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文艺理论中的"空白"观主要建立在对叙事文体,特别是小说的研究基础上."空白"观与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论密切相关,"空白"的运用是实现艺术有机整体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的美学观念.与"空白"相似的是"空缺",其内涵却不同,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空缺"观体现的是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观念,有机整体论是"空缺"观竭力颠覆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清末以来,西方各种思想学说传入中国大多发生了"转变"和"调适".梁启超的功利观就是一种基于"群己和谐"的功利观,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盛行的清末,梁的功利观中明显强调"集体利益",是一种以群体为本位的功利现,这与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功利观不同.粱启超功利观的这种转变和调适的原因,既有其受日本相关学说及西方学者对边沁功利学说修正的影响,又有其受中国传统文化"功利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朱熹的实践观是在深入把握朱熹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联系朱熹对于天人关系的看法而分析归纳出的,具体体现为"循理而行".朱熹的实践观主张人类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精神,以"循理而行"的实践来行使"裁成辅相,参赞天地"的功能,在行动上促使自然万物蓬勃发展.朱熹的实践观本质上就是"循理而行",人应当要尽心穷理来格物致知,进而践履力行,在实践中明"所以然之理",完成"所当然之则",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共生.朱熹的实践观蕴含着人类要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生命的意蕴,这种观点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如何维护社会稳定,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以往"GDP崇拜"发展模式中,社会稳定是依靠"权力强制"来维护的.这种稳定方式及相应的社会稳定观,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必然是我国深层次社会矛盾集中释放、社会冲突多发的过程.因此,必须将靠"权力强制"作基础的社会稳定观转变为以"满足最广大群众需求"作基础的新社会稳定观.对"社会冲突"进行科学化管理是实现新社会稳定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统一战线是"同"和"异"的矛盾统一体.做好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坚持"求同存异"的重要原则.要敢于"求同",善于"存异".要克服和防止"左"的思想、忽视教育引导、回避矛盾等三种倾向.  相似文献   

6.
黎锦熙"句本位"中的句法生长发生观及其发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黎锦熙提出的"句子由最简单的到极繁复的形式,仿佛像一种有机物底生长",是一种崭新的句法生长发生观,它否定了"词源"语源观预设和句法组合发生观预设,与"分类命名集"语言观根本对立,与索绪尔的"符号价值系统观"一致,并对汉语研究的难题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赤子之心"观念,不仅体现了其在构建一种新的诗学理论体系时所采用的思维方法,更是赋予了这个观念新的理论色彩.其"赤子之心"观不仅来源于西方哲学美学,又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既对艺术家及艺术作品提出要求,又流露出一种对人类生命和社会深刻的关怀意识.由此探究"赤子之心"观的理论内涵,并反思王国维在构建新的理论体系时的矛盾之处,深刻把握"赤子之心"观念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8.
"自由"是现代性的核心问题之一."个人自由"与"普遍自由"的矛盾是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矛盾.现代性逻辑所蕴含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解决这一矛盾问题上存在根本缺陷,要克服这一缺陷,就必须超越"形而上学的现代性",在"后形而上学现代性"的视域中寻求"个人自由"与"普遍自由"矛盾的重新理解和解决.  相似文献   

9.
塔斯基宣判"自然(日常)语言"死刑,是因为他发现它内含"矛盾被证".塔斯基误把自己犯的"矛盾定义"谬误"迁怒"、"归罪"于语言本身,所以塔斯基的"层级论"应被抛弃;哥德尔和塔斯基两者的理论"相通",自然也会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10.
<周易·观卦>体现了主体性意义生成和价值建构的过程.其中,"初六童观"、"六二窥观"、"六四观国之光"、"上九观其生"都是主体指向外部世界的"外观",这种"外观以化"的"观-看"之道以教化为目的,成为神道设教文化传统的重要源头;"六三观我生"、"九五观我生"都是主体指向自身内部世界的"内观",这种自照、内省的"观-看"之道对后世明心见性传统有重要影响,在儒释道三家都有体现."外观"与"内观"是"成己""成物"内在机制,两者因洞见本源成为生存论上的"体知"范畴,展现了<周易·观卦>的"观-看"智慧.  相似文献   

11.
唐末五代士人对沙陀政权的认同,是与他们的国家观、正统观、华夷观密切相关的,也是沙陀人汉化的结果.士人们继承并进一步发挥了先秦儒家"用夏变夷"的思想,结合现实,提出了以儒家"礼义"、"仁义忠信"作为区别华、夷的最高乃至唯一标准;沙陀人则在内附后由"在蕃"到"入附"、"熟户",成为唐朝的"王人"、"百姓",并最终与汉族融合.沙陀政权由此也得到了汉族士人群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从缘起到"终结",大致经历了从"观念学"到"虚假意识"、马克思的" 意识形态"观、再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意识形态三次嬗变.弄清这个发展主脉,对于从事意识形态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在借鉴西方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大一统观和夷夏变易观,提出了御外自强的"大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是:联合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国境内各民族以构建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汉族是民族共同体的中心和主体;保存族粹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汉族主体与清廷权威,民族诉求与民主诉求,保存族粹与借鉴西方之间的矛盾是"大民族主义"的主要缺陷."大民族主义"顺应了中国现代化的需要,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于革命派民族观的转变及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的贡献颇大.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是由人的内心体验而来的最高人生境界,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点.儒道两家都讲"天人合一",儒家认为天人合"德",把"天人合一"视为一种道德境界,而道家的"天人合一"本质上是天人合"艺",是一种艺术境界.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观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使中国文化呈现出鲜明的道德特征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5.
很多专家、校长探讨了校长听评课的视角、行动方式,有人认为校长的"听评"课应该变为"看议"课,还有人进一步认为校长的"听评"课要升华为"观析"课等,不一而足,但不管是"听"、"看"还是"观";是"评"、"议"还是"析",变化的只是其视角和行动方式,没变的是听评课的本质.这样的探讨实际上再次论证了校长深入课堂听评课的重要性,强调了校长听评课的意义与教研员、教务主任、学科教师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从"方言性"亦即本土文化针对性的角度观之,中国生态美学与西方生态学有着根本的分际.作为一种"和合美学",中国生态美学在自然观上秉持物我无分、人与自然同情同构的"生命整体观".就现实起点而言,其忧患意识及人文关怀则基本呈现为一种"生存忧患",也就是对13亿国人尤其是草根民众的物质-精神生活与当下生存状态的人文反思,而非西方语境中的生态忧患.  相似文献   

17.
"新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文明的矛盾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文明的矛盾进一步扩展与深化,即由单一性矛盾和危机向综合性矛盾和危机发展,社会主体自身的"文明矛盾"更加凸现,由民族-国家范围的矛盾转化为全球性的矛盾,由损害当下文明的矛盾向危及人类文明根基的"生态文明危机"演进,而这一切又引起文明发展规律的重大变化,开拓着向更高类型文明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明转型的广阔道路.  相似文献   

18.
宫哲兵教授的新著<唯道论的创立>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唯道论的创立",围绕老子的"道"而阐述,创立"唯道论"的学说,写于2004年,是作者最新的理论成果;第二部分"质疑中国哲学史‘唯物'‘唯心'体系",写于20世纪90年代;第三部分"<老子>到<易传>--晚周辩证矛盾观形成的历史与逻辑过程"和第四部分"<左传>、<国语>朴素辩证法思想范畴资料注评",是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完成的硕士论文<晚周辩证法史研究>中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正式法律制度能够提供秋菊讨要的"说法"。秋菊所谓的"说法",体现了她对自身权利的理解和维护,这种权利观与现代意义上的权利观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这种"说法"与国家正式法律制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不存在,主要是因为人的因素,而不是因为制度,由于没有适时地把生活用语转换成法律术语,法律机器识别不了,才没有产生出想要的结果。村长身上所体现的只要"因公"就可以为所欲为的权力观,是实现法治中国的极大障碍。  相似文献   

20.
阿尔都塞的结构矛盾观认为矛盾是复杂结构的整体,其发展动力是多元决定的.这一观点既有思维方式的创新因素,以及全面认识事物本质、发展方向的合理性,又有歪曲矛盾与结构、结构分析法与矛盾分析法的关系,以及走向"均衡论",否认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