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非裔美国人的历史记忆、文化旅行和自我追寻三方面解析莫里森如何以艺术手段通过其长篇代表作《宠儿》(1987)唤起黑人的民族意识,在新的社会历史文化中实现自我身份与价值。文章指出小说还原了最真实的历史记忆、反思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对非裔美国人之生存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小说挖掘了非洲民族文化传统,以文化旅行的方式找寻黑人民族的文化之根;莫里森呼吁黑人群体走出自我主体的迷雾,重构黑人民族真正的自我身份。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宠儿》意在强调塑造黑人民族历史文化身份、推进非裔美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是奠里森非同寻常的文学努力。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人物,她利用丰富的黑人民间文学和神话传说,又借鉴魔幻现实主义、多种叙事手法,体现了美国的南方元素;南方对莫里森小说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她的南方家世、南方历史和南方文学。文章分析了莫里森的八部小说探讨了南方文学对莫里森小说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的收官之作《上帝救救孩子》以当代美国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黑人女性布赖德的成长历程。文章借助叙事判断理论,研究小说人物与读者对“虚假指控”这一核心事件所作出的阐释判断、伦理判断以及在此影响下读者作出的审美判断。这些判断一方面推动了小说叙事进程,另一方面使一系列社会问题得以揭露,从而彰显莫里森高超的叙事技巧、敏锐的历史认知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在叙事方面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使用隐喻性的叙事语言。以《最蓝的眼睛》书名,以及小说中的“秋冬春夏”、“楼房”、“万寿菊”、“白人的眼神”等具有代表性的隐喻为焦点,可以透析莫里森是如何解构白人的价值观,重构黑人的文化价值观的,从而看出隐喻在小说情节构思、主题表达、人物刻画以及文体特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恩惠》中,莫里森将主人公母女离散的个体经验纳入美国黑人的文化经验,借此分析种族奴隶制的意识形态根基及其在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上的成因。作者借母爱之施者与受者的个体经历来重构殖民地时代的美国历史,描绘了早期美国的社会政治图景。作者笔下的早期美国史是在美国历史的神化过程中失落的叙事,是被历史的暴力性建构所遮蔽、歪曲、涂抹的史实,真实反映了黑人在美洲种族奴隶制初期的集体历史。而黑人族群内部母爱与人伦的悖论,也正肇始于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6.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作为美国历史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以其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小说作品而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她已出版的九部长篇小说始终以探索黑人历史,弘扬黑人文化为主题,表现了她对黑人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分析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探讨莫里森小说中复杂的文化语境,力图挖掘出莫里森苦心建构的黑人文化之路,展示出莫里森对黑人民族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非裔美国小说家莫里森极具历史意识,十分关注美国主流社会对黑人历史的忽视与抑制.她的获奖小说<宠儿>通过挪用美国内战前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用小说这种形式对奴隶制进行反思,而且通过让一个被自己母亲杀死的黑人女孩复活的形式,让生者直面苦难,见证苦难,借以拷问生者的良知.  相似文献   

8.
非裔美国小说家莫里森极具历史意识,十分关注美国主流社会对黑人历史的忽视与抑制。她的获奖小说《宠儿》通过挪用美国内战前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用小说这种形式对奴隶制进行反思,而且通过让一个被自己母亲杀死的黑人女孩复活的形式,让生者直面苦难,见证苦难,借以拷问生者的良知。  相似文献   

9.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小说《宠儿》,通过分析莫里森笔下遭受性别歧视及种族歧视双重压迫的黑人女性悲惨命运,探讨黑人女性无身份、无自主权的边缘化状态,揭示了对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思想,即只有重新书写黑人历史、黑人女性自我意识得到觉醒、自我得以回归、自我身份得到重构,才能摆脱种族主义及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现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托妮·莫里森自身独特的黑人身份与女性身份的相互交错性分析,旨在阐述其双重身份的特殊性对《宠儿》独特的叙事艺术的内在影响,即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所展现出的莫里森本人的种族社会历史话语以神鬼离奇的哥特故事形式和人物关于过去﹑现在的看似支离破碎,实则是完整的缝合式心理和事实的回忆讲述方式在故事叙述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家莫里森的第七部小说《宠儿》讲述了南方重建时期,已成为自由人的黑奴重建自我身份的故事。黑人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和重要文化密码——“召唤应答”,作为小说的主要叙事策略,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召唤应答",踏上了一条回归自我,捍卫黑人主体性和尊严的道路;而小说作者则借助于同样的文化密码,开始了她回归非洲传统文化的征程。无论是在语言运用上还是在叙事技巧上,我们都可以从《宠儿》中看到莫里森与黑人本土文化的契合点,而本民族的文化意识更是植入了她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12.
黑人民族意识的重建--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世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托妮·莫里森是个政治意识极强的黑人女作家。她强调作品必须具有政治意义,作品的力量必须在此。如果没有政治,就玷污了作品。因而,在进行小说创作时,莫里森自觉地将非洲裔美国黑人过去和现在的生存境遇融入了文本中,以期展现被殖民制度和种族歧视扭曲、异化的黑人的生活。然而,莫里森并不满足于揭露社会制度的不公平、不公正,她还力图通过文学话语修正历史记忆,治愈黑人民族的心灵创伤,并呼吁黑人民众寻求失去的文化之根,重建民族意识。同时,身为一名女作家,莫里森又凭借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经历,把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历程和重构黑人民族意识的进程紧密相连,使之形成交互共进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冷静地思考着她所属民族所携带的过度回归传统、黑人社区落后冷漠、黑人社会暴力频繁等"毒素"。她认为在保持黑人民族文化精髓和优良传统的同时,黑人同胞应积极解放自我,融入美国社会。莫里森对黑人传统文化的探讨,对黑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反应,对黑人未来发展的思索,使她的小说更具有深刻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托尼&#183;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蓝本,深入分析了美国黑人奴隶真实的生活状态以及奴隶制度对黑人的精神摧残。莫里森受到新历史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真实的历史须要用文字积极地再现而不是简单地记录。小说中,她虚构了奴隶制下一个杀婴母亲的生活经历,真实地描述了一个女奴的个人历史。作者希望能通过对这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塑造填补美国黑人在奴隶制时期的历史空白,帮助美国黑人通过了解自己的历史而重新确定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15.
从女作家批评、女性文学批评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指出莫里森在创作时借助母性之叙事视角,聚焦于黑人母亲,通过她们的感知与处境,借助读者之凝视,真实地再现了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种族主义存在的美国社会里的遭遇。她从多个角度深刻地剖析了历史语境下美国种族主义、奴隶制、父权制及白人文化殖民是自己所属种族及黑人女性受迫害并产生悲剧的根源,莫里森通过母性诉说之悲剧主题揭示美国非裔种族、非裔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表征一个民族共有的严酷生活处境。还指出莫里森母爱之歌的谱写表明其在严酷生活的历史境遇下,探寻黑人个体生存、民族文化认同及民族文化出路时对母性价值的思考,美国黑人的成长离不开母性的指引与本民族文化的滋养。莫里森母性诉说在人性道德的追问中给人类以希望。  相似文献   

16.
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深深根植于非裔文化传统及其独特的历史,有着深厚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化特色。作品反映了黑人女奴塞丝冲破种族压迫、性别歧视与精神枷锁的奋斗过程,巧妙地将种族与性别、历史与文化结合起来,体现了莫里森希望黑人女性不断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解放并且促进民族意识觉醒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7.
非裔美国小说家莫里森极具历史意识,十分关注美国主流社会对黑人历史的忽视与抑制.她的获奖小说<宠儿>通过挪用美国内战前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用小说这种形式对奴隶制进行反思.关于这部小说的大多数评论是分析女主人公塞丝作为一名母亲因受奴隶制的压迫所表现出的畸形的爱,将人生经历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来解读塞丝的多重身份能更深刺更全面地揭露美国黑人奴隶制对女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8.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体现了西方小说叙事艺术的典型特点。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采用零聚焦叙述视角交代背景,采用固定式内聚焦、转换式内聚焦、多重式内聚焦展示细节、揭示人物心理,采用外聚焦叙述视角邀请读者参与小说创作。多重叙述视角的运用,对彰显小说的主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女权主义话语的视角对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孩子》进行关照,诠释小说中体现女权主义话语的"黑色"声音、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认同与颠覆以及消解、重构黑人女权主义话语的路径——喻指。小说以人名、物名、地名喻指白人文化主导下黑人女性的生存境遇,折射出黑人妇女在追求自我解放的过程中从"迷失自我"到"彰显自我"的成长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权主义话语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20.
表现黑人身上体现出来的黑人性和白人性的纠葛是莫里森小说的主要内容,批判黑人身上的种族主义内化正是莫里森小说的主题.针对激进的黑人主体性建构思想,莫里森表达了她对排外性的黑人种族主义的忧虑.在莫里森看来,进一步融入现代性,才是黑人族群解放的方向和道路.莫里森所指的现代性,主要是指以美国黑人的现代性转换为中心,以资本主义现代性开放社会为范本,其首要任务则是实现黑人社区的开放,清除黑人自我意识中被扭曲和被异化的种族主义意识,恢复其"黑人"和"美国人"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