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为观察解读对象,借用中国画以抽象的符号表现程式这一艺术语言表现形式对其进行文化阐释。认为恩施土家族傩愿戏在三段式表演中运用程式化符号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语言特点,对其艺术语言研究有利于它的保护、传承及创新。  相似文献   

2.
祭礼、空间与象征——贵州土家族傩祭仪式的意义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土家族试图通过举行傩祭仪式解除生存的困厄(疾病、灾难)。傩坛法师借助神图、神偶、神席等设置一个神圣的空间,通过文疏、祭品及歌舞戏剧与神沟通,并发动神界兵将驱除邪魔与瘟疫。傩仪空间处处体现了宇宙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3.
贵州民间道教与傩坛(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境内很少看到打着道教旗号的宗教活动.似乎已趋消亡。其实不然,以正一道为核心的民间道教,已深入傩坛,并在一些傩坛成为主导。可以说傩坛是流传在边远农村民间道教的载体,是一种尚未发育完全的准宗教形态,其历史之久远.覆盖面的宽广,都相当惊人,值得宗教界、学术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4.
傩坛戏是流传于黔东(包括黔东北、黔北部分县)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古老地方戏。它由古代社会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傩仪)演变而来.至今保留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与原始风貌。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着法衣,在神案背景下且歌且舞,形式活泼,幽默有趣,深受土家族人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跳马"仪式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祭祀习俗,这种巫、傩文化结合的民间祭祀一直支配着土家族的信仰与社会生活.在湘西土家族地区,由梯玛主持的"跳马"仪式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发生变迁的情况下仍然相对凝固地保留了原初仪式的样貌,作为一种远古习俗的遗留,其承载和隐含的土家族文化、历史、民俗、艺术、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跳马"习俗已演变成一种民族性、历时性的活态文化,成为土家族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  相似文献   

6.
作为傩文化的孑遗,傩愿戏至今仍存活于湘西的僻域山乡,并以其活化石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湘西傩愿戏衍生于傩,经历了由驱鬼向酬神到娱人的演变,表演独特,唱腔优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地域上相邻的彭水、道真两地傩坛班为考察对象,对由不同民族成员组成的傩坛班及其操作的仪式进行分析,试图探讨区域内不同民族傩坛信仰的共通性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永靖傩舞戏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其跳会禀说词中直接认为明初刘钊带来乡傩会事;其奉请之诸神中有大明开国功臣,有产生于明初的神话传说人物,有明代神话小说中的人物;傩舞戏又多表演《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人物。联系当地地域条件、多民族变迁融合的历史,以及一些民族神话传说中明代文化色彩,永靖傩舞戏应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福泉阳戏是一种戏,在演出这种戏时有许多仪式,或者说阳戏演出就是由仪式构成的,在举行这些仪式中有许多象征动作与意义,本文对福泉阳戏的仪式与象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古傩具有悠久的历史.商周傩仪是傩的早期形态,土家族虎图腾之傩公、傩娘与商周傩仪之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一脉相承,表现出土家傩祭演唱的作用.王母、梅常、巴虎同样以罗神娘娘、罗神公公出现于傩祭之中,其巴虎则为於菟,汉时,虎危害生灵,"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之事".巴虎、楚乌同引为傩祭演唱中的面具,以黄金四目之虎的形象和虎座飞鸟表现出土家族傩祭演唱的神密,致使虎图腾一辈辈衍展.  相似文献   

11.
傩舞是地戏表演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傩在社会活动中功能的变化,傩舞中的舞蹈动作及其表意系统亦发生了文化功能上的重大变化,即以驱邪酬神为目的的娱神功能弱化,以表演展示为目的的娱人功能增强.这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屯堡地戏中的傩舞以新的文化价值.本文以贵州屯堡地戏中的傩舞的舞蹈定格动作、动作套路及表演道具为切入口分析傩舞形式特征,进而探究其蕴含的深层社会结构和深层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2.
巴蜀傩坛三圣之"土主"并非"随地异祀"的一方之主,而是确有其人。"川主、土主、药王"三圣合信合祀之风的盛行、文昌信仰的兴起和《文昌大洞仙经》弹演,促使"壁山神"赵延之登上傩坛,成为巴蜀傩坛"三圣"之一。  相似文献   

13.
傩公傩母是我国南方众多民族傩坛中供奉的主神,傩公傩母神话则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南各民族中的一则洪水神话,它与傩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文章以桑植土家族还傩愿为例,试图通过分析当地流传的傩公傩母神话,探讨出其折射出的傩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文化主要包括"池哥昼"、"麻昼"、"甘昼"等,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出现了层累现象.这种现象以白马藏族诸部的傩文化为背景和关联因素,表现出自有的文化特色,反映了陇南文县白马人族群最早自跳而蜀南迁和以后由蜀而陇北迁两个阶段的民族群体记忆.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融入了较为丰富的故事情节,呈现出从傩舞向傩戏转变的倾向和进程,尽管没有唱腔和剧目,仍可视为一种对于其祖先记忆的神话故事的文化展演,显示出文化质素的多样性、典型性、原始性和稀有性等特色,从中可以看到其"底层"的文化积淀,文化承载重大.  相似文献   

15.
傩技是黔东北地区傩活动的一种特殊技艺,是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对这一地区常见的10多种傩技进行分类描述的基础上,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这些傩技的象征意义进行探讨,以求为傩的研究特别是傩技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贵州罗甸县栗木乡土坝阳戏,不仅是当地民间的一种戏剧,同时也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傩文化载体。它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之中,以其特有的地域和历史背景,呈现自己独具魅力的一面。作为地方戏剧,它是罗甸土坝地方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本文将从承传、表现方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等角度,窥视、解析流传在罗甸县栗木乡的土坝阳戏。  相似文献   

17.
阳戏是流传于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的一种民间小戏。近年来学术界对阳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从阳戏的名称及属性、源流、传承及艺术特征等方面对阳戏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阳戏研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主要包括池哥昼、甘昼和麻昼三大类,其服饰最富特色的是生活化和滑稽性结合统一的池哥昼、甘昼傩舞戏服饰。相比而言,麻昼服饰在艺术性和丰富性方面则更胜一筹,显示着白马藏族傩舞戏独特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整体来看,艺术化和程式化是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发展变化的两极,在白马藏族娱神和娱人的傩舞戏表演中,服饰穿着则遵守着其独有的规则。  相似文献   

19.
傩舞具有娱乐性、游戏性、健身性、武文化特色以及典型动力特点等体育文化属性。南丰傩舞没有任何唱词,整个表演过程完全靠肢体语言表达寓意。傩舞和中华武术的拳术的特征和动作结构进行比较,它们有许多相同特性,因此将传统民间艺术傩舞改编成系列傩拳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傩舞具有游戏性、健身性、武文化特色以及典型动力特点等体育文化属性。南丰傩舞没有任何唱词,自始至终完全靠肢体语言表达寓意。就傩舞和健美操的特征和动作结构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两者具有十分相近似的属性。把传统民间艺术傩舞改编成具有现代气息而又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系列傩操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