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电视综艺节目公共领域问题的争论,从理论上分析了考察传媒公共领域的伦理维度,阐述了电视综艺节目公共领域的存在形式,进而提出平民大众的变化与成长使电视综艺节目建构公共领域具有了可能性,平民大众追求一种自由和善的生活是电视综艺节目公共领域的内涵,情感共鸣、认同与形塑是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理想的公共领域就是“市民阶级的公共领域”,或自由主义模式的公共领域。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哈贝马斯详尽分析了市民阶级公共领域获得政治功能的历史进程,并据此论述了市民阶级公共领域之政治功能所具有的实践意义它保证理性地解决政治问题,而不再诉诸赤裸裸的暴力,以社会交往的理性化促成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的理性化;它赋予市民社会自我调节机制以规范化了的地位,并以自身坚持的公共性原则,成就了一种适合市民社会需要的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论公共领域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从历史学和哲学—社会学两个角度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起源作出了解释。从历史学角度看,哈贝马斯分析了从希腊—罗马公共领域经中世纪代表型公共领域到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生成史;从哲学—社会学角度,哈贝马斯力图揭示公共领域的私人主体性之心理基础:市民小家庭对“人性”的心理学经验。  相似文献   

4.
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社会的自由交往空间,旨在通过理性和自由的讨论从而形成公共舆论,并以此为载体实现对社会问题的“信号”功能和对政治系统的监督和批判功能。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和发展需要以公共知识分子为主体。但中国目前公共知识分子主体性角色发挥面临两个困境,一是知识体制的专业化使知识分子与公共性产生脱离;二是功利主义的侵蚀使许多公共知识分子缺乏公共关怀精神。公共知识分子要履行好作为建构公共领域主体的神圣使命必须克服公共知识分子只有公共关怀却没有专业素养的弊端和只有专业素养却没有公共关怀的狭隘。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出了"公共领域"一词,并指出了公共领域与大众传媒、公共关系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明确表示大众传媒和公共关系的发展挤压甚至侵占了公共领域的空间。哈贝马斯的推论适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现实,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到了21世纪这样一个网络大领风骚的时代,公共领域不是转型了,而是回归了。  相似文献   

6.
自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这一概念以来,此一术语已成为中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理论架构。对哈氏这一概念的运用,尽管可超越这一概念所产生的历史条件的限制,但不能脱离其核心内涵,即公共领域构成的四个"要件":必须以市民社会的形成为其存在条件;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关心普遍利益的公众;必须形成具有批判性的公共舆论;必须具有公共媒介和公共场所。根据这一标准,将"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用于对当代中国网络空间的分析时,可认为网络空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只是一种"准公共领域"。从"准公共领域"迈向"公共领域"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同时也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与市民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针对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虚拟社区的不断成长,采用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视角,重新阐释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考察媒介技术与公共领域历史演进的内在关联,分析网络空间的公共领域特质,归纳网络公共领域存在的问题,以此探讨网络作为"公共领域"的特质与虚幻性。  相似文献   

8.
公共领域领导发展的一种新的值得关注的领导模式,就是公共领导.公共领导是一种以公共组织群体在公共领域的协同一致领导为主要特征的领导活动,其形成是由于社会发展导致公共领域领导职能、领导权力和领导能力等构成发生了变化.公共领导不同于行政领导,它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一系列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9.
公共领域本身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理念,我们也很难找到一种充分体现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的完美典型。我们只能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比较中,从公共领域的各种具体形式上逐步领会其基本内涵、主要特征、社会文化功能及其人生意义。大体而言,公共领域就是指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超越私人生活的狭隘范围而实现共同生活和公开交往的一种活动状态、活动形式,具有共在性、公开性、开放性、多元性、层次性、历史性等主要特征。不同形式的公共领域具有不同的内容、功能和重点,但无疑都有其人生意义。深刻理解和体会公共领域的人生意义,就会促发人们更自觉、更积极地参与各种形式的公共领域,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公共领域的各种功能,并以此丰富、拓展和深化人们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0.
公共理性是建构社会合作系统与良序社会的核心理念,政治公共空间则为公共理性的展开提供前提条件。"制度——核心行动者"分析框架为考察当前我国公共理性与政治公共空间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范式,依据这一范式的公共理性构建呈现为以执政党为核心行动者推动民生政治、公民政治与共和政治的进路,政治公共空间构建则体现为执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在不同领域作为核心行动者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共产品民营化中的“去公共性”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共产品民营化价值取向扭曲,出现了"去公共性"现象,引发了公平性危机和公共责任危机.表现为政府在相关领域的财政投入不足、部分供给主体的"利益偏好"和部分企业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大众利益.我国教育事业、经济适用房、高速公路收费民营化中出现的"去公共性"现象,主要有理论、技术、企业和政府方面的原因.从强化公共产品公共性的价值理念、加强政府责任、健全法律制度等方面对凸显公共产品民营化中的"公共性"问题进行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公共利益在公法领域有着重要地位,也是经济法和民法理论体系构建及实践发展的基石.尽管刑事司法过程中公共利益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但由于刑事程序中刑罚权的异常强大,公共利益问题被长期掩盖.当前,人权保障思潮强调尊重个人利益,因此对刑事司法中的公共利益进行研究,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各种关系进行协调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条件。在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供给主体多元化、需求主体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内容的全面与多层次化、供给方式的多主体互动化,以及决策监督的民主化等新趋向。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把握住了这一趋向性,对推进我国其他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急剧转型期,但由于公共安全保障基础相对薄弱,使公共安全管理与经济快速发展的不相适应性变得越来越显著,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基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提高乡村群众的安全保障,改善乡村基层的生活环境,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确值得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以云南省临沧市农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处置和防范为例,从当今农村基层群众对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的需求切入,分析基层政府在贫困乡村履行公共管理职责的空间和局限,进而探索一种在体制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下,通过机制创新和力量整合,建立健全乡村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公共经济法是调整在克服市场失灵过程中公共经济部门基于政治机制而发生的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公共经济法的具体调整对象包括: (1)公共经济部门基于政治机制而发生的财产流转关系; (2)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与国有社会组织之间的财产管理关系以及国有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关系。公共经济法的基本性质是公私法的交融性。经济法由市场规制法和公共经济法所组成。公共经济法的体系主要由财政法、中央银行法(部分)、国有企业法、产业政策法(部分)等组成。  相似文献   

16.
区域公共管理视角下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下区域主义和区域竞争的崛起,经济市场化下区域竞争的加剧以及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兴起,使得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日益凸显。而区域公共产品是区域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是解决区域公共问题的有效手段,恰当的区域公共产品提供机制有利于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水平,对于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的安全和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三峡库区2009—2013年各区县面板数据,对三峡库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三峡库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为合理,但地区间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差异较大,特别是高速公路等固定资产投资;其次是医疗卫生和公共文化、环境保护和基础教育方面差异较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三峡库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呈显著正向相关关系,特别是财政收入。  相似文献   

18.
公益经济诉讼的独立与经济法的可诉性密切相关,但其独立的基础在于经济法对整体经济利益的追求。因公益经济诉讼要解决的是因整体经济利益而生的冲突,其目的必然是促使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这与现有诉讼的目的完全不同,因此,公益经济诉讼应当独立。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5和2010年数据,在评价各地区小城镇公用设施存量水平基础上,利用引入人口密度变量扩展的巴罗模型测算公用设施对小城镇财政收入的贡献。实证发现,各类公用设施、人口密度和镇区面积变量对小城镇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有侧重地优先保障中西部地区民生类基础设施的供给,扩大小城镇镇区规模和提高人口密度,以及采取有进有退小城镇发展战略,对于促进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公共决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是为了实现公众目标而做出的选择,代表了公众或是绝大多数民众的合法利益.公共决策者代表公众行使决策的权利,但决策者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人,他们是政策的制定者,亦是政策所指向的对象之一;这两者的利益不是永远等同的,因此代表着利益分配的决策便有其较为深刻的伦理前提.民众的合法权益是他们最终的衡量标准.决策者的伦理缺失将不可避免造成公共决策的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