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白部分诗歌一直有真伪之争,辨伪工作是李白诗歌研究史和接受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宋代,有关李白诗歌的辨伪曾形成过一股风气。唐宋时期李白诗歌的编集不是很完善,存在大量佚诗,在宋敏求、曾巩的整理本之外,书法、笔记小说、诗话等文献记载的李白诗歌真伪杂陈,因而引起学者、诗人、诗话家的关注与辨别。宋人在辨别李白诗歌真伪的过程中运用了文献溯源、书法鉴定、辨别语言、体悟风格以及直觉判断等方法,这些辨伪方法是宋人诗学思想与时代思潮的体现。诗歌辨伪的结论并不强求统一,相反,辨别争论的过程才是李白接受史的精彩片段。  相似文献   

2.
古典文献学术传播研究是在作为传播学分支之一的学术传播研究尚属空白、古典文献学术传播研究成果极少见的学术背景上展开,该研究从传播学立场出发,以传播学方法体系为指导,以传播学的理论模式与基本概念为依托,对传统文献学的辨伪、考据、校勘和传、疏、注、集解、索隐,以及辑佚与备份等基本内容与方法进行考察,描述说明了它们在古典文献学术传播中分别体现出的控制失真、扩大源信息与转播、中继传播与保护信息等功能;揭示了古典文献序跋作为古典文献学术传播的特定媒介而具有的增强传播效果或扩大传播范围的价值;阐述了家学与师传这组与传统文献学密切相关的古代教育形式所造成的古典文献学术传播的两种特定类型——垂直型与放射型。古典文献学术传播研究一定程度地实现了文献学与传播学的学科交叉,刷新了今人的“文献学”观念,为文献学研究的创新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从而拓宽了传统文献学领域,深化了文献学研究层次。  相似文献   

3.
文献学在宋代呈现出一幅蓬勃兴盛的景象,大家辈出。郑樵身为其中翘楚,其提出的文献整理之理论方法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范围,而且在总结汉唐以来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初步奠定了文献学的基础。其文献整理中的有关文献编目与辨伪理论,精辟地论述了文献编排著录的一系列原则以及如何辨别伪书,如何对待难辨真伪的文献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高似孙,南宋人,一生著述甚丰,于经、史、子、集均有涉及,其学尤重文献编目、辑录、考辨诸方面且多有首创。高氏虽有等身之作,历来却少有人关注,诸多文献学专著虽偶有涉及,但缺乏全面论述。试从目录学、辨伪学、辑佚学及方志学等角度略述高似孙在文献整理方面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词的比兴寄托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惜当前多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判断标准.现尝试从微观的角度,将汉语语用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相结合,提出作者、文本、读者三位一体判断词有无寄托的判断方法,为词的诠释提供一个新的窗口,也为西方文论关于作者、文本和读者在诠释作品时的重要性之争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音乐文献学课程教学应结束目前各施其教的状态,编写统一的教材,其内容体系应由音乐文献类型与要籍介绍、音乐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音乐文献检索与利用、古代音乐文献选读、音乐文献常识共五部分十二个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   

7.
20世纪40年代出现在延安"解放区"的叙事诗歌《王贵与李香香》,随着建国前后"新的人民文艺"建设及其文本的"经典化"过程,以及当代中国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变迁,作品版本也经由出版者及作者的多次修改而形成了不尽相同的文学版本及其文本形态.本文从文献学及版本资料研究的角度着手,通过对其作品版本的流传及其变迁与文本修改的汇校及分析,探讨不同时期及其时代背景之下"当代文学"的政治印记及意义变化,以及中国当代叙事诗歌的艺术建构及其文学史叙述等.  相似文献   

8.
注释是阐释文献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整理研究文献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文献阅读、文献整理和文献研究的基础工作。回鹘文献的注释是突厥语族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回鹘文献研究刊布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回鹘文献的一些特点,主要从注释的定义、注释与解释、注释的内容、注释的程序以及注释的原则等五个方面来探讨回鹘文献的注释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注释在回鹘文献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是一部故事时间跨度超越百年的小说。确定书中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及时间间隔,对于把握纷杂的情节推进,甚至了解作者写作方式、判断作品内容的真伪、作品传抄过程中的错漏都有非常的帮助。但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未有突破性的进展。本文拟从作品内容互证、明清社会事实等方面确定《儒林外史》的故事编年,并从编年的角度出发,来判断和回答章培恒等各位先生对于故事时间推进与相关情节是否扣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百大家评注史记》是一部关于《史记》的多家汇评本著作。是书开篇便标明:"状元兰嵎朱之蕃汇辑。"但此书是确由朱之蕃汇辑而流传至今,还是明末书商假借状元名号伪托而成,未有定论。于此,进行一番考证,对确定此书的作者,判断此书的真伪和价值,意义重大。笔者在整理是书过程中,通过查阅文献,收集相关资料,对是书的作者进行了考证。同时,对朱之蕃作相关介绍,阐明其文学成就,并进一步考证《百大家评注史记》是否出自他手。  相似文献   

11.
张舜徽先生历史文献学成就述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舜徽先生对历史文献学理论的探索 ,是从推究“校雠”本义开始的。他强调目录、版本、校勘之学的相互联系 ,以“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为其共同目标。并循此思路 ,论述古代典籍产生与流传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和渊源流别。在晚年建构历史文献学学科体系时 ,他确定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 ,总结前人整理文献的经验和业绩 ,提出今后整理文献的重要工作 ,具有前瞻性。他还身体力行 ,写下若干文献研究佳作  相似文献   

12.
从文献的角度来看,清华简由文本所反映出的地域“流动性”十分明显,这透露出楚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清华简作为在楚地流传和成书的一批先秦文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先秦战国文献群体在文本生成过程上的影响。这样的地域“流动性”生成特点可以通过文本的形态和内容来进行“分层”研究。前者主要体现在清华简的文字和篇目属性上,如文字的楚地特征、篇目的整编等;后者则通过清华简中神巫色彩、“楚墨”思想及楚地诗教得到表现。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对辨伪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1873-1929)知识广博,于学无所不窥,著述内容宏富,涉及哲学、政治学、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目录学、校仇学、辑佚学等诸多学科.他在辨伪学方面造诣颇深,研究成果也多.其专论辨伪学的著作有《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汉书艺文志请于路各书存俟真伪》等,兼论辨伪学的著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等.本文仅探讨他对辨伪学的贡献.一、关于伪书的危害性循书多有危害,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下称梁《年代》)说:伪书史料“年代错乱,思潮混杂,是非颠倒,在学术界遗害甚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府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以中国知网和ISI Web of Science为主要检索库,以1995年至2010年为检索时间段,将检索到的4563篇国内文献和507篇国外文献,从学科分布、文献发表时间分布、作者分布以及文献内容等不同角度对比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不同,分析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侧重点,指出目前国内外从管理学角度研究生态旅游的文献相对较少,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在研究深度与广度、研究方法、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以及生态旅游环境监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文献学的历史发展、文献处理电子化、信息技术对文献的形体和内容的影响及其对文献保护工作的重要作用等几个方面展示了文献学领域的重大变革 ,并预见了文献学发展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6.
辨伪学是研究史料真伪和年代的科学,属考据学或文献学。文献资料的运用,首先要求史实可靠年代准确。如研究古代哲学所参考的《周易》,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参考为《诗经》,虽然过去对其训诂、注释、音韵、名物、考证的人很多,但对这两种书为年代各有分歧,史实的真伪考证不一,作者更是众说纷纭。其他古籍中类似情况亦多。即使是近在唐宋,有的专集之中也羼杂了许多伪作。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李翰林集》苏武认为其中的《悲歌行》、《笑矣乎》、《赠怀素草书》等不是李白的作品,乃“唐末五代间齐己辈诗也”。宋代词人李清照,处于北宋南宋之间,  相似文献   

17.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不仅在史学理论方面卓有建树,而且对文献学也颇有研究。本文仅谈谈他对辨伪的贡献。一、在唐代首倡辨伪唐代开国之初,学术界“笃守师法”,不敢自出别裁,多因袭而少开创。贞观年间,孔颖达等人奉命撰《五经正义》,贯彻“疏不破注”的原则,虽然在撰述过程中对传注的矛盾有所怀疑,但不注重辨别真伪。如对东晋梅赜所献的由孔安国做传的伪《古文尚书》深信不疑,以伪为真。魏征等人奉敕撰的《隋书·经籍志》,在著录群书时,也是多注存亡,而少辨真伪。总之,唐初没有形成辨伪的风气。  相似文献   

18.
从汉语史的角度来鉴定古书的真伪是一种科学方法.遗贤、影响、其一曰、昏迷、来世、师古、放牛等词语仅见于《古文尚书》,终周秦之世杳无踪迹,直到汉代以后文献才“重新”出现.《古文尚书》中的这些晚出词,是作伪者“不能完全阻止他所处的时代的语言向笔底侵袭”的明证,藉此可为《古文尚书》的辨伪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9.
《北山录》是我国佛教史上一部颇具影响的文献典籍,著者释神清为唐代著名的义学高僧。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角度,勾稽相关的传世文献,对神清一生的行事、所著《北山录》的版本流传及其影响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朝鲜诗选》在明与朝鲜共同抗倭的历史情境中编成,是明将领和随员与朝鲜士民通力合作的产物,是一部形塑明未以来中国人对朝鲜诗歌印象的诗选,在中韩文化、文学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令存《朝鲜诗选》主要有蓝芳威、吴明济编《朝鲜诗选》两种,两者同中有异,过去研究指出两种诗选多异文,尤其认为蓝芳威《朝鲜诗选》非善本,本文不以确定文本真伪为文献学的终极关怀,将《朝鲜诗选》置于壬辰之乱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情境中,确定其作为记忆的文本的文献文化属性,以之为基点,讨论沉潜其下的朝鲜汉文学传统以及与中国文化文学传统的关系,讨论蓝芳威、吴明济等编者在文献文本中的作为,以文化研究的视角进一步认知《朝鲜诗选》的文献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