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访制度的一项重要政治功能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然而由于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大量增加,加之信访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这一制度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信访制度的这一悖论有其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根源。要真正发挥信访制度的政治功能,必须根据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社会目标从根本上改革并完善信访制度。  相似文献   

2.
信访是农民重要的利益表达渠道之一,因信访的间接性、信访现实运行中的政绩观错位、信访协调性的缺失及信访执行权力的缺位使信访在表达农民利益过程中出现一定问题。为了维护农村的稳定,促进农村和谐,实现、维护和增进农民的利益,保障农民利益充分表达,必须主动下访,了解农民原生态利益表达要求;积极利用电子信访,降低农民利益表达成本;加强信访协调,提高农民利益表达效能。  相似文献   

3.
信访的政治:民众表达与国家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平衡机制来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有序运转,是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作为一种民众诉求表达方式的信访,在实际运作中充当着国家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桥梁,从而构建了国家与民众之间互动的场域,民众的表达与国家的治理便转化为一种宏大的政治并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内涵。揭示这种内涵对于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对信访的研究多从制度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信访制度的利弊,但对信访行为的分析还不够成熟,因此本文主要采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基层信访进行分析,由实例出发,在利益表达途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基层信访在利益表达途径方面的作用与问题,探索了问题的根源,提出了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以增强基层信访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有利益表达系统中,无论是制度化、准制度化还是非制度化渠道,都还存在表达信息"失真"、表达路径"失效"、表达成本"失常"、表达行为"失范"等缺陷,其权威性、有效性和独立性受到了极大损害。除了继续整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信访部门、政府督察室等渠道外,还可深挖法制化、法定化、信息化、私营化、制度化等渠道来实现公民个性化利益诉求的有效、有力、有度表达,这对全面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实现公民利益个性化表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宪法政治权利图景中可以勾勒出隐含的政治权利能力与政治行为能力的二元规范结构。此二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政治权利规范的实然面相与政治自由主义的应然面相之间的错位,不过该结构之原理及正义性也为此错位之消弭提供了诠释路径。若此二元构造能明文入宪,则政治权利文本与规范将获得重构,并与政治自由主义形成和谐自洽的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是否坚持国家追诉原则为标准将刑事诉讼划分为两个视野,并在这个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从国家权力、刑事诉讼程序与刑事实体法的关系角度对刑事诉讼进行讨论。第一部分是建立理论框架;第二部分在坚持国家追诉原则的视野下讨论刑事诉讼;第三部分在不坚持国家追诉原则的视野下讨论刑事诉讼;第四部分对全文总结,得出几个结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C县调查分析表明,信访目标责任制是由多个不同层级政府、部门的责任主体相互勾连而成的管理体系;在其具体运作过程中,既有体现刚性约束、压力传递、责任考核等手段的日常式治理,也有特殊时期的运动式治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村基层政府政治行政化与行政吸纳的联合运作、压力型体制下的简约治理、理性科层制下的反科层运作、一定限度内的反控制博弈、乡政与村治的制度联结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的腐败与中国社会所具有的派系或派性特性有关。派系主要以血缘或姻缘为纽带,通过权力的庇护关系网络来谋取利益,导致圈层式腐败出现;而派性则主要以地缘或业缘为基础,通过权力的共谋关系网络来获取利益,导致塌方式腐败生成。只有通过控制公共权力的运行边界,优化公共权力的授予方式,净化公共权力的运行环境,以法治手段取代行政或政治手段,才能实现控制腐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界限已开始清晰显现,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日益凸显,只有厘清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并使两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与合作,才能够充分协调社会成员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有序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13.
在近年来,失地农民问题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特别是其中的利益表达问题。失地农民利益表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陷入困境,笔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在最后得出了简要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以及社会、政治、知识等方面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文章主要从规范分析的角度,首先辨析了中国发展的模式与道路的概念差异,提出界定发展模式的三个判断性标准;进而从发展的构成要素、基本原则、实施方式等角度总结出中国的发展经验;由此逐步分析中国发展的三类约束性条件、中国发展道路所内含的四项基本原则及中国发展的四种主要实施方式;最后提出未来中国持续发展的困难和愿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产权结构-计量能力-环境特性-经济绩效"的制度分析框架,揭示了人民公社组织制度低效率的根源,并引入"柠檬市场"模型从监督成本的维度解析了败德行为造成人民公社失败的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16.
“三螺旋冶是解释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协同创新的一种理论框架.在中国的国家理论创新中,也存在着一个类似的“三螺旋冶力量,即国家理论创新的“三螺旋冶模式.通过“包容性增长冶与“包容性发展冶的个案考察,这一模式可以清晰地获得表达,即基于社会问题的“政治发动冶,它是国家理论创新的引擎;处于广度舆论动员地位的“媒体关注冶;处于深度理论思考地位的“学术研究冶.这三者以螺旋状之关系共同构筑了中国国家理论创新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提出一个解释框架,对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考察。地方层面上,在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格局下,下级政府要为上级政府发射信号来表明自己完成任务,从而为上级政府认可工作成效提供佐证,以规避政治风险。这一逻辑诱发了官员的“表面应对”行为;中央层面上,十八大之后中央权威急剧强化,各级政府强调落实,体制遂通过层层监督检查,传导压力来保证政策完成,然而受制于交易成本的约束,只能借助技术治理的方式对基层政府进行考核。又因为技术治理存在着自身的限度,导致宏观约束机制只能默许乃至鼓励“留痕形式主义”行为的出现。“形式主义”并不能看作是我们庞大体制中的“弊病”或者“顽疾”,而是政治体系在处理中央和基层两种治理逻辑的矛盾过程中所产生的自然表现,背后反映出政府围绕技术治理所展开的调试过程,表明政府内部正处于探索一条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可实现路径的尝试之中。  相似文献   

18.
从民主的规模、功能及公民参与等方面来剖析现代民主的限度.民主的限度告诉我们,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时期,乡村具有相对自主的政治空间,从而可以阻止乡村内部边缘人群搭便车行为。随着国家权力向基层的全面渗入,乡村自主政治空间逐步消失,乡村社会由分配责任与义务的政治向分配权利的政治转变,之前被乡村主导力量所压制的边缘力量崛起。在乡村去政治背景下,不受约束边缘力量的崛起,对当前乡村治理构成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20.
高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从本质上看,高校促进乡村振兴是一种大学与乡村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本文以共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选取英、美、日、瑞、德国家五所高校作为促进乡村建设发展的典型代表,根据各高校参与乡村建设目标和内容的不同,将他们类型化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以及“组织振兴”五种取向的实践模式,并通过行动框架来呈现不同高校参与乡村建设的措施和路径。进而,归纳出国外高校促进乡村振兴的特征:共生单元的地位平等、优势互补与利益耦合;共生模式的一体化共生与对称性互惠共生;共生环境的产业载体、政策引领与文化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