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1 毫秒
1.
《文学人类学教程》的意义大大地超出了教材的范畴,是一部奠定文学人类学学科基础的著作;《文学人类学教程》最突出的创新和主要建树,就是文学人类学新研究范式的建构.百年来,虽然有不少近现代学者探索文化人类学方法的文学研究,但是明确作为一种整体新研究范式的提出,确实是由叶舒宪完成并由《文学人类学教程》集中体现出来的.对什么是“文学”本体论的反思和建构,是继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后最重要的文学思想.从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继承到“四重证据法”的提出,叶舒宪以他倡导的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完成了一种对国学传统方法的现代衔接与更新.从这些角度看,《文学人类学教程》无疑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继"语言学转向"之绪,对学界知识观和研究范式转向与更新产生重要影响的,无疑是人类学。人类学给20世纪人文思想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相对于哲学、史学乃至科学知识社会学已经开展的"人类学转向"之成就和学术史意义的讨论,文学的人类学转向的学术史和思想史意义的讨论和认识相对滞后。在科际整合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中具有根基性的人类学,与文学的碰撞与交叉整合将带来何种新局面呢?中国文学人类学如何借助"人类学转向"的知识大变革背景和内在学理,突破百年来的学科本位主义限制,重建可替代植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话语的"人类文学"观和学术伦理,取决于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普世性建构及其可操作性的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人类学与人类学的文学是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文学的人类学主词是人类学,是一种借助于文学的语言和形式来实现思想表述的人类学文本.而人类学的文学的主词却是文学,即借助人类学的方法、手段来写作文学文本,或从人类学的角度解读文学文本.它们之间是有着明显分别的,但如果不加仔细辨析,也很不容易区别.  相似文献   

4.
郭华 《百色学院学报》2006,19(4):133-137
徐杰舜先生《人类学教程》一书,作为我国一部系统探讨人类学学科理论建构与教学实践的重要著作,其海纳百川的宏博思想和严谨科学的资料归整,不仅在理论领域拓展方面,而且在实践操作应用方面,为人类学整体建构奉献上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作为一次积极有效的实践尝试,也为当代中国人类学理论建设与实践运用提供不少诱发性思考与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对文学人类学在国内外的产生及发展状况做了简单梳理。通过分析研究归纳出文学人类学主要包括:神话原型批评、原始主义批评和仪式研究三个方面。指出文学人类学的出现及发展是当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带来的诸多问题的一种理论诉求。以跨学科为理论基础、结合了人类学观照自身的学科理念的文学人类学成为了新世纪里寻求文学研究突破的一种崭新呼声。  相似文献   

6.
2011年5月,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青年论坛在重庆市永川区召开。结合会议“文学向人类学的转向”的主题,回顾了人类学转向的源起与历史,展示了转向过程中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变化,肯定了人类学转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工商人类学是广义人类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与经济人类学和管理人类学的联系紧密。在传统的四大人类学分支中,她应该被囊括在文化人类学中,是一门新兴的应用人类学。在人类学领域之外,工商人类学和当今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联系也非常紧密。田广教授(美国)主笔的著作《工商人类学概论》,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什么是工商人类学、工商人类学的发展、工商人类学的独特方法和贡献,并对工商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展望。将田广博士等编写的这部工商人类学巨著介绍给国内学者和科研机构,以推动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8.
2011年5月,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青年论坛在重庆市永川区召开。结合会议"文学向人类学的转向"的主题,回顾了人类学转向的源起与历史,展示了转向过程中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变化,肯定了人类学转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2年6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在重庆召开,台湾著名人类学家潘英海教授应邀出席并作了有关台湾原住民民族习俗的主题发言,同时接受了与大会主题相关的专题访谈.访谈中,潘教授结合《东番记》《金枝》和马林诺夫斯基的日记等文献,谈论了他对文学、历史和人类学三者关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比较文学第十届学术年会上首次成为专场会议之一。此次专场会议展示了文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方面:1.关于人类学转向问题的理论研讨;2.对文学人类学元话语和方法论的思考;3.有关文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学人类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过去的文学研究单一化的模式有一个拓展过程,文学人类学就是试图用人类学的视野、人类学的知识和人类学的整个学科体系对文学文本进行阐释,文学人类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人类学与文学互动、交融是适应知识重新整合时代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12.
知识全球化推动了学科间的交叉与重组,促进了跨学科研究的快速发展;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又引发了地方性知识和个体经验的崛起,这成为原本分属不同学科的文学与人类学不断融汇的社会根源。在中国和西方的双重语境下,采用宏观与微观、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研究方法,构拟了文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及走向:审美情感与田野实证是文学和人类学的属性差异;人学与生存经验是文学和人类学共同的精神向度;诗性思维与民族志互渗表征文学与人类学的相互转向;文学人类学是文学与人类学构建的新型研究范式。通过对文学与人类学的差异性、共通性、相互转向及学科共建的分析、阐释和论证,旨在厘清文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及其走向,为文学研究和人类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彭兆荣,男,博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草案特别会议”中方专家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项目主持人、首席专家,联合国“人与生物圈”(MAB)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巴黎大学(十大)讲座教授,巴黎大学(索邦)高级访问学者、柏克利加州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及项目合作教授。主要从事人类学与旅游、文学人类学、文化遗产、艺术遗产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文学与仪式》《饮食人类学》《旅游人类学》《遗产:反思与阐释》《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艺术遗产论纲》《重建中国乡土景观》等专著20余部(含合著);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在2016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位列民族学排名第2位,社会学排名第29位。2016《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中,位列民族学图书学术影响力第1位。  相似文献   

14.
弗雷泽广阔的全球视野和贯通古今的知识贮备为以比较研究为特色的新人文学开辟出路径,沿着这一路径,中国学者将中国的学问传统与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全球化视野相联结,逐渐走向了文学研究与人类学视野相结合的跨学科方向——文学人类学。中国文学人类学在历经十余年的开拓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中国文学人类学独特的文化观(文学观),也就是将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众多无文字民族的多元活态文学提升到大传统的地位,用多重证据法来实现具体研究操作与理论建构的统一性。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凸显了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15.
[摘要]本文从文学与人类学相互关联的角度论述了文学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产生背景和特点。论文通过对两个关联领域的并置分析,分别从“文学问题”和“人类学问题”等层面展开,强调了文学的人类学转向及人类学与文学的互动,并由此论述了该学科在当代中国的大致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于2008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贵阳花溪举行。文章从人类学对传统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人类学范式看人文社科研究、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研究或文学创作、质疑和反思等四方面介绍本次与会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2013年6月22日至23日,文学人类学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结合研讨会主题及文学人类学近期研究动向,综观研讨会全程,可归纳为超越文字限制的跨学科范式,N级编码理论,玉石文化,神话(兼原型)、族群(兼民族)、仪式(兼民俗)、生态、宗教信仰等文学人类学研究热点以及文学的人类学批评等五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关于"写文化"的方法自觉,给文学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研究带来重要的启迪.文章以三个研究案例的故事,说明人类学的写作概念旨在全面和整体性地把握一种文化,对于传统的文学写作和历史写作概念起到一种拓展和补充的作用.人类学在文化表现上强调多元的、互动的复杂视点,捕捉族群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这就解构了以往的权力话语和精英写作的单一性和绝对合法性,预示着文化价值观的更新所带来的再经典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回顾文学人类学在20世纪兴起的必然性,剖析了文学人类学的几大理论流派及各自观点,进一步对文学视野中的文学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作了基本概括。  相似文献   

20.
研究文学在引入人类学视野、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有必要从本体论的高度对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设展开讨论,并以此在文学世界中的形而下向形而上的意义探寻提供一个新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