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蒙古族流动青少年学校适应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蒙古族流动青少年在城市学校中的人际环境适应、学习环境适应和学习方法适应都处于良好水平。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的参与对其学校适应有促进作用,而他们在学校体验到的社会排斥感和社会差异感对其学校适应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人际交往具有交往时空的无限性、交往方式的间接性、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交往关系的平等性、交往内容的开放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青少年人际价值目标、人际价值手段、人际价值评价,带来青少年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信任危机、社会责任感淡化等负面影响。网络环境下培养青少年人际价值观的途径在于优化网络环境,促进青少年网络交往的有序化、正规化;占领网络德育阵地,弘扬人际价值观教育的主旋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炼青少年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理论,通过分析湖北省武汉市流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即流动青少年自我意识存在矛盾、自我与社会认知存在偏差、家庭教育方式及亲子关系存在问题、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缺乏及教学条件落后、缺乏与城市同龄人的沟通交流、流动青少年聚集的社区基本设施不足、卫生条件较差和社会主流文化对流动青少年群体的负面评价等因素,探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策略,优化流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社会环境,促进流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从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还是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讲,流动青少年的社会工作都是必要的。而目前浦东流动青少年工作中管理多于服务的现状更是对流动青少年社会工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文章指出了流动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四个可能的途径:提高对流动青少年生存状况和发展需要的关注度;推动流动人口相关政策的制订和颁布;搭建信息沟通的桥梁帮助流动青少年了解公共政策;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5.
论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网络交往导致青少年对现实交往的冷漠化,引发青少年的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使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从而对青少年社会化带来负面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效应,应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和对网络信息的免疫力;加大网络立法力度,抢占网络阵地,强化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网络空间的社会控制,优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历了几次规模较大的跨区域人口流动,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前30年,在屯垦戎边、三线建设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背景下的人口流动;改革开放40年来,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在西部大开发及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人口流动。这几次大规模人口流动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各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改革开放前后,人口流动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作用的宏观社会基础和交往特征是不断变迁的。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思维、感知和相互交往的背景。一个民族姓氏演变的历史,同样是一个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随着汉藏交往的日益频繁,藏族汉语姓氏的结构运用开始大量出现在农区藏族的文化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引入当代社会工作的重要研究"抗逆力"研究取向,以积极的优势视角,从家庭、社区及社会层面检视流动青少年的逆境因素。社工机构运用成长小组、体验小组等社工实务方法,以家庭教育与能力建设、社会教育与社会资本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福利资源提供三大项目为重点,为流动青少年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增进流动青少年及家庭的能力建设与资本建设,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与积极改变。  相似文献   

9.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基于民族交往心理,民族成员采取一定的文化适应策略所进行的群际接触和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成员的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行为会发生积极变化。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机制加以分析,认为社会互动过程、民族交往心理结构、文化适应策略和群际接触理论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基础。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基于民族交往的社会心理机制,加强民汉双语教育,搭建有效沟通桥梁,促进人际吸引和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加强民族交往认知,强化情感联结纽带,促进民族交往意向向民族交往行为的转化;加强民族文化适应策略引导,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多元一体格局构建;加强民族接触与互动,增进民族理解和消除民族偏见,促进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成都就读的藏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自信的关系.方法:采用个人评价问卷(PEI)和白马藏族文化适应问卷,考察了在西南民族大学就读的200名藏族学生的文化适应和自信以及学院分类的关系.结果:藏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存在人口学差异.文化适应各维度对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和与人交谈等自信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主流文化认同对社会相互作用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学校教育认同对个人评价的外表、与人交谈维度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总体文化适应对学业表现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与自信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竞争性人格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适应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目标之一。在影响社会适应的众多因素中,人格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体的竞争性是人格特质的一个方面,它从三个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适应。一是积极的竞争态度可以提高社会适应的主动性;二是良好的竞争意识是社会适应的认知前提;三是正确的竞争策略决定社会适应的效果。青少年正是人格塑造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应该抓住时机通过多种渠道多个途径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竞争性人格。  相似文献   

12.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藏族流动人口在经济、生活、心理等方面对城市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原因主要有户籍壁垒及城乡分割的市场体系、藏族流动人口素质低下的限制、宗教文化因素等。为此,要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保障藏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加大民族教育力度,提高藏族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素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营造关怀藏族流动人口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问卷调查的数据表明,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相对地位、形象、家务分工以及亲子交流,都体现出了平等和睦中包含差距的性别画面;在学习与交往环境中,青少年女性表现出了一定的能力怀疑和人际焦虑倾向;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商业性大众文化及网络交往,都带给青少年女性一定程度上消极性别体验.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流动农民新年返乡期间的交往互动,讨论留守社区层次上的互动实践为当地社会关系过程带来的变动和涵义。针对返乡流动农民的典型互动过程的分析表明,广泛参与社会互动的流动农民和村民,将策略性地选择互动的卷入程度,因此同时出现了留守社区中具有吸引力以及遭受冷落的互动情境。流动农民新年返乡期间的交往互动是具有社会结果意义的实践,重构了留守社区的社会关联。  相似文献   

15.
同德是藏族聚居县,县公务员以藏族和汉族为主。虽有近90%的双语人(藏汉双语人59.5%),但在家庭和族内,汉族主要使用当地汉语,藏族主要使用安多藏语,不同民族被试在公务活动和族际交往中主要使用当地汉语。全部被试会汉文,超过半数藏族小学阶段接受过藏汉双语教育,且会藏文。不同民族对普通话的认同度、心理预期最高,实际行为最积极;对藏语文和英语的社会地位、实用功能评价及心理预期、实际行为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6.
藏族饮茶历史十分悠久,在与各民族交往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饮茶习俗。藏族喜好饮茶,与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藏族饮茶习俗无论在茶叶品种、饮茶方式、饮茶器具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流动儿童孤独感及其受跨文化流动的影响可以通过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进行检定。在社会交往的理论视角下,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可分为交往缺失型孤独和交往缺少型孤独两种类型。基于2086名流动儿童的实证研究表明,学校性质、老师更换情况、学校更换次数和搬家次数对孤独感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同学交往方式对缺失型孤独感的影响极为显著,交往缺少型孤独感的内部分化要大于交往缺失型。流动性对该群体孤独感的影响更多地来自宏观社会结构的改变。儿童个体运用积极的社会交往策略,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有效避免孤独感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诞生,一方面形塑了一种经由互联网中介的全新人际交往方式,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网络交往中的人际信任风险。基于对浙江、湖南和甘肃三省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对青少年的网络人际信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网络交往中的人际信任风险并没有让青少年在陌生人面前止步,相反,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的确建立起了真实的人际信任关系,而且这种信任关系不仅出现在熟人之间,还出现在陌生人之间。但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对熟人的信任程度明显高于陌生人。而回归分析则发现,网络交往认知是影响青少年网络人际信任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台湾经过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政治社会转型,分离主义思潮泛滥,使台湾青少年的政治认同呈现疏离化倾向.增进台湾青少年的中国认同应从多方面着手,应当营造良好的两岸交流交往的大环境,加强两岸青少年在各方面的交流,促进两岸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20.
两岸青少年的交流是海峡两岸交流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两岸民间交流发展程度的一项指标,又对建立长期而稳定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两岸关系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两岸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交往至关重要。 本文拟在对两岸青少年间的交流交往作一简要回顾后,分析当前两岸青少年交流的特点、存在问题,最后论述两岸青少年交流意义并展望交流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