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时中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但其生平仕历极为复杂,难有统一定论。元代可供考证的刘时中共有五位,但从年龄、姓名、阅历、籍贯等方面考察,作为散曲家的刘时中应为山西石州宁乡刘时中。古洪刘时中之所以与山西石州宁乡刘时中产生混淆,皆因杨朝英在编著《阳春白雪》时随意标注作家姓名所致,且山西石州宁乡刘时中确实有在古洪生活的经历。考究山西石州宁乡刘时中的诗、文、曲,以及与之交好的姚燧、卢挚、赵孟頫、杨载、张可久等人的经历,可知作为元代散曲家的刘时中生于1270年左右,曾为湖南宪府吏、河南行省缘;1311年入大都,被举荐为翰林待制,其间兼任太常仪礼院博士,后受排挤被贬为浙省都事,晚年辞官归隐,1352年左右卒。 相似文献
2.
张宏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1-96
吴荣光,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自入仕至道光二十年(1840)休致,在官四十二年,其中三次任官福建,在任期间,吴荣光改善福建的民生,关注福建的文化教育,其《后感遇诗一百韵》“誓以始终心,成此太平治”两句,可概括他履官福建的心态与为政目标。考察吴荣光福建仕履生涯,可发现庭训、师训、圣训对其人品性、言行的塑造作用,亦可对福建地方文史研究稍有助益。 相似文献
3.
王庆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73-77
杨宏道,字叔能,号素庵,又号默翁、坚白子,人称淄川先生,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他早年一度与元好问齐名,晚年诗名亦盛,人有许为诗坛盟主者.著有<小亨集>15卷,已不传.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得6卷,存诗292首,文30余篇,作品保存仍相对完整.本文对杨宏道生平事迹作粗略考述. 相似文献
4.
柏俊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143-150
萧琛是“竟陵八友”的成员之一,在齐梁文学与文化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在齐代,萧琛进入竟陵王萧子良府邸,与西邸文人广泛交游,以文学擅名当时。萧衍建梁后,萧琛颇受重用,出任宣城太守、荆州长史等地方大吏,后升任左民尚书、度支尚书等。受这样的身份影响,萧琛的文学创作多以应用文为主,比较有特色的是送别诗、咏物诗和骈文,文字优美,声律和谐,实为新体诗的代表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5.
通过统计宋代吏部尚书任职前的仕履状况,发现宋代吏部尚书中将近9成官员在任吏部尚书之前的仕履中曾有过吏部或者相关部门的历练,而且许多吏部尚书之前曾担任过吏部多种相关职务,尤其是担任吏部副贰/吏部侍郎的比例高于前代。宋代吏部尚书之前曾经担任过吏部相关职务者稍多于唐代,这正是吏部尚书这一官职经过唐、五代十国后不断发展变化、越来越完善、人选要求越来越严格的结果。官员任吏部尚书前是否曾经担任过吏部的相关职位,是其能否胜任吏部尚书一职的重要依据,也是皇帝和宰辅集团挑选吏部尚书人选的重要参考标准。通过对没有吏部相关仕履的吏部尚书的考察,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朝廷的股肱大臣,虽无吏部仕履,但均具有担任吏部尚书的能力。宋代任命吏部尚书的首要原则是任人唯贤,其选任标准是相对公平的。 相似文献
6.
王发国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3):145-151
20世纪的最后 1 0年 ,中国大陆出版了三种“钟嵘年表” ,它们代表了钟嵘行事研究的最新成就。但是 ,三家年表所存疑义还有不少。仅就钟嵘仕履而言 ,即有 :在齐代起家为王国侍郎 ,迁抚军行参军 ,出为安国令 ,除司徒行参军 ;在梁代为宁朔记室 ,征远记室参军等问题 ,须要作进一步考析。本文对钟嵘仕履中的上述疑义进行了初步考析 ,认为 :王国侍郎的“主王”是萧子琳 ,抚军行参军的“主公”是萧遥光 ,安国令当作安固令 ,司徒行参军的“主公”是萧宝义 ;任宁朔记室在天监七年而非六年 ,征远记室亦是钟嵘的一次任职 ,“主公”是明山宾 ,时间在天监 1 5年至 1 7年 相似文献
7.
王颋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6):14-21
虞集文集中所见的“刘伯温”,显然不是明初爵称“诚意伯”的青田人刘基,而是生活在元中后期的张掖人刘沙剌班。考究后者的生平,其出生在唐兀亦西夏人的官宦家庭,少年入国子监就学,成年后中进士,先后任甘肃行省检校官,四川行省员外郎、西台御史,山南、河东道廉访司签事、内台御史,山北道廉访副使,江浙行省郎中、秘书卿,江西、河南道廉访使、西台侍御史,甘肃行省参政,等,多有善政和文会。其个性的突出点:一生孜孜不倦于问学、修学、劝学、礼学。鉴于河西原是个“多武勇,而少文理”的国度,以“张掖”之刘氏而言,其入元的两代,由入值卫士至入读国子,始武继文,可以说是十分深刻而典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汤江浩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8(4):49-53,60
王安上为王安石幼弟,与王安石交往关系密切,又曾卷入"乌台诗案",在当时政坛、文坛皆有一定的影响。但过去文史研究者对其一向较为忽视。对其生平、仕历及文学活动进行较全面的探讨,对宋代文坛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上官婉儿生平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团结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34-38
上官婉儿是初唐最后二十多年的一位风云人物 ,也是初唐诗坛最后二十年的文坛主持。她位居权要 ,在复杂多变的政治事变中 ,游刃于诸政治集团之间 ,对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影响甚大 ,其文学意识、文学活动对当时文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 ,对上官婉儿的生平事迹及作品写作年月作一大致编年 ,使其生平明朗化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姜剑云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马定国是仕金宋儒之一,也是金初借才异代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但限于文学史料的不足,有关他的生平经历等方面难得其详。为填补马定国研究之空白,本文旨就诗人之仕历与交游二端试作考论,以资学界对金初诗坛情景的进一步勾画。 相似文献
12.
火玥人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由宋入元的理学除了在元代诗人的诗作内涵及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方面留下深深的痕迹之外 ,还直接影响着元代诗人仕与隐的选择。可以说 ,民族矛盾与压迫并不是决定元代诗人仕隐的唯一原因。元代理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的合流。前者是元代诗人仕元的理论基石 ,后者是元代诗人归隐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3.
丁超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2(2):123-125
欧阳玄《渔家傲南词》中“褫帕”当为“递帕”之误。“递帕”礼俗是元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元代帕有多种实际的和象征性的用途,在礼俗中则用于新年贺礼、寿礼以及用于表达爱慕之情。元代递帕礼俗形成的原因,除继承汉地固有礼俗之外,还可能与蒙古草原游牧生活旧俗有关。 相似文献
14.
吴激家世生平考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庆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43-47
金代初年著名词人吴激处于导宋学入金源的承前启后的地位,曾对金代文学有过令人注目的贡献;其书画作品今虽未见,但作为米芾传人之一,在宋金艺术传递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亦不可低估。考述吴激的家世生平,可以使我们了解吴激其人,并深入理解其作品。 相似文献
15.
16.
戚荣金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4):68-71
宋代朱淑真是与李清照齐名的女性诗词作家,但历代关于她的籍贯和生平说法不一。淑真的籍贯既非钱塘亦非浙江海宁,应为安徽海宁。她生于官宦世家,婚前确有恋人,后嫁与一普通官吏,因夫妻性情不合,又无子嗣,遭丈夫冷落后返归娘家独居,不久即抑郁而投河自尽,尸骨并诗稿为父母所焚。 相似文献
17.
从元代历史剧看元代文人的二难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轼华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4,(1):32-34
在元代,由于蒙古贵族的入侵,中原文明遭受践踏,造成了文人地位的历史性失落:政治上失却晋升之路,经济上毫无生活保障,同时还承受着残酷的民族与阶级压迫的双重灾难.仕与隐、进与退的二难情结成为元代文人普遍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在元代的历史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元代文人用历史人物来淘写自我情怀,使作品处处烙印着作家自身的复杂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元代诗词大家张翥生平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常州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51-53
张翥为元末诗词大家,一生历元朝之始终,实为元代后期历史的见证人。本文通过检阅大量史料和文学作品,勾勒了张翥的生平仕历、交游酬唱、思想性格、爱好特长和著述。 相似文献
19.
刘倩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9,(3):82-88
有元一代,大量华化的西域人使用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抒情言志。蒲寿[山成]作为元代西域人华化之先导,其文学创作反映了一个华化较深的伊斯兰作家的心路历程,体现了西域民族原有的审美和文化特征在其华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文学本身的延续性和民族文学的交融性来看,蒲寿[山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至为重要,尤其对于探讨回族文学的发生、发展,蒲寿[山成]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元康里人巎巎家世、仕履和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有元一代书法大家康里人巎巎其家世、仕履、作品等项进行较为深入的考察;并指出,在元、明两代的书法传承中,巎巎居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西北人,他豪放的性格,使中原“传统”艺术之一端的书法产生新的内涵和特点,从而使之成为中国相关历史上的耀眼明星。乃为孛儿只吉氏朝士子的一员,他同样有着“广泛”的“交游”。而在与之往来的人中,既涵诗家马祖常、杨载,又涵文擘许有壬、黄溍、胡助、贡师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