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楚汉之际,在江东出现有鄣郡、吴郡、会稽郡,但是《汉书·地理志》不载吴郡,所记会稽郡的地理范围包括了吴郡。清代考据学家对吴郡、会稽郡建置沿革进行了考证,仍然没有一个定论。据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有四种说法:一、《元和志》越王无强为楚所灭,楚以其地并吴立为会稽郡;二、《史记·始皇本纪》:二十五年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寰宇记》秦灭楚以越并吴立会稽郡;三、《汉书·高帝纪》:六年,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一县立刘贾为王。……《汉书地理志稽  相似文献   

2.
经过先秦秦汉时期的变迁,越灭吴、楚灭越、秦灭楚、汉灭秦,西汉时在吴越地区设立了鄣郡和会稽郡,东汉时又将会稽分为吴郡和会稽两郡.吴越地区的居民随着政治的变迁也发生了变化:吴人逃散,越人取而代之;越人败退,楚人取而代之;秦国短暂,汉人陆续南迁,经过两汉400年的整合,吴人、越人、楚人、秦人的后裔都融合成为统一的汉民族,吴越地区的文化也是和其他地区一样的汉文化.虽然吴越地区的汉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但是再用先秦时代的国别文化来称呼它已经不合适了.  相似文献   

3.
经过先秦秦汉时期的变迁,越灭吴、楚灭越、秦灭楚、汉灭秦,西汉时在吴越地区设立了鄣郡和会稽郡,东汉时又将会稽分为吴郡和会稽两郡。吴越地区的居民随着政治的变迁也发生了变化:吴人逃散,越人取而代之;越人败退,楚人取而代之;秦国短暂,汉人陆续南迁,经过两汉400年的整合,吴人、越人、楚人、秦人的后裔都融合成为统一的汉民族,吴越地区的文化也是和其他地区一样的汉文化。虽然吴越地区的汉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但是再用先秦时代的国别文化来称呼它已经不合适了。  相似文献   

4.
讨论苏州的旧方志,先要弄清楚苏州的历史沿革。因为方志除总志而外,一般是以一个行政区域为记述的对象,并以这个行政区域的称谓或地名命名的。不明了苏州的历史渊源和变迁,就无从了解它所有旧志的全貌。简略地说,苏州,最早是东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国所建的国都■闾城。越灭吴,楚灭越,称吴或吴地。秦为会稽郡治的首县。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从会稽郡分浙西诸县为吴郡,其后或改吴州,或复为吴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48年)改称苏州,苏州成为州郡一级地方建置的名称从此开始。煬帝到中唐,又几经改易,自乾元(758年)复苏州,苏州不仅是一个州的标识,并逐渐普遍地作为州治的地名。五代时,吴越改为中吴军,宋又由州改平江军和平江府,元为平江  相似文献   

5.
《浙江风物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十六页载:“浙江另一历史名城是绍兴。它在春秋末期曾是越国的都城。秦时置山阴县;三国时为孙吴属地;西晋、南北朝期间均称永兴县,属会稽郡;隋开皇九年并永兴入会稽县,属越州;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复置永兴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萧山。到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以‘绍祚中  相似文献   

6.
唐代越州(秦汉以来称会稽郡)在前期领有今绍兴、宁波两地区,至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由于明州的建立,越州辖区缩小,仅领山阴、会稽、诸暨、上虞,郯城、永兴(萧山)、余姚七县。但越州是浙江东道(领有越、衢、婺、温、台、明、处七州)之治,乃江南重镇,其经济地位冠于浙江。唐朝中期以后,越州已成为关系着全  相似文献   

7.
绍兴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都城,始建于越王句践七年(前490),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这座由越国大夫范蠡主持兴建的古都,在城市选址、规划理念、空间结构和都城模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周代的建都礼制.秦汉以后,这里相继成为山阴、会稽县治,会稽郡、越州、绍兴府(路)治和东扬州、浙东观察使、两浙东路治所,是一座始终以行政中心功能为主的传统城市.25个世纪来,从城市地理环境、人口数量、用地规模、功能布局到城市肌理诸多方面,按照城市自身规律发展,保持了非常明显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这种城市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不断累积、丰富、深化了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记忆,推动着城市文明的进步和深入.  相似文献   

8.
从东汉文献的记载可知 ,春秋晚期吴国都城吴大城位于今日苏州城以西木渎一带。自唐始 ,有了吴大城即吴郡 (今苏州古城区 )之说 ,但许多唐诗所描述的吴大城遗址 ,仍同于东汉文献所记。宋及之后 ,“郡城说”已居主导地位 ,不过仔细读来 ,在宋代的文献中 ,仍可寻见“木渎说”之踪影。  相似文献   

9.
郡县制形成于战国时代,以郡统县,郡直属于国君.但战国时各国领土只有一部分是郡县的辖境,另一部分则是封君的封邑.秦朝废除分封制,才将郡县制普遍推行于全国.《史记·秦本纪》和《始皇本纪》都提到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却没有列举三十六郡的名目.《始皇本纪》又提到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指五岭以南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但《史记》全书没有一处讲到秦末共有多少郡.因此,关于秦郡的设置经过和郡目,长期以来史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还是《汉武大帝》,吴楚七国之乱时,说道一个地名“会稽郡”,剧中人将它读作了“会hu尙稽郡”,这样读也是错误的。《辞源》和《古代汉语词典》对此的注音和注释都是一致的。“会ku劋i稽”:(1)山名。在浙江绍兴东南。相传,大禹在江南大会诸侯而记功,因此将此山称为“会ku劋i稽山”,又名防山、栋山。《左传.哀公元年》:“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2)郡名。秦代设置,治所在吴县。地理位置在江苏东南部及浙江西部。(3)县名。隋开皇九年将山阴县分开设置。唐代沿袭下来。明清时又与山阴县合并为绍兴府治。公元1912年将二县并为绍兴县。因此,作…  相似文献   

11.
六朝时期会稽虞氏之家风与家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平 《南都学坛》2002,22(4):14-20
六朝世族门第之长盛不衰,与其家风、家学有关。会稽虞氏兴自东汉,历六朝之世,绵延至隋、唐,数百年间代有才人,成为江东著姓。虞氏门风尚忠义,重事功,讲孝友。在学术上以儒学为根本,兼容并包,南朝后期渐重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12.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晋时山东琅琊(今临沂)人。历任会稽内史、右将军,所以又称他为“王右军”。他于兰亭聚会后两年之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去郡”,①“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②他住过会稽,“徙居剡县(今嵊县)之金庭”。③关于他的墓地,至今持论不一。《嵊县志》记载:墓在古剡之金庭;《诸暨  相似文献   

13.
吴郡《辞源》的释义是:“地名。东汉顺帝时分会稽郡置,约有今江苏长江以南全部,及长江以北迤东之南通、海门诸县地。治吴。”这一释义不全面,不准确。“吴郡”一词最初见于《史记·灌婴列传》,灌婴“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汉书》中亦有,《高祖纪》:“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博阳节侯周聚。以卒从丰,以队率入汉,击项籍成皋有功,为将军,布  相似文献   

14.
一、有关哀牢的不同记载和哀牢族属的不同看法 《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以哀牢内属,置永昌郡;永昌郡领原益川郡西部都尉所领的不韦(保山)、嶲唐(云龙)、比苏(兰坪)、叶榆(大理)、邪龙(巍山)、云南(祥云)六县及哀牢内属后以其地所置的哀牢、博南二县,共八县。东汉永昌郡的设置,是东汉开国后经理西南边疆的一件大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西汉武帝于云南地区设置益川郡的继续。有关哀牢内属的记载,在现存史籍文献中可以看到的,最早的要算东汉初年人王充(27—97)的《论衡》,在《论衡》一书中的《宣汉》、《恢国》、《佚文》三篇里都提到了哀牢。《恢国》篇中说:“方今哀牢、鄯善、婼羌,降附归德”、《宣汉》篇中说:“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贡献牛马”。在这两篇里提到哀牢这一名称,都是与鄯善、匈奴、婼羌相提并论,藉以论述东汉王朝的“化不宾为齐民”,论  相似文献   

15.
历代治黎政策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置了儋耳珠崖二郡,开始了对海南岛的统治。这个统治一开始就表现为沉重的压迫剥削和反压迫剥削的民族斗争。请看:汉武帝后元三年(公元前87年)“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蛮不堪役,遂攻郡杀幸。幸子豹合率善人还攻破之,自领郡事,讨击余党,连年乃平。豹遗使封还印绶,上书,言状,制诏即以豹为珠崖太守。”(《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这是有记载的第一次“蛮”(黎族的先人)的反抗斗争,说明西汉对海南岛的统治一开始便遇到了困难。据《汉书·贾捐之传》:从元封元年设郡开始至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二十余年间,黎人反抗斗争有六次之多。因此,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取消儋耳郡,以其地并入珠崖郡。但是,从二郡省为一郡,黎族先人的反抗斗争并未自此缓和。再请看:  相似文献   

16.
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昔日褒斜道上的飞阁悬栈早已灰飞烟灭了,然而长达约五百里的褒斜古道上至今尚存的历历栈孔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如此浩繁巨大的工程、交通史上的奇迹,究竟是些什么人所创造的呢? 笔者今就这一问题及由此引起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望各位先生、学者指正: 据刻于东汉的《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载:“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  相似文献   

17.
杭州(南宋时称临安)自隋朝开始,由于东南经济的逐渐开发,兼以所处的位置在钱塘江下游和大运河的终点,是东南交通的枢纽,因此便成为“珍异所聚”,“商贾并凑”的都市。到了唐朝,贸易更盛,为国内外通商口岸,“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不仅是一个工商业发达的都市,也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地。诗人白居易赞美杭州和西湖的诗篇,至今犹脍炙人口。唐末五代,中原烽烟四起,遍地干戈,独吴越国钱氏集团采取保境安民,不事兵革的策略,因此杭州免遭战争的破坏,经济文化得以继续发展。正如欧阳修在《有美堂记》  相似文献   

18.
十三刺史部是汉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东汉末年以后,逐渐由监察区划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目前学术界对十三刺史部的起源、治所、职能、演变等问题的专门研究还很少见,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 汉十三刺史部创建于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它是在秦监御史制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地方监察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里说的“监”,即“监御史”。秦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每郡置一监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监御史上承御史大夫,直接受御史中丞指挥,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官。  相似文献   

19.
刘晓云同志认为,“五斗米”是指五斗米道教徒,延伸为权贵。此说未免牵强。刘说陶几次出仕均受到官场中五斗米道教的排挤和压制,但末列具体事实。有姓名可考“与陶渊明势不两立”的王凝之,是“会稽内史”,会稽郡治在浙江绍兴;而彭泽县属豫章郡,不归它管辖。陶辞官是义熙二年(406),王凝之却死于隆安三年(399)。从时间、地点多方面考察,王不可能是陶的  相似文献   

20.
千古之谜——“楚越同祖”问题的症结,不在于位处长江中游、今湖北秭归的夔国是否与楚同祖,也不在于百濮或百越中的个别部落是否与楚同祖;而在于位处长江下游,以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中心的、春秋时期崛起的、灭吴称霸、后灭于楚的越国是否与楚同祖。自秦汉以来,特别是自魏晋以来,已构成千年古谜,学术界始终未能完全解除其疑团,至今学者们的谜底仍然迥异。或谓:“由夏人和楚人同当地人民融合而建立的越国,对我国东南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