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江凌  李辉 《中国民族》2014,(7):62-63
大理是云南较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期,这里先后建立了南诏国和大理国,并持续五百多年。大理一度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与汉族及其他民族共存互动,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独具特色。“海灯会”与“甲马”,就是由汉族地区传入,至今仍然活跃在大理民间的文化遗珍。本文将从易学的视角,探讨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哲理内涵,并进而说明二者在原理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大理三塔寺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三塔寺,是我国现存古代佛塔中造型最精美的建筑之一,它位于大理县城西北约三里处的苍山第一峰即小岭峰下。据《南诏野史》记载,三塔寺是南诏丰佑时期自公元八二○年开始修建,到八二五年建成的。这个时期,正是中原的盛唐时期,当时在云南西部白族和彝族建立的南诏国,在文化上曾大量吸收了中原  相似文献   

3.
唐宋时期是金齿诸蛮、扑子蛮、望蛮、三濮的重要发展阶段。有唐一代,金齿诸蛮各民族与扑子蛮、望蛮、三濮分别从汉晋时期的鸠僚、闽濮中渐次分化发展出来而见于史载。学界对其族属源流尚有不同观点且对其变迁与发展研究不够。从民族历史发展的脉络而言,金齿诸蛮主要经历了"同源-异流-同源"的发展历程,是今天傣族的先民;扑子蛮、望蛮、三濮则主要经过了"同源-异流-异流"的发展历程,是今天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其变迁与发展不仅仅是民族名称的变化,更是其经济、文化、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反映,揭示出中国历史发展的生动进程。金齿诸蛮、扑子蛮、望蛮、三濮居地相连、关系密切,由于其分布的特殊地理区位而成为唐宋时期地方民族政权南诏国大理国的西南门户,并为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南诏国大理国的局部统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南诏历史上最使人伤脑筋,也是最基本的问题之一的,可能就是南诏国的民族组成。关于这个问题不同观点的分歧之大是令人惊异的。南诏国统治着广泛而复杂的民族,对他们的识别是争论的主要课题,但是关于这些民族的详细情况,尤其是在人类学与语言学方面的材料,几乎一点也没有,致使我们难以确定和识别他们。关于这些民族的知识,如他们的地域,他们的基本经济状况和他们的某些特点,差不多完全局限于汉人对他们的描述。迄今为  相似文献   

5.
中美两国文化传统不同,国情也相异,在民族问题上也有不同的看法.郝时远与亨廷顿作为当今中美两国的知名学者,都对民族国家问题颇有研究.前者主张尊重差异、包客多样的和谐民族关系,后者认为文明之间、民族之间势必产生冲突,他们的观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美和谐与冲突截然不同的两种民族观,在两者观,占.的分析比较中也有利于和谐的民族与国家间关系理念的确立.  相似文献   

6.
白族自古以来就是以云南洱海为中心的土著居民,早在两汉时期,王朝设置叶榆(大理)、邪龙(巍山)、比苏(云龙)、云南(祥云)四县,隶属益州郡,这是将洱海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统辖之始。唐代建立了南诏国、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宋代建立了大理国五个长达515年的地方政权。白族是我国西南历史最悠久、经济最发达、文化教育最繁荣、文人志士辈出的少数民族之一。白族聚居的中心——大理,被史学家誉为“文献  相似文献   

7.
以湖南省80个列入"国保"名录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对象,结合村寨现状问题,从各村寨民族文化资源的分布特征入手,提出民族村寨资源整合与营销思路,包括:民族文化资源在区域与类别层面上的整合、民族文化营销体系的建立、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有机耦合、各村寨组团的核心功能确立,进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贾璞 《中国民族博览》2017,(10):228-229
随着我国考古事业不断发展,对于大理国时期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有了更加详实的推测,并在原有历史史料证据基础上,得到了考古资料的证实.根据历史史料和考古文物发现分析,大理国时期云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相比南诏时期,在农业、商业、手工业等方面,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和发展.另外,在洱海、滇池等政治、经济中心区域,少数技术可与同期中原地区发展水平相媲美,甚至犹有过之,彰显了古代云南先民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云南志略》(简称《云南志》,又名《乌撒志略》)是元代建立云南行省后的第一部云南省志。该书虽然流传至今者已残缺不全,但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云南史地情况的基本史料之一,尤其在研究元代地方民族史以及南诏、大理国史方面,这部著作更是不可或阙的重要史籍。该书保存最为完好的《诸夷风俗》篇,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不啻是一篇很好的“元代云南民族志”。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考古事业不断发展,对于大理国时期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有了更加详实的推测,并在原有历史史料证据基础上,得到了考古资料的证实。根据历史史料和考古文物发现分析,大理国时期云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相比南诏时期,在农业、商业、手工业等方面,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和发展。另外,在洱海、滇池等政治、经济中心区域,少数技术可与同期中原地区发展水平相媲美,甚至犹有过之,彰显了古代云南先民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马曜 《回族研究》2001,(3):71-73
从公元前 10 9年 (西汉元封二年 )汉武帝在云南设立益州郡到 1911年辛亥革命的 2 0 2 0年中 ,汉晋暨隋至唐初和元、明、清约 10 0 0多年为郡县制时期。公元 339年 (东晋成帝咸康五年 )西爨称霸南中暨公元74 6年南诏并西爨到公元 12 53年大理国灭亡约 90 0多年 ,为地方政权时期。一部云南历史是前后两段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郡县制和中段相对独立的地方政权交替的历史 ,是由一个地区的民族内部统一走向全国大统一的历史。元代是云南由地方政权走向与中原接轨的全国大统一的最后阶段。在这个关键时刻 ,即从元至元十一年 ( 12 74 )到十六年 ( 12 …  相似文献   

12.
"以[p?(21)]为通名村落"是指将[p蘅21]作为村庄通名而专名不同的村落,本文将云南大理洱海地区以[p?(21)]为通名村落"是指将[p蘅21]作为村庄通名而专名不同的村落,本文将云南大理洱海地区以[p?(21)]为通名的村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法和文献查阅法,从自然环境、居址变迁、姓氏流源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得出这些村落历史悠久,早在南诏时期便已经形成,具有大理地区早期村落文化的共同特征。这些研究材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洱海地区的村落文化,还可作为地方文化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博什瓦黑石刻画像众多 ,是迄今摩岩石刻中少见的 ,为多方面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石刻与南诏、大理的佛教有关 ,石刻族属有彝族说、僚人说。本文论证了南诏、大理时期在建昌地区信仰佛教的是南诏迁来的白蛮 (白族 ) ,建昌赵氏是南诏王酋龙时迁来的白蛮清平官赵铎些的后裔 ;在博什瓦黑信仰佛教的莫色家 ,就是建昌赵氏 ;建昌赵氏长期是昭觉境内的统治者 ,原居博什瓦黑所在的碗厂地方 ,具备了营造石刻的条件 ,得出了博什瓦黑石刻的族属是以建昌赵氏为首的白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元代大理段氏总管世次年历考略方慧元朝灭大理后,云南改设行省,原大理国主段兴智家族在国破之余,仍世袭大理总管,与有元一代相始终。由于段氏是元代西南地区最大的土官,其世次的嬗递情况与元朝政权关系的演变,体现了元朝的民族政策及一代的民族关系。关于大理总管段...  相似文献   

15.
熊燕 《民族学刊》2022,13(11):102-107, 152
九隆传说是西南地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族源传说。本文以历时性的研究视角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唐代流传于洱海地区的九隆传说所发生的演变,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唐代,为了遏制吐蕃的扩张,唐太宗支持蒙舍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成为了唐蕃之间的缓冲地带。与此同时,在以蒙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下,九隆传说也出现在了南诏蒙氏的祖先故事中,它超越了祖先故事的范畴而具有了政治功能。作为在唐蕃两大政权之间生存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原文化对于南诏产生了很强的辐射与影响,由于南诏统治者对汉文化的认同,九隆传说也成为南诏协调与唐政治关系的纽带。同时,由于佛教在洱海地区的传播,九隆传说又被纳入到佛教文化体系之内,成为统治者统一部酋文化、建立文化认同的工具。文章认为九隆传说从早期的单一线性叙述到唐代演绎成为粘着了多种文化因素的故事体系不仅是由于统治者的政治操弄,也是多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原文化、佛教文化和本土文化都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受记故事最晚产生于唐后期的《南诏圣教史画卷》。从它的绘制过程与受记故事的产生和受记故事的变化及变化的社会背景来看,元明两朝虽然从政治、军事上控制了云南,尤其是明代还在构建云南对明朝的认同上做了努力,但大理地区延续了唐宋以来的认同;直到清朝从政治、军事、意识形态上加强控制,大理地区对清朝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才得以增强,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族群认同与民族的界定——以回族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民族,它的产生发展与民族认同密不可分。又因时代不同。族称、宗教、国家确认等相关因素介入,使其具备民族最本质的特征,即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形态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即民族语言、习惯法和组织法、原始宗教等,有形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无形文化遗产几乎无所不在。人口流动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的文明程度快速提高;加强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这也使得人文地貌趋同化,行为方式功利化,文化传承断层化,民族特征削弱化。民族文化保护应采取以下策略:构建民族间人口流动的良好环境;推进民族教育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均衡保护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唤醒民族内部的文化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诗云:“洱海真如海,罗荃塔尚存,石骡何处是,遥见望夫云。”《望夫云》,是长期流传在云南省大理地区的民族故事,白族剧作家杨明等同志根据故事进行再加工,先在云南演出滇剧,又改编成白剧。来京演出,受到首都的热烈欢迎。《望夫云》生动地刻画了唐代南诏公主阿凤,  相似文献   

20.
大理地区回族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汉族、白族的文化内涵,但由于伊斯兰教义和阿拉伯文化已经深深根植于大理地区回族民众的心里,不论在建筑、书法、绘画乃至民族传统服饰等方面,都打上了伊斯兰文化烙印,因此,大理地区回族艺术在表现上形成了独具一格、特色鲜明的形式,成为我国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一块珍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