、康大寿两同志合著的《张澜传略》,是《中国现代人物研究丛书》开篇的第一部传记,也是迄今系统研究张澜生平和思想的第一部专著。两个“第一部”,其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属于开创之作,《张澜传略》由档案出版...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中国史学批评始于唐代刘知几《史通》。如杨东纯著《中国学术讲活》说:“刘知几是中国史学批评的初祖。”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史通》不是“横空出世”的,在它之前,古代史学批评曾经有过漫长的萌芽与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8.
晓晨 《晋阳学刊》2001,(2):110-112
华北抗战 ,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的发端 ,也是全民族抗战的起点 ,它对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 ,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而作为华北抗战局面主要开创者之一的刘少奇 ,他的作用和贡献对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同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为记述这段历史 ,缅怀一代伟人刘少奇在华北抗战中的光辉业绩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国祥研究员的新著《刘少奇和华北抗战》。这是一部内容丰富、论述精当、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人物研究与抗战史研究并重的学术专著。《刘少奇和华北抗战》一书 ,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刘少奇从…  相似文献   

9.
200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杂志社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重庆联合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战争与20世纪中国文学”、“重庆文学在抗战文学中的地位”、“开拓研究中国抗战文学的新视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徐亦然 《天府新论》2023,(3):154-159
张振珮先生的《史通笺注》是《史通》注释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现代注解,其学术贡献体现在史学、史识、史观三个层面。第一,对《史通》文字进行了正本清源的校定,对《史通》文本作了周备详审的注释,重新建立起《史通》研究的文献地基;第二,清晰阐发了《史通》的史学内涵,并从体系性的视角出发诠释具体文句,使一部史学理论专著真正在史学理论层面得到解读;第三,《史通笺注》含蕴着张振珮先生本人的现实关怀与历史观念,历史地求真,对于今日的文史研究而言仍具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初涉史学的人面对浩若烟海的史书往往难以分辨孰优孰劣,为先读哪些、怎么读法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许凌云先生的《读史入门》是指点史学门径的专著。《读史入门》初版本于1984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三编,上编《谈史籍》,中编《谈史学》,下编《谈校读》。本书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切合初涉史学者的急需,是有心步入史学殿堂之门的青年朋友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作者写作伊始,曾说:“本书既非学术专著,又不想登大雅之堂,只想能够为青年同志和有志学习中国历史的同志提供某些方便。如果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那将是我最大的愿望。”(见初版本《前言》)本书的内容能满足作者的愿望,出版后的反响证明作者的愿望实现了。  相似文献   

12.
由著名历史学家隗瀛涛教授担任主编的《近代重庆城市史》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1年 8月 ) ,体现了国内外史学发展的新趋势 ,是史学界为寻求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 ,探索如何发挥史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时代功能的成果。该课题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科研项目。课题组成员经过 3年的努力 ,先后完成了阶段性成果《近代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 (资料译编 )、《重庆城市研究》 (专题论集 )、《重庆 :一个内陆城市的崛起》 (专著 )等。 1999年 ,该书荣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该书以巨大的篇幅 ,从地域结构、城市经济、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史学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学史,近年来受到许多史学工作者的热心关注,已经出版的学术专著即达八、九种之多。与这些学术专著相比较,新近问世的、由邹贤俊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一书,以其结构完备、立意新颖、适用性较强诸特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结构完备。这部著作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通盘考察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全过程。在纵的方向,作者确认中国古代史学大体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即从远古迄春秋为中国史学的产生时期,  相似文献   

14.
国家“2 1 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科研项目《奉系军阀全书》(胡玉海主编、辽海出版社出版 ,以下简称《全书》)包括《奉系纵横》、《奉系经济》、《奉系军事》、《奉系教育》、《奉系对外关系》及《奉系人物》六部书 ,是一套学术性很强的史学专著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为学术著作 ,《全书》在学术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奉系军事集团是一个缺乏统一政治理念的集团 ,没有思想上的一致性和始终追求的目标 ,但它却统治东北长达十几年 ,并多次影响全国政局。《全书》作者认为 ,这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特点和奉系军阀集团特别是其首领张作霖…  相似文献   

15.
本期“人文前沿”向读者推出了两篇文章 :雷戈的《史学与新闻》和伊格尔斯与王晴佳合撰的《历史的重构与史学的转折》。前者是对史学的跨学科考察 ,后者是对史学的跨文化比较。把历史学置放在多重视野下重新打量 ,是这两篇文章的命意所在。在近代以来的学术构成中 ,“史”实在是一个太过奇特的学科门类 :它当然首先是“百科”当中之一科 ,却又必须同时纳“百科”于己身。“史”就这样处在“一”与“多”的“紧张”和“尴尬”之中 ,从而造成了这样一种悖论式的局面 :一方面 ,各学科均有自己的特有规范、作业程序和治学追求 ;另一方面 ,又因往…  相似文献   

16.
原璞 《学术研究》2001,(12):161-162
在世界上 ,“朴学”是我国独有的一门学术 ,而且在我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列入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最近出版的李绪柏《清代广东朴学研究》 ,为我国第一本研究广东朴学的专著 ,是作者耗费十年心血的结晶。该书的优点很突出 ,首先是内容丰富。它以开阔的视野 ,叙述明清之际广东学术概况 ,然后转入正题 ,对清代广东朴学的兴起、发展、繁荣到衰落、结束 ,作了全面论述 ;对清代朴学家在经学、史学、校勘、辑佚、小学、音韵、天文、历算、地理、金石、方志编纂、丛书校刻、乐律等方面的贡献 ,一一详细评介。为此 ,除引用有关史…  相似文献   

17.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8.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9.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20.
很偶然地 ,邂逅周海波先生的批评史专著。随手翻来 ,发现它的行文表述颇有特点 ,激情与理性相互激荡 ,叙述节奏错落有致 ,惊叹于学术专著也可有如此难能的可读性 ;仔细阅读发现现代性、可能性、文学性三个思考支点清晰可辨 ,繁复恢弘的史学框架浑然天成 ,不仅感叹学界又增添了一道全新的批评史学景观。史论以“现代性”作为界定历史阶段的根本特征。作者在回顾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研究现状的前提下 ,将“五四”前后以至于今的中国文学批评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并取狭义的文学批评概念 ,即“对具体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思潮以及各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