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遇到金发碧眼的甘特先生之前,从未设想过,中国,会使一个外国人如此魂牵梦萦。 1989年金秋的一天,我在北京友谊宾馆一间典雅的客房里采访了甘特。这时他的大学语言服务社(ULS)——一个专门向中国派遣英语教师的民间、非盈利教育组织已成立了5年。 7年前,也是一个秋天,50岁的甘特作为美国英语学会教师团的一名成员来到中国,任教于四川教育学院。那一年短暂的时光是那么让他难忘,以至回到美国后,他常常一个人细细回想,一切都使他发自内心地感动,那是一个同他所熟悉的美国大不相同的“世界”,他热爱的世界。1983年回美国之前,他在心里已决定回去后要做两件事:  相似文献   

2.
正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美国人,牛津大学硕士,曾任《纽约客》驻华记者。这个精通汉语的美国记者却有一个普通的中文名字:何伟。这似乎体现出他的一种平民取向:在他的中国故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名人。从某种角度来说,也许只有普通人的变化最能说明中国是否变化,以及什么样的改变。何伟1996年来中国当英语老师,那时他27岁;到2007年回美国时,已经成为《纽约客》专栏作家并且娶了一位华裔妻子,那时他38岁。他在中国的10余年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10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中国巨变  相似文献   

3.
在辽宁省政府98优秀外国专家表彰会上有一位引人注目的黑人专家他就是美国亚洲医疗服务交流中心副董事长伊曼纽尔先生。美国亚洲医疗服务交流中心是一家非盈利性美国民间慈善机构在辽宁口碑颇佳。伊曼先生就是这个慈善组织的顶梁柱。伊曼先生是塞拉利昂人今年34岁。父亲在铁路工作。此时他就从父亲那儿知道古老的东方有个中国。上小学时伊曼又听到许多中国医疗队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这些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中国情。高中毕业后他考取了塞拉利昂大学因成绩优秀申请奖学金来中国留学实现了他的中国梦。1986年他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一年汉…  相似文献   

4.
沙博理先生,1915年生于美国纽约。他在美国圣约翰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当了几年律师。后来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为了提高汉语水平,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自费深造汉语。1947年他来到上海,后来又到了北平。不久北平和平解放,他被派到对外文化联络局工作,与叶君健一起办英文《中国文学》季刊。1953年他到外文出版社工作。1963年他加入中国国籍。在外文出版社工作期间,  相似文献   

5.
音乐的能量     
正美国爵士歌手鲍勃·保罗斯非常开心能在中国度过他剩下的职业生涯,但他退休并不意味着他的音乐财富无人继承,而是在他的弟子——13岁的钢琴女盲童邓佩彤身上得以传承和体现。这位87岁的音乐家,已把中国作为他的第二故乡达13年之久。从第一次遇见邓佩彤开始,他已教了这位中国女孩儿8年之久。这位女孩儿的妈妈在网站上看到他并邀请他来看女  相似文献   

6.
在环保领域,有一位活跃而超前的美国人,为在中国推行新的空气污染减排理念,常年奔波于纽约和北京。7年来,他以及他所领导的团队创造了不俗的成绩。这个在青年时期就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心仪神往的美国环保专家,如今更是“言必称中国”。因为,他的事业在中国,他的家庭已经与中国紧紧拴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7.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教授上世纪80年代初留学美国,并在那里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十几年后,有感于中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他终于踏上回归之路——选择了清华经管学院。他的夫人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也放弃了国外工作机会,回到国内。一1979年白重恩上大学时,正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在这种背景下,他选择了中国科技大学学习数学。大学毕业后,白重恩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读了2年研究生。这期间,数学所推荐他参加陈省身留学计划,美国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给他写来了推荐信。他准备到美国师从丘成桐研习数学,但后…  相似文献   

8.
正他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他编辑的新闻稿件曾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他在事业如火如荼的时候离开众人心驰神往的美国。他在年逾花甲的时候选择来到中国。他用亲身经历向世人宣告:生活在别处。在许多中国人还在对"美国梦"孜孜以求的时候,约翰·莱顿(John Lydon)带着另一种憧憬来到中国工作,那个时候他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在许多人满以为事业有成而肆意享受生活的时候,他放弃了美国这个报  相似文献   

9.
决定到中国 沙博理是中国籍美国人.他说:"我在中国的时间比出生地美国长,我对中国的感情比生我、养我的美国深."入乡随俗,沙博理喜欢吃中国菜,夏穿中式布鞋,冬穿中式丝棉袄,每天清晨练太极拳.中国朋友都说他比中国人还像中国人.每3年一次探亲假,可他一回到美国假期还没有过完,就急着要回中国来."我自己也不明白,我为什么这样离不开中国!"  相似文献   

10.
葛爱平 《人才开发》2001,(11):9-9,45
米卢来到中国。这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足球教练。他出生在南斯拉夫,墨西哥籍,在美国也有住所,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在外云游。这一次,他来到了中国。 在中国,米卢从将军到奴隶,又从奴隶到元帅。短短18个月,经历天翻地覆。他是什么样的人?  相似文献   

11.
在"google"中搜索杜大伟(David Dollar)的时候,他的名字总是与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这位美国人始终注视着中国.2006年,他因为贡献突出而荣获了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  相似文献   

12.
《国际人才交流》2014,(6):34-35
正1982年,中美建交不久后,罗宾第一次来到中国,1985年,他成为首个在四川省结婚的外国人。走过微软、华尔街,他再次回到中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为微软"擦窗户""1982年,中美建交不久,我就去了北京。那时候,只有极少数美国人能来中国,所以,在绝大多数外国人眼中,中国仍很神秘。"当罗宾开始人生的首次中国行时,他仍是一名大学生,专程到北京语言学院(现更名为  相似文献   

13.
来自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堪萨斯分校(简称UMKC)的Patrict A.Randolph.JR,是该校的法学院教授。1994年,Randolph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作为美国法学教授到中国访问,并且成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的访问教授。从那时起,他就为推动和促进北京大学法学院和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堪萨斯分校法学院乃至美国法学界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开始辛勤工作,并为之作出了卓越贡献。Randolph已经把自己当作北大法学院的一员,每当有了建议或想法,直接就去找院长谈;为了工作,可以和中国同事争得面红耳赤。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是位襟怀坦白的美国老人,和他合作,你不必担心哪种…  相似文献   

14.
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又一位拥有留学背景的科学家——"中国高温合金之父"师昌绪,摘取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昌绪1948年留学美国,曾经是美国国务院明令禁止回到"红色中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当年,他和一批留美的爱国科学家同美国当局不屈不挠地斗争了3年,  相似文献   

15.
初识雷小飞,是在1998年春天。当时他是美国著名风险管理公司──高乐公司(Kroll Associates Lit)驻北京的首席代表。我第一次见到他,就觉得这个人很特别。 他的英语比汉语说得好。这也难怪,因为他是加拿大籍华人,13岁时就随父母从大陆移居温哥华,在那里完成了学业,获得MBA专业文凭,后又在美国攻读了硕士学位,加入美国著名风险管理咨询公司──高乐公司,成为职业经理人。在他的建议下,高乐公司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任命他作了首席代表。当时在中国,风险管理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专门从事风险管理的…  相似文献   

16.
尊贤举能重良才 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离开美国回到新中国怀抱时,美国国防部通过海关扣留了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美国之所以千方百计阻挠钱学森回国,是因为当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可称得上是稀世之才,美国实在无法容忍如此优秀的人才为中国所用。当时的美国海军部副部长发下狠话:“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相似文献   

17.
卓科达,一位叫弗思特·斯特克威尔的美国专家的中国名字。我在中国外文局大楼地的办公室见到他的第一印象是:背阔胸宽、身材魁梧,性格直爽、举止儒雅,尤其是眼镜架下凸起的高高鼻梁,更强化了他是个老外。然而,与他的个头相比,不协调的狭窄办公桌,上面放着几套已磨旧的工具书,以及与几位中国同事挤在一个不大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办公室里共事,他又显得非常的中国化。据单科达先生介绍,尽管他是一个美国人,但他是首先会说中国话,然后才会讲美国话的O1929年,他出生3个月便由当传教士的父母放在一个篮子里带到中国,先是在福…  相似文献   

18.
谁也不会想到,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刮起了不小的旋风,以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刘宗仁日”写在美国芝加哥市的史册上。他就是中国公费留学生——刘宗仁。  相似文献   

19.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地方比中国更让我愿意停留……我每天早上醒来都很幸福,因为我生活在中国."马克·力文深情朗诵着自己新鲜出炉的原创吉他曲歌词.今年,已经是他来华的第17个年头了. 马克·力文是一位美国社会学家.2005年,他初次来到中国.先在江苏省淮安市教授了两年英语,后接受中央民族大学的任教邀请,搬到了北京,一待就...  相似文献   

20.
《国际人才交流》2012,(7):28-30
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白宫说“相声”,当着美国总统的面开他的玩笑,2400位政界和新闻界的人士起立为他鼓掌。这个人出生在中国吉林自山市河口公社,20多岁才去美国读博士,英文带着浓重口音,仔细听还有东北腔,他叫黄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