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的人类学与人类学的文学是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文学的人类学主词是人类学,是一种借助于文学的语言和形式来实现思想表述的人类学文本.而人类学的文学的主词却是文学,即借助人类学的方法、手段来写作文学文本,或从人类学的角度解读文学文本.它们之间是有着明显分别的,但如果不加仔细辨析,也很不容易区别. 相似文献
2.
徐杰舜先生《人类学教程》一书,作为我国一部系统探讨人类学学科理论建构与教学实践的重要著作,其海纳百川的宏博思想和严谨科学的资料归整,不仅在理论领域拓展方面,而且在实践操作应用方面,为人类学整体建构奉献上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作为一次积极有效的实践尝试,也为当代中国人类学理论建设与实践运用提供不少诱发性思考与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打开一个新的世界的钥匙——评叶舒宪先生的《文学人类学教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人类学教程》的意义大大地超出了教材的范畴,是一部奠定文学人类学学科基础的著作;《文学人类学教程》最突出的创新和主要建树,就是文学人类学新研究范式的建构.百年来,虽然有不少近现代学者探索文化人类学方法的文学研究,但是明确作为一种整体新研究范式的提出,确实是由叶舒宪完成并由《文学人类学教程》集中体现出来的.对什么是“文学”本体论的反思和建构,是继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后最重要的文学思想.从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继承到“四重证据法”的提出,叶舒宪以他倡导的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完成了一种对国学传统方法的现代衔接与更新.从这些角度看,《文学人类学教程》无疑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相似文献
4.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比较文学第十届学术年会上首次成为专场会议之一。此次专场会议展示了文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方面:1.关于人类学转向问题的理论研讨;2.对文学人类学元话语和方法论的思考;3.有关文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史学、文学等研究领域出现人类学转向的趋势。不过相比较史学而言,文学领域的人类学转向目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文章以文学人类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重释、文化诗学对人类学知识的借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对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移植等个案为例,就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进行了考察,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转向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是文学学科中最具开放性的一门学科,而人类学则是整个人文社会学科中真正能够全面体现出开放性特色的一个学科领域。文章通过对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的梳理,说明了二者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表明二者具有根本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彭子艺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30(5):27-29
从文学和人类学各自的特点及二者的区别入手,观察文学对人类学的影响和人类学对文学的渗透即二者的双向的视野和认同,促进我们对文学人类学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的文学写作是人类学表述的一种新的实验形式,它既能达到对文化事象的客观细致描述,又能融入研究者的情感与体验,从而引起读者对文化问题的深思.文章以潘年英的<伤心篱笆>为例,从表述手法、描述内容和文化反思三方面分析人类学文学写作的独到之处,从而论证这种"跨文体"写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张甜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3-19
南非作家布林克的长篇小说《沙漠随想》具有文学人类学的典范意义,小说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人生选择,隐喻了布林克幼时在暴力环境下的暴力成长、离开南非的自我觉醒以及回归南非的“叙事治疗”,最后主人公成长为坚守南非的“双向文化使者”。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小说呈现了南非阿非利卡人在特定历史和现实环境下的文化境遇,从作家的虚构世界中,呈现出作家心灵成长的自我投射,为南非20世纪的历史、阿非利卡民族和非洲本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人类学材料,表达了开放包容、沟通理解的人类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文化对话与文学人类学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舒宪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本文通过对20世纪的文学研究——特别是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的历史回顾,提出在文化对话的广阔背景上建立文学人类学的可能性,以期为未来的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确认中远期目标。从文化人类学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双重影响着眼,比较文学作为通向文学人类学的必由之路,作为加强文化交往与沟通、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心理障碍、确立文化相对论平等对话观的有效途径,已日益变得明确和必要。随着后殖民时代多元对话的展开,文学研究本身获得了发掘文学艺术的人类学价值,促进人类文学经验的会通和整合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11.
叶舒宪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6):9-12
作为文学和人类学边缘交叉性科学的文学人类学 ,提出应重新审视原始与文明 ,主张到田野中去 ,到原住民的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文学 ,从内部去认识文化。这既是我们今日的出路 ,也预示了今后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吉芳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1):52-54
何谓历史人类学?1978年法国社会史与历史人类学学者安德烈·比尔吉埃尔在《历史人类学》一文中指出:“历史人类学并不具有特殊的领域,它相当以一种研究方式,它相当于一种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3.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本文把王安忆的《长恨歌》看作是关于上海城市空间的人类学的民族志,并以该假设为出发点进行探讨。笔者的依据如下;首先,王安忆在上海生活已久却以"移民"自居,这种态度与参与观察者的姿态相符。其次,对《长恨歌》的背景——上海怀旧热,虽然作家持有否定的态度,然而却又表现出"有意提供怀旧资料"的创作动机。她这样的创作态度,即与其一味地接受某些现象,不如把关于上海的众多读物(1)作为创作基础,通过彻底认真的事先准备进行验证,这超越了人文学的方法论,更接近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最后,作者的辩证书写或者两面书写方式,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文本的厚度。 相似文献
14.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14-119
对思考者的思考范式与思考工具进行争鸣和反思,发现文学人类学批评作为一门破学科的学科,其具有多元视角与整体思辨及实践性、"间性研究"特点,不失为一条纠偏与查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有效路径。该文主要以新疆少数民族文学为样本作参照阐释说明,力求能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开辟新的研究空间、注入新的生长活力,从而展现出文学发展的和谐化并绽放出自身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黄理红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6):53-56
古代汉语是研究古代汉民族语言发展及变化的课程,作为一门古老的课程,它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知识的重任。文学人类学发端于西方,近几十年在国内以星火燎原之势迅猛发展,其学科整合的方法论值得其他学科借鉴。古代汉语与文学人类学实现学科交叉,不但可以更新研究方法、转变思维方式、增加多重视野,还可以实现文史哲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古汉语知识探究从平面向纵深延伸,从文字文本向文化文本靠近,从而更加立体化,生动化。 相似文献
16.
梁志芳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26-31
赛珍珠的《大地》是一部具有浓厚人类主体性意义的文学作品,蕴含深厚的人类学素材。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大地》的畅销不仅仅因为它的中国题材,更重要的是《大地》对"中国农村生活丰富而真实的史诗般描述",它包含了具有"普适性("universal)的人类学元素。《大地》亦为我们提供了一幅20世纪初中国农村生活的全景图,为我们了解当时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农村的全貌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大地》也可称得上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大舞台,为我们了解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伦理道德提供了大量鲜活的人类学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7.
徐新建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从科学与文学关联的角度关注人类学写作问题,讨论写作的人类性和人类写作性;提出人类学写作就是人类自我认知的文本呈现,是人类文化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于2008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贵阳花溪举行。文章从人类学对传统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人类学范式看人文社科研究、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研究或文学创作、质疑和反思等四方面介绍本次与会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徐新建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30(2):45-48
从科学与文学关联的角度关注"人类学写作"问题,讨论写作的人类性和人类写作性;提出"人类学写作"就是人类自我认知的文本呈现,是人类文化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20.
徐俊六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39-146
知识全球化推动了学科间的交叉与重组,促进了跨学科研究的快速发展;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又引发了地方性知识和个体经验的崛起,这成为原本分属不同学科的文学与人类学不断融汇的社会根源。在中国和西方的双重语境下,采用宏观与微观、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研究方法,构拟了文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及走向:审美情感与田野实证是文学和人类学的属性差异;人学与生存经验是文学和人类学共同的精神向度;诗性思维与民族志互渗表征文学与人类学的相互转向;文学人类学是文学与人类学构建的新型研究范式。通过对文学与人类学的差异性、共通性、相互转向及学科共建的分析、阐释和论证,旨在厘清文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及其走向,为文学研究和人类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