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术界对于宋代宫廷绘画"大傩图",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认为"大傩图"所绘的并非远古大傩之事;一种是认为"大傩图"反映了宋代傩祭仪式歌舞的实际,是具有古傩意蕴的民间迎春社火队舞。实际上,以道家道教阴阳文化视之,宋代"大傩图"显然符合古代驱鬼逐疫、调和阴阳、祈求风调雨顺的民间祭祀傩仪的特征。本文以阴阳文化与祭祀仪式剧的关系入手,对宋代"大傩图"所要反映的核心思想进行论述,以探索古人绘题"大傩图"的根本原因或依据。  相似文献   

2.
傩,这种在中原地区似乎早已消失殆尽了的,至今仍然旺盛地存活于中国南方诸省的偏远乡村里的民俗事象,近年来重新引起了文化工作者们的注意。但到目前为此,大多数傩学研究者都把傩看作是一种原始的戏剧形态而对之发生兴趣,因此,他们的工作更多的是从戏剧学的角度来对傩进行研究的。诚然,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戏曲的起源,傩活动中的现象无疑可以从许多方面提供出有益的资料,因此傩具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但是,傩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事象,我们从中所看到的戏剧因素,其  相似文献   

3.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仪式中的傩祭,到商朝已经大致形成一种同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朝不仅有乡人傩,周天子和诸侯还举行"大傩"、"国傩",傩舞得到全面的发展.傩祭时,身披兽皮、脸戴面具进行跳跃呼号,或扮成鬼神歌舞,表现神的事迹,合唱充满巫术意味的祭歌以驱鬼逐疫.现代傩舞是在远古傩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反映拜神祈福、祭祀、驱鬼逐疫等内容,保留了原始祭祀仪式的神秘色彩.同时又深受民间文化艺术的熏染,成为一种民间娱乐形式.傩舞的分布很广,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但对于四川境内的傩舞,至今仍然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傩舞为例,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姜女不到愿不销",以<孟姜女>为代表的辰州傩戏细腻感人、脍炙人口,具有鲜明的质朴美、柔和美、执着美."刀山敢上,火海敢闯",以"上刀梯"、"下火海"为代表的辰州傩技表演惊险绝伦,令人胆战心惊,具有突出的惊险美、阳刚美和无所畏惧的壮美.傩戏、傩技是古辰州、今湘西的奇绝瑰宝.  相似文献   

5.
“傩是一种宗教艺术”,这是各方面研究者的一致认识。“傩是原始信仰和原始艺术的共同产儿。”这么说,就会有人不同意。目前还存在傩源于史前,起于商和始于周等不同说法。既然傩兼有宗教性和艺术性,借助宗教史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来探索傩源,应是适宜的方法。本文谈笔者的一些学习体会,请批评指正。周官傩——上古傩的重要根据我们现在虽然有了一个上古傩史的初步序列(参见拙作《古傩史料初识·上古部分》,载《苗岭风谣》第八期),但史前至商代,主要是传说和几个甲骨文字。所幸者,周代有己知最早的相对具体的傩仪实录,是研究上古傩最重要的根据。《周  相似文献   

6.
学界一般认为高丽末李穑写的《驱傩行》一诗的后半部描述的是百姓,而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其实不然,它实际是以神道为中心的假面戏,是一种高丽傩戏,并深受中国唐宋宫廷傩礼和西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还傩愿表面看来属于一种外来的多元宗教世俗文化,但实际上它与苗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仅从湘西苗族的历史实际出发,对其源流中的某些疑难问题作一番零碎的考证。一、还傩愿与苗巫文化的渊源关系部分专家学者通过傩文化与楚巫文化的比较研究证明,楚巫文化是傩祭、傩仪和傩戏的重要源泉之一,傩的发源地当在沅湘之间一带地区。但遗憾的是他们缺乏对楚巫文化民族属性的解剖分析,从而掩盖了傩文化与多个民族文化尤其是苗巫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8.
论南丰傩舞音乐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丰傩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作为傩文化载体之一的傩舞音乐,其音乐形态在传承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并且发展成具有鲜明地方风格和传统音乐的独特神韵。文章从传统南丰傩舞音乐形式、种类的研究入手,对傩舞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挖掘,为研究、保护和弘扬傩文化艺术提供傩舞音乐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傩,是一种产生于史前的,具有宗教性与艺术性的古老、奇异而又神秘的社会文化现象.“傩”起源于原始的狩猎活动,而后逐渐演变为一种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周时,傩成为国家礼制,周傩也就成为古傩的样板.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傩礼在秦汉时期出现了一些变化,开始逐渐向世俗化方向演变.这种变化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而渐成主流,并最终促成了傩戏的产生.从傩礼到傩戏的演变,也验证了中国戏剧的起源同宗教祭祀仪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贵州民间道教与傩坛(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境内很少看到打着道教旗号的宗教活动.似乎已趋消亡。其实不然,以正一道为核心的民间道教,已深入傩坛,并在一些傩坛成为主导。可以说傩坛是流传在边远农村民间道教的载体,是一种尚未发育完全的准宗教形态,其历史之久远.覆盖面的宽广,都相当惊人,值得宗教界、学术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1.
傩面具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追述傩文化的发展变化,梳理各个历史时期民众审美心态之变化与傩面具艺术特色变迁的关系,论述其功能由悦神到娱人的表现特征及原因,以加深对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进入21世纪以来,当地政府给予了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以多项扶持措施,使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蓬勃发展。目前,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导致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亟须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重点要做好产品宣传、拓宽销售渠道、加快品牌创新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原始演剧形态,傩戏所呈现出来的美学景观与美学想像同现代戏剧有着诸多不同之处。文章以贵州省各种类型的傩戏为分析文本,论析了其美学特质的几个层面:傩戏的戏剧结构体现了碎片与连贯的辩证法则;张扬着生命本质力量与生命觉醒意识的群体美是傩戏的审美本性;用大量象征符号建构的傩戏面具蕴孕了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和、气韵...  相似文献   

14.
冲傩与阳戏在境内130余种傩文化仪式形式中,具有超乎同类的仪式规模和文化含量,并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存在诸多的相似性与可比性。本文以境内一坛班为调查区间,以一法师为调查对象,通过对有助于把握其本质和形式特征的14个方面进行对比考察,提出了自己的初步观点。  相似文献   

15.
仡佬族傩戏面具山王天子与土家族傩戏开山类型面具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类型意义上的不同阶段的表现,而仡佬族傩戏面具山王天子比之土家族傩戏开山类型面具要古老。仡佬族傩戏面具山王天子的形象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可以上溯到佛家500罗汉的大药尊尊者——中国商代纣王的儿子传说形象——民间山神形象等等。我们可以从这些图像变迁的表现中,更深刻地理解傩戏中这类面具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有着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傩戏,并有一条从原始神巫之戏到有现代人文性、审美性内容的傩戏的完整链条,并且有多样的平行表现,所以,这样的傩戏文化表现,是阳戏类型学,以及贵州傩戏类型学的坚实基础。我们在贵州省傩戏类型丰富表现的背景下,展开了阳戏的类型学研究。贵州有六种大类的傩戏,而阳戏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的意义是有着与“傩堂戏”系统完全不同的神性背景,是贵州省学界关注得比较少的一种傩戏。也是一种处于中间发展状态的傩戏。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傩仪"过关",可以说是一个象征符号的组合。文章运用阐释理论,就仪式中的行为符号、实物符号以及方位符号进行分析,以揭示这些符号所隐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老的赛戏仪式源于蜡傩祭礼的传统,面具装扮发端于祭祀礼仪的假面舞蹈和假面戏剧。作为神灵依附的载体,面具是重要的象神之物。在赛祭和脸戏、队戏演出中所执仪物竹竿子,也就是赛戏砌末里的竹扫帚,其作用相当于"掌竹"、"前行"。这些我国古代宗教祭祀观念的历史遗存,至今仍保存于晋北特定地区的宗教民俗活动中,也清晰地表现出赛戏作为傩戏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9.
福泉阳戏属傩戏范畴。其突出特点,一是巫的成分很重,二是神灵众多,三是法事活动伴以戏剧表演。阳戏被阳戏坛门认为是“老君教”,即道教,而“阳戏”的称谓也容易使人认为它是一种纯审美综合艺术。但分析表明,阳戏既不是严格意义的人为宗教,也不是纯审美艺术。阳戏是一种区别于官方仪式的、表达世俗民众趋利、避害、求吉祥、保平安的民俗仪式活动,是一种民俗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