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书收《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即《传习录》中篇,系阳明重要论学书札之一。《阳明年谱》载此书于嘉靖五年丙戌条下,谓“八月答聂豹(文蔚)书。”按《阳明年谱》嘉靖三年甲申条记:“十月,门人南大吉续刻《传习录》。《传习录》薛侃首刻于虔,续刻于越。”钱德洪《传习录》中篇首序云:《答聂文蔚》之第一书属“元善(南大吉)所录之旧,”钱氏仅照此移录。故此书不可能成于嘉靖五年,只能成于嘉靖三年十月以前。此书已倡致良知,《年谱》正德十六年辛已条云:“是年先生始揭致良知之教。”故此书又当成于正德十六年以后。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先世为山东琅琊人,自东晋王羲之南迁会稽,至南宗迪功郎王寿(阳明十一世祖)迁居余姚。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王阳明出生于余姚城内的“瑞云楼”。因王阳明出生时有“瑞云送子”的传说,当地群众就称之为“瑞云楼”,以寓仰慕之意。到弘治九年,王阳明的主要学生钱德洪也出生于“瑞云楼”,实为历史之巧合。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与日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日思想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了明代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阳明的思想东传日本后,在理论和实践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出生于明朝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逝世于明朝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享年五十七岁。王阳明出生在余姚,祖籍在绍兴。成长、生活也主要在绍兴。据《明史》载:“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第195卷第5159页)。他的再传弟子李贽在《续藏书》(第14卷第255页)中也执此说。其实不尽然,《绍兴府志》和《山阴县志》都说他“本山阴人,迁居余姚后,仍还原籍。其故居在山阴东光坊谢公桥之后,祠亦在焉。”(《嘉庆山阴县志》卷首·皇言·第61页)王文成祠“在府北二里东光坊。明嘉靖十六年,御史周汝贞建。”“初名新建伯祠,后改为王阳明先生祠”。到了清朝,“康熙二十九年,知府李铎修之”,又改为王文成祠,“有司春秋动支地丁致祭(《府志》入防护条》),薛应旗有告文,马如龙有碑记。”  相似文献   

5.
一王阳明(1472—1529)是中国明朝最伟大的新儒学家。他的思想不只影响中国,也在韩国及日本等地广受接纳,在东亚曾开创新的文化局势。阳明思想的伟大到底在那里?他的新儒学到底新在何处?他所开创的新文化是什么?与中国道统有何关系?阳明先生伟大的地方很多,其中值得一提,而往往为人所忽略的,乃是他虽身为儒者而不拘泥于传统儒家的古典文献中,能超越出既有的儒家思想型态,借助他人,尤其是佛家及道家,重新透视及表现中国道统,使古板的旧文化重生新机,发展新思潮,如果没有非儒家外来的冲击及协助,阳明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守仁)作为宋明理学的大师,敢冒“天下之讥”,一洗曾与程朱“道学”相抗衡的陆九渊“无实之诬”,改变“是朱非陆”之“论定”,以使“于今且四百年,莫有为之一洗者”的陆学,恢复其“圣贤之学”的地位,(《答徐成〈壬午〉》,《王文成公全书》〈以下简称《全书》〉卷21)创立有别于“程朱道学”的“陆王心学”。王学,虽时褒时贬,但曾一度流行全国,不时激起思想界的层层波澜,播扬海外,则愈见真灼,因之名闻遐迩。本文试撮聚史志文献记载和民间的代代传闻,对王阳明的先世和后裔,略作考证,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的知行学说既是效良知说的逻辑展开;又是以如何效良知为指归的。良知作为本体具有先天性质,故必须把致良知的目标确定为从本然走向明觉,这就不能离开知与行的互动,由此,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这一学说强调行不但是致知(本然之良知)的路径(中介);也是判断真知的准则(具体存在方式);而这一学说的目的则是强调德性与德行的统一,这是其"立言宗旨"。但从认识论上讲,知行合一则表现出了销知入行与销行入知的双重倾向,从而使这一学说表现出颇为复杂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国际阳明学讨论会前夜,浙江省社科院的《浙江学刊》主编谢宝森教授亲临住处,说:“明天的讨论会上是否能请您发言,时间为二十分钟。”当时,由于过于突然,我非常为难,婉言道:“我本来只打算参加王阳明墓的揭幕仪式的,因为时间比较凑巧,就临时决定来参加讨论会了,没作任何准备。”然而,谢教授仍然再三道:“只要是关于王阳明的,什么都行。拜托了。”念及与谢宝森教授是一九八五年在筑波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国际退溪学学术讨论会上幸会以来的朋友了,盛情难却,于是便决定谈谈“王阳明与湛甘泉的友情”。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是浙江余姚人,名王守仁,曾经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人们称他为阳明先生。王阳明生于明代宪宗成化八年,即公元一四七二年,卒于明代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即公元一五二九年一月七日,是年五十七岁。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登第后历宫南赣都御史,讨平宸濠,封新建伯,后总督两广,征利头寇,明万历五年(公元1529年)丁丑卒,溢文成,有后人所辑之《王文成公全书》传世。由于王阳明在世时影响有明一代思想至巨,其殁后所留下来的遗迹亦较其它明代理学家为多,今笔者从王阳明的传记文献史料中,概括地把王氏的  相似文献   

11.
一、王阳明与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在儒家学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以圣学正传自诩的王阳明,自然也非常重视中庸之道。他面对当时政治腐败、士风日下的现实,慨然叹道:“呜呼!圣学晦,而中行之士鲜矣!”(《王文成公全书·湛公墓表》。下引本书只注篇名)因此,他在毕生的讲学生涯中,竭力提倡中庸之道。中庸的“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范畴。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正道”。朱熹曰:“中者,无过不及之名。”(《四书集注》)陆九渊曰:“中之为德,言其无适而不宜也。”(《陆九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为他曾隐居绍兴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后来又创办阳明书院,被人称为王阳明。为了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王阳明特别重视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的统一,企图把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统一起来,用所谓“致良知”的“不假外求、向内寻找”的方法,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从而为挽救朱明王朝服务。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修养理论述评严正王阳明的心学是继朱熹理学之后出现的又一大儒学体系,它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也成为当代新儒学所信奉的传统文化的真命脉所在。因此,检讨其修养理论成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心学本体论的主要途径。只有通过检讨心学的修养理论,我们才能看清其...  相似文献   

14.
肖鹰 《浙江学刊》2000,(5):23-27
本文从王阳明的心体观念着手,集中阐释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的哲学观。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王阳明处于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时期,面临着道德的理念化和世俗化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提出了以良知本体为内含的心体观念,实现了儒学道德主体的本体转向从理学先验理性的天理本体向经验存在的良知本体的转向。这一转向,不仅使个体存在真正成为道德理性的现实载体,而且使个体存在在最基本(最本原)的意义上成为道德实践(事实)。但是,存在的道德化也就是道德的存在化。就此,阳明心学转向包含着更进一步的意义,即它不仅把儒家道德优先原则推到极至,而且在这个无限性扩充中,道德精神在向存在还原的方向实现了价值超越道德由于存在的无限性扩充,实现为超道德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的精神品格以及学说得以代代传授 ,未被权贵们的诬毁攻击而湮没 ,实得力于王门传人。但由于种种原因 ,至今仍无一部完全的阳明桃李旧籍。前人虽先后作过几种阳明学生的载录 ,但往往是记载有误。本文特从多种相关文献资料中 ,对王阳明弟子予以认真考索 ,查得有姓有名的阳明弟子达四百一十余人。阳明弟子传播阳明学说之功实不可泯。对阳明弟子作一番考索 ,实为研究阳明学说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从明代中叶到清代初期,即十六世纪初至十七世纪末的近两百年间,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充满危机和积极分化的时期,就学术思潮来说,则是一个“拆篱放犬”、“破块启蒙”的伟大变革时期。学术思潮的变革,发端于明代中叶的王阳明,经过阳明学的广泛流行和分化发展,促使“群寐咸醒”(邹守益语),对封建制度下的种种弊端开始进行反思。至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诸大家出,形成了一个足以与先秦比美的学术繁荣局面。本文试就王阳明到黄宗羲的整个思潮演变过程,理出一个大概的脉络,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王元骧 《浙江学刊》2006,2(6):77-87
王阳明和康德作为中西哲学史上两位杰出的代表,他们对于审美的理解有着共同的特征,即都十分强调内在性的原则、非功利性的原则和主体性的原则。但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他们的理论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比较分析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对于我们批判地吸取和融会他们的思想精华,创建有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美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书大约成稿于三十年前,是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倘要问我为何对明末儒学有兴趣,那么我的回答是:并非因为其中有某种西洋式的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见解,而是意识到,由朱子学与阳明学的矛盾纠葛而催生的一种深刻的体认之学,不但对于未来世界的思想界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也成了本人思想的原动力。我曾有一段用西洋学的方法研究宋明思想的经历。例如,我将自己的九州大学毕业论文题名为  相似文献   

19.
在心学系统中,良知赋有本体的意义,致良知则表现为后天的工夫。本体作为普遍必然的理性原则,是先天的,但并不是超验的,惟有在后天的工夫展开过程中,先天的本体才能获得现实性的品格。但在黄宗羲看来,工夫的展开并不表现为先天本体的实现,本体即形成并体现干工夫过程,离开工夫别无本体。  相似文献   

20.
《台湾工作通讯》2021,(4):16-18
一、两岸经济合作的出发点是什么? 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亲望亲好,中国人要帮中国人".我们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出发点是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让台湾同胞台湾企业有更多获得感,共同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在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中夯实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