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许多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在我国。从孔夫子的“大同”与“小康”之说,到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再到康有为的“大同”方案、孙中山的“世界大同”;在外国。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新和谐社会”,再到法国无产者的“巴黎公社”。直至马克思设想的自由“联合体”。这一切都蕴涵着人类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憧憬与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2.
谈新形势下和谐企业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想追求,从我国西周时代的和谐观念起,古人就提出了"大同社会"的构思,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很早就提出"和为贵"的思想,并将"仁"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一书中也谈到"和谐",他主张"公正即和谐"。十六世纪起,欧洲一些思想家展示了对未来和谐  相似文献   

3.
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又一次重大的飞跃与深化。 一、我们讲“和谐社会”或“社会和谐”中的“社会”概念,可以从两个层面去认识和把握。 从狭义上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者分别是互相并列的四大领域或四个方面。比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又如,在社会科学中,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就是从狭义上讲,有学者称之为“小社会”。而广义的“社会”,是从总体上讲的,比如讲“人类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有学者称为“大社会”;  相似文献   

4.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发展问题 “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和评判标准,也是各不相同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由此可见,社会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由于社会阶层多元化、社会结构复杂化、社会矛盾突显化,这一切都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背景下,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6.
和谐者,和睦协调也.在中国的古代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曾设计过和谐社会的方案,影响最大的首推儒家"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这里他们要求人与人之间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财产共有,人人平等、安宁和谐,构建一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阴谋、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后孟子又设计出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谐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7.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奋斗目标以来,和谐与和谐社会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i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ii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协调发展很多问题,如三农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其中,人口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人口问题,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  相似文献   

8.
关于小康社会,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近年来做了许多探讨和研究。本文涉及的三题,主要从传统文化、初级阶段、历史任务诸方面作些初步思考。 “小康”一词,源出《诗经》。《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在西汉成书的《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它是古代思想家孔子对春秋乱世进行改造的一种社会理想模式。但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这种社会理想从未得到过实现。宋代理学家朱熹评之曰:“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  相似文献   

9.
谢翔 《决策与信息》2005,(3):75-75,40
和谐社会构建的起点 尽管自去年以来.中国媒体已在日常报道中频繁使用“和谐社会”这个概念。但随着2005年“两会”的召开.“和谐社会”已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概念被媒体引用。人们相信,在此届“两会”的政治议程之后。“和谐社会”将逐渐以政府一系列新政策的面目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总结的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又与中华文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道义情怀和“天下观”一脉相承,是中华文明视野下的世界大同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同论,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实现人类追求大同理想和美好未来的思想和行动指南。我们既要研究朝代兴衰史、大国兴衰史,更要研究文明兴衰史。人类文明是平等的,但在推进世界大同的不同历史过程中,其所发挥的作用是有差异的。就历史的长周期、大时段来看,从“小康”到“大同”、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霸道”到“王道”、从“天下观”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了5000年与500年之比、200年与100年之比、未来百年与未来30年之比的主题与主线。以千年视角来看,西方11世纪末到13世纪末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和中国两宋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繁荣成为一个文明消长的标志性事件和西升东降的转折点。我国古代大同理想没有变成现实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王道理想与富强之道缺少有机...  相似文献   

11.
小康,最早源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首次使用“小康”概念,并把3  相似文献   

12.
一、对和谐的理解:社会和谐为理想。统筹发展是手段 “和谐”是处理矛盾的一种思路,即依托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统筹兼顾、整合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利益均衡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是依赖法律和道德调节社会利益冲突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失序失衡”是和谐社会的死穴,“平安中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要求。一个安全感严重缺失的社会难以“平安”;一个“失序失衡”社会与和谐无缘。一部和谐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社会治“乱”史。远去的中国历史动荡乱离的呻吟,近来发生在法国巴黎的骚乱,从远近中外都在提醒人们“把人当人看!”  相似文献   

14.
1.引言 建设和谐社会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和为贵"的理念,儒家还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把"大同主义"、"天下为公"作为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三四年前,我曾在《从“国学大师”说到“国学”》(2005年9月22日《南方周末》)一文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国学’已经成为一种时髦。到底什么叫‘国学’,怕是先得弄清楚的。”话是这样说了.真要弄清这个概念,却是有些麻烦。  相似文献   

16.
(一) “构建和谐社会”的提法.完全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论述。按照经典作家的设想。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要经过一个暂短的无产阶级专政时期。这视为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结束后。整个社会即过渡到“各尽所能。各取所值”的新社会。“各取所值”是旧的翻译,可能更符合他们的原意。实际就是说。人们尽了各自的努力之后。都可以获得他们自己的劳动所得。谁都不受剥削,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7.
众生皆有“面子”。每个人都希望维护自己的“面子”,甚至是从社会关系中增强自己的“面子”。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面子”是个人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的自我认同或他人认同。个人在社会环境下的自我认同,主要来自于社会关系网中的角色定位。社会角色不同,决定了其在社会关系中所具有的“面子”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行政伦理失范是行政权力的一种异化现象,目前我国行政伦理失范现象普遍存在。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但行政伦理失范的存在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构成了威胁。本文探讨了在和谐社会背景下的行政伦理失范原因,并试探性的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西方也有着深厚的思想根基,其内涵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和谐思想的经世致用,就是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同志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研究会上的重要讲话,从我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深刻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喈社会的重大意义和主要任务。“和谐”反映的是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协调,完整和合乎规律的存在状态,就是社会结构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