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月氏的西迁及其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大月氏族西迁伊犁河流域的经过当匈奴未崛起前,月氏是活动于河西走廊的主要民族,处于举足轻重地位,乌孙、康居、匈奴诸族都曾受其奴役。因而当秦灭六国之时,北方草原还是“东胡强而月氏盛,是以在匈奴头曼单于时,还以太子冒顿质于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这次是由于头曼想立所爱阏氏之子少子为王,以废冒顿的阴谋,才借冒顿质于月氏之际而攻击月氏,用以借刀杀人,这次袭击,并没有大败月氏,月氏还未远徙。  相似文献   

2.
小月氏考     
大月氏被匈奴所击追而西迁,其中一部分残留在今天的甘肃省西部,寄身于南山羌。 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史记》卷123《大宛传》。《汉书》卷96上也有意思相同的文字,唯“本居敦煌、祁连间,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过大宛西”云云中对月氏与匈奴的关系作了较详的记载,但是关于饮器之说在《大宛传》的开头也能见到)。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向以勤劳智慧著称。他们不仅发展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推动民族历史的前进,而且还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世界历史的进步,对促进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大月氏人对中亚文化的贡献就是其中的一例。大月氏人原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在我国较早的古籍中已有关于它的记述。例如《穆天子传》中有“禺知”、《管子·重轻乙篇》中有“禺氏”之称。“月氏”二字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中,此书卷7说伊伊举八狄来献者有13个,月氏是其中之一。据考证,月氏、禺  相似文献   

4.
浑邪休屠族源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浑邪、休屠虽为匈奴部落,但并非匈奴本族。休屠部的形成与河西月氏人有直接关系。河西月氏人中有“酋涂”部,“酋涂”即“休屠”。匈奴打败月氏后,大部分“酋涂”成为匈奴的休屠部,其余则西迁至酒泉一带,成为小月氏之“酋涂”部。霍去病出征河西后,小月氏“酋涂”降汉,成为河西“休屠”的一部分。匈奴浑邪部来自义渠中的“浑邪”部落。“浑邪”即“混邪”。混邪与商周时期的“混夷”有族源关系。混夷衰败后,一部分融入到义渠中,成为义渠浑邪部。义渠被秦国打败后,一部分义渠人北迁,最终被匈奴征服,成为匈奴浑邪部。匈奴休屠、浑邪部的族源虽非匈奴本族,但其首领有可能是匈奴贵族。  相似文献   

5.
有幸从《湘潭大学学报》1981年第一期看到韩长耕先生《佛教传入中国论考》(以下简称《论考》),颇受启发。拜读之余,觉得有关中亚和印度的一些基本史实难于苟同,特作考辨。(-)关于月氏贵霜立国和向西北印度扩张的年代问题《论考》说:“大夏国在弥兰王死后的第十七年亡于月氏(公元前93年,汉武帝太始四年),大月氏势力正式伸入西北印度,”“月氏王印最久,前后共达四百一十一年(公元前93—公元后319)”。《论考》肯定,大月氏人侵入印度西北,征服印度各小国是在公元前93年,而由此推论,月氏贵霜国的建立当然就应远在公元前93年以前了。这与史实不合。  相似文献   

6.
传统观念认为,月氏西迁乃张骞西使之原因。实际上,月氏西迁既由游牧民族本身的性格特点决定,又受民族矛盾激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张骞西使作为西汉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现有历史的必然性。月氏西迁和张骞西使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
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贺兰山有关岩画、黑山有关岩画以及伊朗派拉瓦德出土的青铜人像都出自崇拜牛图腾的月氏人之手.贺兰山有关岩画创作于公元前201年之前,黑山有关岩画和呼图壁岩画创作于公元前201年至公元前176年之间(或更晚),伊朗派拉瓦德(Payravad)出土青铜人像的墓葬及阿富汗席巴尔甘“黄金之丘”(Tillya-tepe)墓葬的年代均在公元前141年之后.尖顶帽和牛角形毡帽是古代塞人和月氏人在服饰方面的重要区别性特征,这两种帽饰可以作为确定墓主(包括岩画创作者)种群所属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竺法护是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有"敦煌菩萨"之称,学术界一般认为他是"世居敦煌"的月氏人,但通过对相关资料和敦煌当时佛教发展情况的分析,本文认为敦煌是汉文化区域,而竺法护在早期并不懂汉语,说明竺法护不是在敦煌土生土长的月氏人,而是西域来华的游僧,因为曾在敦煌停留译经而称"敦煌菩萨".文献关于他是"天竺菩萨"、而后从西域"来达玉门,因居敦煌"的记载更接近事实.  相似文献   

9.
一据王国维考证,“胡与匈奴之名,始见于战国之际,与数百年前之獯鬻、猃狁,先后相应”,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秦末汉初,匈奴族在其杰出的政治军事首领冒顿的率领下,东征西讨,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起一个地域辽阔的奴隶制强国。公元前176年左右,匈奴军事势力大规模进入西域,控制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等国。此后,匈奴政权便与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匈奴势力逐渐深入西域腹地,进而到达葱岭,影响及于中亚两河流域乃至欧洲一些地区。  相似文献   

10.
地名是与民族居住史紧密相关的,地名的含义必须从民族语言中去寻求。新疆南部古地名疏勒、喀什、莎车、和田、库车、焉耆、温宿、哈密用现代维吾尔语无法解释其含义,因之,必须追溯到古代居住于该地的粟特、月氏、乌孙等部族语言与历史中去探求,方能得出合乎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聪”、“明”、“智”、“慧”在上古常作单音词使用,在发展中,“聪”、“明”在“聪明”义项上靠拢成为同义词,经常并举使用,后来合成双音词;“智”、“慧”也因其词义上的相似而趋近并合成双音词。“聪明”、“智慧”作为合成词也有相同的义项却不能互相代替,因为它们在词素义来源、词素性质、词性、词义表达的角度等方面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中正篆与读若字异部而段玉裁注音转者, 有正篆音转和读若字音转两种情况。上古音转会导致一字多音。在正篆与读若字构成的注音框架中, 要么是正篆音转, 读若字分注其不同的读音, 或只注出其中一音; 要么是读若字音转, 用转音给正篆作注。两种情况都是同音作注。在读若字注出转音或者用转音作注的情况下, 从古音系统归部的角度看, 正篆与读若字双方是异部的。  相似文献   

13.
章炳麟在汉语音韵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独立出"队"部。章氏依据《诗经》用韵及对谐声字的分析,据"平上韵与去入韵堑截两分"的理念,从王念孙的"脂"部中将去入韵独立出来,成立"队"部,相当于黄侃的"没"部,王力的"物"部,为后来学者所广泛接受,从而奠定了章炳麟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人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从古义到今义的流变。“人民”的古义为“人类、百姓”或“糊涂无知的人”,19世纪末至20世纪,经过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人的阐释,“人民”一词的词义有了新的拓展,它包含了“权利、参政、当家作主”等新内容,“人民”词义的这种时间向度上(古今转化)的演化,向人们昭示着中国思想近现代转型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5.
释<诗经>的"其"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的“其”字句 ,即《诗经》中带“其”的句子。可分成三类 :第一类“其”字句中的“其”为指示代词 ,多数作定语 ,也有作主语、兼语的。第二类“其”字句中的“其”为语气词 ,如“雨雪其 雨方”、“静女其姝”中的“其” ,不是词头 ,而是语气词。第三类“其”字句中的“其” ,和疑问代词“谁”、“何”、“曷”或指示代词“彼”连用 ,以加强疑问语气或强调指称。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的"君子"是古代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人格,时代"最美人物"是对"君子"的继承与升华,两者在不同的时空境域中有着内在的契合性。"最美人物"亦是新时代的"君子",它彰显着丰厚的时代意蕴: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道德自觉的伦理价值以及和谐的美学价值。因此借鉴古代"君子"的培育养成方式,有利于从常态上构建完善的"最美人物"评选机制、激励机制与宣传机制。  相似文献   

17.
洛阳是我国著名的古都。洛阳地区在历史上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京都洛阳一带的语音是全国的通语和标准音。这在《颜氏家训.音辞篇》等著作中,都有记述和反映。  相似文献   

18.
北宋"话"体诗学论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体诗学批评兴于北宋,其传统有二:一是诗学批评传统,二是诗学叙事传统.前者表现为以诗人诗作诗艺为具体批评案例的诗学批评、艺术探讨,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评论性因素,诗话著作因此而在后世目录学中被归于"诗文评"类;后者表现为讲述诗人诗作的故事或考征典实,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史实因素,诗话因此而始终"体兼说部".该文首先考察诗话与多种文体的渊源关系,其次考辨<唐宋分门名贤诗话>、<古今诗话>、<诗话总龟>,提出三书一体同源的看法,澄清了自宋人以来的一些误解,并比较其与<渔隐丛话>体制形态之异同.  相似文献   

19.
沈约是发明四声的重要奠基者,也是将"四声"引入诗歌理论的首创者。"用四声以制韵"是"永明体"诗歌的核心特征,其具体内容是指:一句之中,必须避免同声同韵的字重复使用,并以"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为标准达到字调的相间。"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不仅不是"病犯"而是"用四声以制韵"的"韵",它只有在并提时才具有意义。沈约没有提出过"八病"之说,"八病"是后人基于"八体"言论而产生的一种附会,而将"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归入"八病"则是附会之上的附会。沈约的《答陆厥书》等文章廓清了"四声"与"五音"的区别。他的"声律论"建立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过渡的桥梁,也导致了"拘声韵"的后果。  相似文献   

20.
古书中"堕"和"坠"当"落、落下"讲是同义词,二者都有使动用法,但"堕"的使动用法比"坠"普遍,这对"堕胎"与"坠胎"的出现以及二者使用上的普遍与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堕胎"开始出现于魏晋文献,"坠胎"较为可靠的起源当在明朝,且使用的频率远不及"堕胎"普遍.<现代汉语词典>不收"坠胎",当是出于规范化的要求.今天,尤其是网络上普遍使用"坠胎",从历史渊源上看并没有错,然而从规范化的角度看,这是不合规范的.我们应该自觉地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