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初年的思想家兼文学家桓谭的生卒年问题,目前诸家之说颇有不同。新版《辞源》定为前23年生,公元50年卒;新版《辞海》则以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56年。二说不同,但似乎都受了近人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的影响。刘氏根据《太平御览》卷贰佰壹拾伍引《新论》佚文:“余年十七,为奉车郎(中)”一语,又结合严可均《全后汉文》卷壹拾贰引《仙赋序》:“余少时为郎,从孝成帝出祠甘泉河东”云云(按《全后汉文》卷壹拾伍载《北堂书钞》卷壹佰零贰引《新论》佚文作:“余少时为奉车郎,孝成帝出祠甘泉河东”云云,与此略同),认定桓谭出仕之年,即为汉成帝祠甘泉河东之年,亦即绥和二年(前7)。  相似文献   

2.
論桓譚     
(一) 桓谭(公元前23年?—公元56年),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淮北市相山)人,是西汉末期到东汉初期的一位尊法反儒,反谶纬迷信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桓谭的父亲在西汉成帝时做过太乐令,桓谭因此十七岁就被推荐为奉车郎,不久又做了乐府令。他多才多艺,“博学多通” (《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以下引文未注出处者同),很快就成了政治舞台上引人注目的人物。当时位高权重的孔乡侯傅晏和大  相似文献   

3.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人,其生卒年月尚无确考。他是两汉之际的著名思想家。据《后汉书·桓谭传》记载,其父在汉成帝时为太乐令,谭因父之故被任为郎。在哀帝和平帝时,“位不过郎”。王莽时为掌乐大夫。更始帝立,谭被“召拜太中大夫”。光武帝时,曾“拜议郎、给事中”,因极力反对当时盛行的谶纬之学,触怒了光武帝,被贬谪为六安郡丞。在由洛阳去六安对,“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死时年七十余。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桓谭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淮北市)人,是两汉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传见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八,其主要著作是《新论》.该书在东汉时影响很大,后亡佚。建国以来,桓谭的思想价值及其历史地位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研究也逐步深入,一、建国以来区造研究的三个阶段建国以来,关于桓谭及其《新论》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l、“文革”前17年。建国以后,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历程较为关注,而桓谭的思想既不媚俗,又不苟合于官方哲学,具有明显的进步倾向,因而开始受到学者…  相似文献   

5.
今通行本《类篇》有中华书局的姚刊三韵本影印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上海图书馆藏汲古阁影宋钞本影印的本子。但中华书局姚刊三韵本讹误甚多,使用前需对其进行校勘。以中华书局本(1984年12月第1版)为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本(1988年2月第1版)为参校本,对《类篇.石部》进行校勘,可以发现:姚刊三韵本《类篇.石部》存在释义和读音方面的一些错误,如"碑"下所引郑康成之说"官"当作"宫"、"空"作"窆","砠"所引《说文》"石戴土"当为"土戴石",《说文》"■"之释义"石也恶也"的前一个"也"字乃"地"之偏旁讹夺,等等。同时,《说文》、《集韵》也有若干失误。这些讹误主要是由形近而讹、偏旁讹夺、倒文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梁巘的生卒年问题,学界存在很多争议,至今仍无定论,如"生卒年不详"说;"生年为1710年,卒年不详"说;"生年为1710年左右,卒年为1785年左右"说;"生年为1725年左右,卒年为1784年"说。笔者通过阅读整理资料,对相关史料进行研读分析后,得到其应生于1734年,卒于1785年后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林季仲小考     
林季仲小考尹波关键词:林季仲,生卒年,世系佚文考证林季仲,字懿成,号芦山老人,浙江平阳人,有《竹轩杂著》六卷(四库全书本及永嘉丛书本)。《宋史》无传,清陆心源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两浙名贤录》等为之列传(见《宋史翼》卷十),但无生年、卒年、世系等...  相似文献   

8.
《汉武故事》原本应为西汉成帝时文人所为,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有文人对其进行了增补和续书;流传过程中内容有所散佚,其传本至少有三个:秦汝操本、陈文烛本和今本(今本也即所谓世传本),三个传本内容互异,且前两个传本今已不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塞北历史名城——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引黄灌溉始于秦汉时期,很早就被誉为"塞北江南"。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黄河水泛滥冲圮灵州城,迫使其"城凡三徙"。宣德三年(1428年)迁徙的灵州"新城"即今灵武市。张九德任宁夏督储河东道期间,天启二年(1622年),遇"河大决"洪水向东流逼近新灵州城下,"居民累夜惊,议他徙。"他果断地决定"巨石砥柱",修石堤阻河水逼其回向西流。两年多"石堤之役",沿古灵州故址"滨河",筑六千丈灵州河堤,逼河水西流归古灵州"故道",解除河水对新灵州城的威胁;筑秦渠长以防涸、开汉渠芦洞以防涝,亦均见成效。灵州免再徙,溉田数百顷,增税数千石,依然是一派"塞北江南"的景象。百姓为其立祠。官至工部尚书兼右佥都御史、河道总督。张九德也有缺陷,但在宁夏治理黄河为百姓谋福祉,是其一生主要业绩和功劳。昔日他在宁夏的治黄经验,今天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桓谭与王充同为汉代的“异端”思想家。王充在其《论衡》中对桓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直接论及桓谭的地方有十三处之多,评价主要有二个方面:第一是对桓谭为人的评价;第二是对桓谭《新论》的评价。这些评价表明:不仅是桓谭的经历与遭遇引起了王充感情上的共鸣,更重要的是桓谭的批判和求实精神直接影响和启发了王充,二人的思想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羌胡传》是"五传"中前"四传"(《苦喜传》、《全家福》、《殇妖传》、《辟传》)的续篇,但其故事结构、人物性格、写作方法等却和前"四传"不同。本论文审视《羌胡传》与前"四传"的关系,论证《羌胡传》的独特性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重大政治使命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历史视角解析这一政治使命,就要关注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进行领导的立论依据、历史脉络、经验启示。总的说来,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进行领导的立论依据包括逻辑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进行领导的历史脉络体现在我们党执政以来领导制定"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的整个过程,从中我们可以概括得出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采蘩》为写召南贵族夫人采集白蒿以奉祭祀之作,《采蘋》为写将要出嫁的召南贵族少女采集浮萍、水藻后举行婚前教成祭祀仪式之作,二诗皆当作于周平王(前770年~前720年在位)初年;《甘棠》为召伯虎卒后故西周王畿遗民的悼亡怀念之作,当作于周平王元年至十二年(前770年~前759年)"二王并立"之时。  相似文献   

14.
僧格林沁卒于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65年5月18日),但学术界对其出生日期迄今仍存在争议,目前尚无学者对其子孙们出生的确切日期予以考证。清代大量可靠原始档案表明:僧恪林沁生于嘉庆十六年六月初五日(1811年7月24日);僧格林沁之子伯彦讷谟祜生于道光十六年正月初十日(1836年2月26日),卒于光绪十七年十月十五日(1891年11月16日);伯彦讷谟祜长子那尔苏生于成丰五年四月初二日(1855年5月17日),光绪十六年(1890)正月暴卒;伯彦讷谟祜的次子、第三子和第五子已出家为喇嘛;伯彦讷谟祜第四子温都苏的生卒日期目前不详;伯彦讷谟祜第六子博迪苏生于同治十年十月初三日(1871年11月15日),1914年1月8日在北京病故;僧格林沁的曾孙、伯彦讷谟祜的长孙、那尔苏的长子阿穆尔灵圭生于光绪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886年12月19日),1930年5月29日在北京病故。  相似文献   

15.
寅山 《百姓生活》2014,(8):64-66
色拉寺,位于西藏拉萨市北郊3公里处的色拉乌孜山南麓,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历时15年,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建成。18世纪初,色拉寺进行扩建,全盛时期寺中有僧人8000余人。色拉寺是藏传佛教著名的六大黄教寺院之一,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为"拉萨三大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色拉寺始创者强钦曲杰,明代曾两次进京长住20余年1408年,明永乐皇帝派使者邀请宗喀巴大师前往内地讲法,强钦曲杰作为宗喀巴大师的代表前往。到达北京,永乐皇帝为强钦曲杰颁发表彰诏书,授予"妙觉圆通慈惠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名号。此后,强钦曲杰在北京为永乐皇帝讲经说法,为寺庙僧人、信徒讲授及作法事近10年。  相似文献   

16.
成玄英论“本迹”李刚成玄英,生卒不详,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召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高宗永徽(650—655)中流郁州,后不知所终。他是唐初道教重玄学派讲重玄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①,是道教思想史上的著名道教学者,著有《老子注》、《庄子疏》②。本文即据...  相似文献   

17.
桓谭是处于两汉之际与扬雄、刘歆齐名的著名学者,据其《新论》所记,可知桓谭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其是在文学理论方面,桓谭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刘勰《文心雕龙》对桓谭多有评价,但是并非完全合于事实.如刘勰《文心雕龙》评价桓谭“偏浅无才”,即有失偏颇,但称桓谭“不及丽文”,则颇合事实.通过对《汉书·艺文志》中辞赋家撰写篇数的统计,可以肯定的是,“不及丽文”并非桓谭一人独有,而是对当时整个时代文学风尚的反映,究其原因,可能与辞赋的谶纬化有关.当时的散文,谶纬化较轻,但辞赋家的介入与古文学者的参与,使汉代散文成为集辞赋、经学、诸子为一体的新体式.这昭示着两汉之际一种“平衍”、“文弱”、“博杂”新文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两年前我发表了一篇短文,论及哲学家桓谭的年代,在这文中我总结说:“桓谭的一生,不可能准确的叙述,但以公元前43年至公元28年是很可能的。”袁宏的后汉纪把整个桓谭的历史,简述在建武四年(即公元28年)里,这显著的指出那一年就是他的卒年。虽然我可把这作为我的论证的根据,但我也没有直接的根据,所以我说过我的论述是“很假定的”。从后汉书恒谭传里,我们知道桓谭的死闲接因了议灵台的地点和皇帝争执的缘故;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文学史上,"十七年"女作家的群体创作常常被人忽视,建国后到1966年"文革"前这一时期的女性创作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下具有特殊性,既有与时代政治文化因素相谐的共性特点,又表现出出自女性的独特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20.
"十七年"是我国话剧舞台形态与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话剧创作中对西方写实传统的汲取,对斯坦尼斯拉夫体系的借鉴与反思,对舞台民族化、风格化的追求与尝试,成为这一时期观念探索的重要特征。本文以"十七年"话剧的舞台呈现为个案,考察了在写实传统的影响下中国话剧舞台从"生活化"到"写意化"形态的美学嬗变,并探究了其观念上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