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与“私”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是对立的,“公”与“私”的矛盾斗争规律表现为“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反比例关系;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就是“公”与“私”的矛盾斗争过程,“公”与“私”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使人具有了不同的道德层次;“公”与“私”的矛盾斗争贯彻于人的一生,“公”与“私”的矛盾斗争规律说明了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长期性、艰难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民主法制化是反腐败斗争具体对策和运作的根本点和突破口,反腐败斗争具体运作的民主法制化,就是从法律制度上将反腐倡廉确定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权利和义务,从立法上将公民对反腐败斗争的要求及经验上升为统一的国家意志,从司法上保证其权利和义务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具体实现,而不仅仅是专门机构和部门的职能  相似文献   

3.
半年来,以反右派斗争揭开序幕的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我们高等学校和学术思想界已取得很大的胜利.但是,由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间的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特别是学术思想领域的斗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过程,因此,如何把这一斗  相似文献   

4.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特别是它在工人运动中取得统治地位以来,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上,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尖锐斗争。修正派有时宣称马克思主义“不完备”或“过时了”;有时一面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迷信来宣传,一面又采取实用主义手法,肢解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任意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们在哲学教学和科研中,总是把统一和斗争的关系看作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其实,就矛盾的根本属性来说,统一性和斗争性都是无条件的、永久的,因而都是绝对的.就现实的具体的事物矛盾来说,统一和斗争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都是相对的.建国六十年来,哪一次斗争不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把统一和斗争、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概括为相对和绝对、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关系,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矛盾的统一和斗争都是相对的,没有统一就没有斗争,斗争不是目的,是为统一服务的.  相似文献   

6.
宗教与科学在产生之后 ,二者之间的关系就一直十分复杂 ,既经常发生冲突、相互斗争 ,有时又相互联系、关系密切。其联系常建立在宗教的修行方法上 ,其斗争 ,则多因一些科学结论常与某些宗教的传统教义尖锐对立而起 ,调和或解决这种矛盾最常见的方法 ,是对某些传统教义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7.
在中外文论范畴史上,内容与形式往往是作为一对矛盾统一的范畴出现的,它们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哲学、美学、文艺学三个方面,文学创作,文学接受两个维度细致分析其矛盾斗争中的不平衡性。可知一部和谐的作品,其内容与形式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而这种状态的获得取决于这对范畴永无休止的不平衡性和趋平衡性的矛盾斗争,最终产生了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8.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的政治品格,它孕育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各个阶段,贯穿于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领域。发扬斗争精神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精神密码,更是新时代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重要法宝。在哲学辩证法视野中,斗争精神是目的性实践的有意识的产物,是人类斗争实践在意识层面的反映。从目的维度上看,斗争精神是实现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斗争是人对不会满足人的世界的改造,通过生产斗争才能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协调好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科学实验的斗争才能实现生产与社会的跨越性发展,通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才能获得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从对象维度上看,斗争精神是科学把握斗争对象与联合对象的辩证统一,正确处理"斗争谁"和"联合谁"是取得斗争胜利的基本前提。从方法维度上看,斗争精神是灵活运用战略与策略的辩证统一,斗争战略与策略要围绕社会的主要矛盾来制定,要既反对"左"也反对右,要有理、有利、有节。从精神维度上看,斗争精神是勇敢精神与谨慎精神的辩证统一,斗争精神需要克服片面观点与机械主义,把勇敢精神与谨慎精神联系起来,做到勇敢与谨慎、怕与不怕、藐视与重视的辩证统一。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维度上看,斗争精神是一切为了人民与一切依靠人民的辩证统一,它回答的是实践主体在斗争中"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事关斗争的价值理性,"依靠谁"事关斗争的工具理性,二者的辩证统一则是确保斗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9.
陈毅在盐阜淮大地上曾留下光辉的战斗足迹,他在指挥新四军与敌寇顽军浴血奋战取得军事斗争胜利的同时,还创作了许多战斗的诗篇,既鼓舞了军民奋勇杀敌,又以此为媒介争取和团结了当地的众多社会名流、乡绅文士,结成最广泛的抗日统一阵线,使得军事武装斗争与文化战线的斗争相互配合与支援。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运动,即复兴运动,从18世纪末开始至1870年结束,延续了将近80年。这在意大利的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革命时代。这个时代各时期的进步政治思潮,不仅是先进的社会阶层对当时所面临的斗争任务的认识,而且是对如何完成所面临的斗争任务的探索。弄清了各时期的进步政治思潮的内容和倾向,就抓住了整个复兴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角度审视,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必须摒弃崇尚对立和斗争的斗争哲学,以同一性为主解决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必须摒弃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动力论,用“结合”的方法实现“对立面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发展,把发展、和谐和社会主义三个关键词统一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大韩民国流亡政府在中国开展反日独立运动达27年之久,国民政府从道义上、舆论 上和物质上都给予同情与帮助,积极劝说和协调其内部党派之间的矛盾与分歧,但最终没有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韩民国独立运动内部各党派之间 的思想观点与政治信仰的差异所造成,从而导致了意见分歧很大,矛盾重重,斗争激烈,不团 结和统一的局面迭起。  相似文献   

13.
在两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 ,中国在全力支持越南抗法抗美斗争的同时 ,两国在斗争策略上是存在差异的。在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 ,中国代表团认为应该采取积极谈判姿态达成停战 ,为下一步统一国家的斗争建立一个巩固的后方基地。而越南代表团设想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谈判应该“让对方着急”。 196 7— 196 8年美国“以炸迫和”时 ,中国认为应该在给美国以重创后再开始谈判 ,而越南希望尽快谈判 ,甚至不与中国协商就开始了与美国的谈判。 70年代中越关系出现曲折时 ,这些策略分歧被赋予了各种解释。但实际上 ,中越两国在抗美抗法战争的根本战略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 ,分歧只是在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更有利于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的最终实现。越南民族独立和统一事业的全过程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对形势分析的准确性和斗争策略建议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1953年,我们党在完成了经济恢复和土改、镇反等民主革命的任务后.领导全国人民进入了有计划地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党中央在战略指导上实行了重大转变.在此时,党内发生了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重大事件.从1953年12月至1955年4月间,党中央领导全党进行了反对高岗、饶漱石的严重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我们党粉碎了高岗、饶漱石企图分裂党中央、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增强了党的团结,维护了党的统一,提高了党的战斗力.这场严重的斗争,是实事求是、光明磊落与投机取巧、阴谋诡计的斗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为指导,从事物间的统一与斗争这两方面讨论了翻译与宗教的关系。宗教在其传播之初借助翻译的力量壮大了信教人群,翻译的理论也因此得到相应的发展。但翻译的继续发展却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宗教的既定传播走向。  相似文献   

16.
打破僵局: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重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是一个连贯、统一和清晰的原则,由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内涵上未能达到内部结构的均衡,在使用上无法获得统一的解释,在实践中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干扰,最终导致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陷入僵局。在不同的语境和场合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事实上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它有时被作为法律原则,有时被作为伦理准则,有时还被作为谈判策略。针对国际社会对这一原则的不同理解和运用,我国在争取承担气候变化责任空间上需要特别强调作为法律原则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展宽容与包容的伦理准则,并且在策略选择上随时根据我国的根本利益要求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我国道学(或称理学)的产生,是北宋王朝完成统一的政治局面和随之而出现的阶级斗争新形势的反映。道学本身是封建制后期统治阶级斗争需要的理论表现,但是,在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上,却表现为自唐韩愈以来,中国正统思想对佛教进行斗争的结果,是这一斗争的哲学上的完成。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上一篇论文中申述北镇起义的阶级斗争性质,同时,我们也认为北镇起义带有民族斗争的色彩。所以具有这样的色彩,是由于这次镇民起义是和北镇及其附近地区的山胡、勅勒人内反魏斗争交织在一起的。而北镇镇民不小一部分即来自山胡、勅勒,他们和本族人有着一定的联系。由于这(?)斗争具有民族的色彩,因此北魏统治者有时把它笼统地说成好象和拓跋本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中国煤矿工人的早期斗争和早期组织,论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煤矿工人的32次斗争。这些斗争,从对象上看,既有同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斗争,又有同封建势力的斗争,还有同资本家的斗争;从内容上看,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从手段上看,主要是罢工斗争。在早期组织上,辛亥革命以前,主要是参加封建的、落后的行会及帮口组织和秘密结社;辛亥革命后,在唐山曾出现过中华工党,但时间很短,影响很小。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煤矿工人尚未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还是作为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斗争。  相似文献   

20.
营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良好的外部环境,斗争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要树立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正视斗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中的客观存在;认清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中的斗争对象并与之作坚决斗争,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广泛地传播开来;把握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中的斗争策略,绝不把斗争扩大化、绝对化,做到斗争时机、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