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社会是漫长的封建社会,其法律制度的历史具有丰富的内容。遵从“古为今用”之原则,对其中的廉政法律制度进行考察具有现实意义。文中以历史朝代为序,从官吏选举任用、官吏考核管理、官吏监察监督、惩治贪污贿赂四个方面,力图比较全面地勾画出中国古代廉政法制建设的轮廓,愿其中的经验教训有益于今天的中国。这符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选举在中国只是一个晚近的“泊来品”。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大选 ,作为美国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活动 ,无疑为一种政治文化对另一种政治文化的观察 ,提供了一个最佳的时机。本文通过介绍美国总统大选来比较中美选举制度的异同 ,从中借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一些选举技术 ,进一步完善中国的选举制度 ,推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作为制度文化,科举取士在中国历代选举制度中处于封建社会后期,而作为选官方式,科举取士又是中国古代社会有效地组织其统治机构、进行政权建设最后的也是最佳的一种选择。古代正史二十四史,如果再加上《清史稿》,从《新唐书》算起,有《选举志》者凡七史,适与科举取士人才选拔制度相始终。七史《选举志》于人才问题研究承先启后,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垄断政权,塑造了“选举民本权威主义”的合法性结构,这种合法性结构具有三重权威性:制度上的选举权威主义、理念上的民本权威主义和工具上的政绩权威主义,三者相互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起黏合作用的作为人民行动党执政理念的具有东方色彩的民本权威主义,即民本权威主义来自于中国古代儒家与法家的政治思想,是“好政府”和“法治”混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发展的动态过程进行考察梳理,探究其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向和总体特征(包括若干重要特征和最根本特征),认为从"任人唯亲"理念向"选贤与能"理念的重心转换是古代选举制度发展的最根本的特征,并指出古代选举制度对于今天的公务员选拔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在中国农村社会的推行,引起我国农村治理模式的变化,也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村民自治实践的深入发展,许多限制和制约着村民委员会选举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因此,依法全面实现“乡政村治”的有机衔接,理顺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完善现有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是解决目前村委会选举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近代我国与西方在自然科学方面差距的拉大,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一直不如西方。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古代对天文、历法、医学、算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同时代的西方各国相比是遥遥领先的。但问题是为何我们这种自然科学的发现很难在社会中推广发展,造福于人类呢?本文仅从我国古代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选举标准等几个方面来探析此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自两汉设立察举、征辟等选举制度以后,便形成了由中央政权和地方官吏、大族共同掌握选举用人的制度.进入魏晋南北朝,汉代的选举制仍然延续,但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状况,出现了地方大族把持选举用人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同时,由于九品中正制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巩固"门阀制度"的作用,从而促进了这一时期官僚"贵族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传统乡土中国的家族是包含了家族经济、家族权威、宗法制度及道德教化等要素在内的民间社会形态。本文结合农村中的家族对选举影响的案例,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中的家族对于村民选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国家权力在汲取乡村资源方面一度呈强化趋势;在乡村公共事务管理中所承担的功能却不断弱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基层政府、候选人和普通村民之间的信息传播互动模式。基层政府对乡村社会政治信息传播,尤其是官方政治信息传播的内容、渠道和路径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并在“家国框架”中建构起叙事逻辑。然而,在政府主导的信息传播通道内,“虚拟选举”与“现实选举”的巨大反差,正在使选举传播的公信力受到广大农民的质疑。  相似文献   

11.
侯外庐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采用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的起源作了独创性的研究,得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古典的古代"同属于奴隶制社会阶段,但二者走着不同的发展路径的结论。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文明起源的特色,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就其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进程而言 ,有着不同的理论表现。它虽然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 ,但与民主思想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而具有向民主思想发展的自然趋势。发掘这一思想 ,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历史悠久,经历了禅让制、世袭制、军功爵制、荐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取士制等发展阶段。以隋唐为分界线将其分为"荐举"与"科举"两种制度,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利弊得失,以期对今天的用人制度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公私观念逐渐形成,最终"立公灭私"成为主流思想,并影响到后来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但深入分析此观念可以发现,"立公灭私"从形成之初,理论上就存在着逻辑矛盾,实践中也陷入解决不了的困境。公与私的纠结不清、逻辑混乱,对后来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文通过古代童蒙读物《增广贤文》对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处世观进行了分析。论文认为,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处世观的要旨是“压缩自我”,而“压缩”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我”;中国人由“压缩”而达到“保护”这种“处世曲线”的形成则缘于个体“神经质的恐惧感”。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如保合太和、以和为贵、天人合一、致虚静、道中庸,等等.这些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虽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中包含着符合客观实际内容.  相似文献   

17.
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以及基本理论体系,大多诞生于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这一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记载这些思想的典籍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以及《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孙子兵法》等,被公认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元典。引导大学生以扬弃的态度重读经典,既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又有利于树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坦荡诚信以及保护环境的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在现存史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对开封犹太人的认识与态度。宋朝时期,犹太人以朝贡的方式与宋政府建立了友好关系,宋政府同意其"留遗汴梁",从而开创了两个民族友好交往的新篇章;元朝时期,犹太人属于色目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其某些习俗和生活方式与主流社会发生了冲突,元政府在尊重其社会地位的前提下,对犹太人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进行了干预和调整;明清时期是开封犹太人的变革时期,开封犹太人采用"适应性"策略融入主流社会,并得到主流社会的充分认可,他们逐渐被中国的主流文化所同化。  相似文献   

19.
论“走出疑古”与古史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出疑古时代"的论点是李学勤先生在中国考古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试图寻求克服《古史辨》错疑所不应疑的不良倾向,重建中国古史新的理论体系的学术探索。"走出疑古"是试图在对《古史辨》理论进行科学的批判继承基础上,对晚清以来的疑古思潮进行合理的"扬弃",其真正学术意图在于超越"疑古"。"走出疑古"的论点体系也明显存在若干理论上的局限和逻辑上的疑难。李先生反复强调的将文献和考古结合起来研究古史的方法自王国维先生起已开始实践,以后王国维先生的弟子徐中舒先生及再传弟子唐嘉弘先生所积极倡导和自觉运用的将文献记载、考古学材料和民族学材料相结合的古史多重证法,进一步增强了古史研究的科学性,将中国的古史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从真正意义上开始了"超越疑古",重建古史的学术尝试。李学勤先生所谓的"走出疑古"与古史重建工作,只不过是新的学术背景下,王国维、徐中舒、唐嘉弘三代学人理论探索和学术实践的继续。"走出疑古"后的中国古史研究,应继续重视理论的探索;继续重视古代史料的积累、审查与运用;加强科际整合,提高古史研究科学性;逐步深化夏代与传说时代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论徽州古村落的文化及学术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徽州古村落的文化及学术价值可概括为:是徽文化的文化特质丛,是研究徽文化的"活化石";是徽文化的符号、象征与标志;具有超越地域文化的价值,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传统文化的缩影与代表;是徽文化由抽象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