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参与者导向词块与表达说话者态度和立场的情态意义关联,其功能在于构建作者与读者关系,拓展语篇对话空间,从而实现语篇的人际互动功能。文章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通过自建对比语料库,运用AntConc语料分析工具,对比分析了中外博士论文结论部分参与者导向词块的情态特征。研究表明,中外博士论文作者均善于使用情态化语块和中低值情态语块来表达客观命题的商讨性,而中国博士论文还用意态化词块融合声音介入;语法隐喻方面,双方都会运用客观情态隐喻凸显观点表达的客观性,但本族语者集中在概率类隐喻,而且中国博士论文意愿类隐喻偏多,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学习者的个人介入性。   相似文献   

2.
就职演讲是政治演讲中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政治演讲语类的共性外,还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该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功能的角度分析了英语就职演讲中情态词.在量值方面,就职演讲中的大部分情态动词是中值的,而低值的和高值的情态动词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且大致相当.这些不同的情态量值表达了不同的情态意义,反映了演讲者的不同情态倾向.  相似文献   

3.
政治演讲语篇集中体现人际功能,情态副词是英汉语言中语篇表达人际意义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基于自建语料库,以系统功能语法的情态理论为依托,对情态副词在英汉政治演讲语篇中的语义分布及人际功能做了较为系统的对比。研究发现,英语政治演讲语篇中更多地使用表概率、表限定于期望值类表强度情态副词,汉语中更多使用表倾向性、表意愿、表超出期望值的强度类情态副词。本研究扩大了英汉语演讲语篇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英语政治演讲语篇中情态动词的人际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情态动词是语篇表达人际意义的重要手段.政治演讲语篇包含丰富的人际意义.各类情态语义在政治演讲语篇中的分布情况表明,运用具有认识、道义、动力等不同情态意义的情态动词,有助于演讲者调节与听者关系并说服听者,从而实现演讲语篇所具有的"求取"等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5.
学术期刊论文摘要受到期刊规范性制约,但跨文化特征、学科差异和研究领域会影响作者对语篇修辞手段的选择。对国内外120篇语言学学术期刊英文摘要的语类结构和情态策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英文摘要语类结构潜势存在跨文化差异,国外期刊基本遵守 IPMFC 模式,国内摘要语步数量较少,常做减法,但存在共核语步,国内作者语类功能标记意识较薄弱;在认知情态词汇使用频率、分布、高频词(情态助词和认知词汇动词)等方面二者具有一定相似性,无人称情态策略更受重视,其中,被动句使用最多,其次是抽象修辞词和形式主语结构,但国内学者情态意识更趋两极化。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学术期刊英文摘要语篇的语用目标及其语类限制,对判断并指导此类语篇写作的得体性及准确性从而融入国际学术社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情态理论为框架,以从美国近年期刊中收集的40篇公益广告文本为语料,着重从情态类型、情态值和情态取向三方面对公益广告进行了人际意义分析。研究发现,在公益广告中,大部分的情态词表可能性意义;从情态值来看,大部分表可能性的词都是低值的,而大部分表义务的词是高值的。低值可能性情态的使用增加广告的可信度并体现了礼貌原则,高值义务性情态的使用体现了公益广告中广告主与读者之间的一种不平等的权势关系。研究表明公益广告通过对情态的操纵,达到劝说读者采取积极行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功能为理论框架,以凤凰卫视访谈节目《鲁豫有约》中随机选取的五期节目文本为语料,主要从情态值及评论附加语入手,探讨访谈语篇如何通过情态值的高低,以及不同的评论附加语来更好地实现人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例分析了在开庭的四个阶段,被告反驳语的情态词在判断性情态副词、形容词,表相信程度的情态动词以及语气三方面的变化.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这四个阶段被告反驳语中情态词变化的原因.从实例的分析中总结出两大结论:一是从整体上看,被告反驳语中的情态词和语气的强度随案件的进展依次减弱.同时,在大的变弱的趋势中,出现一小段回升的趋势,即在被告律师出庭辩解后,被告使用的情态词和语气的强度再一次变得强硬,并有回升趋势.二是被告的反驳语中情态词和语气的强度变化完全与被告在不同的语境中形成的不同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情态动词是人们表达情态即观点和态度的一个手段。may是英语中最常使用的情态动词之一,may能够表达认知情态意义、道义情态意义和动力情态意义等不同情态意义,重点讨论may一词在不同语境及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下的多重情态意义和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语类分析和介入理论相结合,通过对中国博士生撰写的科技类期刊论文引言中转述(带有转述动词和that从句)的分析,研究了转述中使用介入资源表达评价的主要特征.结果显示,转述借以表达态度的手段因语篇交际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学生作者在使用转述时可以根据语篇交际目的的不同而采用适当的介入资源,具有一定的社会建构意识和立场修辞建构意识,但由于对隐喻式高值认同转述句过多地、不恰当地使用,且不善于利用时态的情态意义隐性调节评价,因而不利于作者创设一个有效说服读者的合适语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多模态语篇分析已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演讲视频是典型的动态多模态语篇。文章运用Norris提出的多模态互动分析理论,采用“模态密度前景?背景连续统一体(modal density foreground-background continuum)”的分析框架,以ELAN多模态分析软件作为模态标注工具,结合Norris提出的交流模态,对一则TED教育类动态多模态演讲视频中各交流模态在构建演讲信息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这些模态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演讲视频的问题导入、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这四个部分中各模态使用的强度和密度存在差异,言语交流模态与其他交流模态之间呈现强化、互补和并列关系从而共同构建多模态互动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动态模态语篇的研究为多模态语篇研究的重要内容。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及视觉语法为基础,将多模态话语分析运用到动态语篇。以电视剧《红高粱》为研究对象,对动态语篇中常出现的语言、色彩、音乐、场景、运动画面等多模态话语予以分析,阐释了语言模态、运动画面、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在电视剧整体意义构建中的作用,从而更准确的解读话语的意义,进而推动动态模态语篇的研究与创作。  相似文献   

13.
把"兴"作为一个言语行为的类型来分析.就是说,不单纯从诗歌文本、写作或思维的方面来看"兴",而是把"兴"看作是中国古代世界特有的一种言语行为--把"兴"还原为"兴"的行为,从简单到复杂,分析它作为一种言语行为的内部结构,分析在这种结构中意义表达的规范性约束与自然意向的系列扭曲,进而分析"兴"在历史状态中的效力演变及其所凝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根源于"言语"的实践性和"言语教育"的实践性.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所以其突出功能是学生获得言语实践能力,即言与意的互相转换能力,而这正是语文课程的价值所在.而课程性质正是课程功能的集中体现,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就是在认定它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缺省语义学(default semantics)角度阐明Halliday有关情态使用的悖论之说的合理性.本文指出:(1)情态形式或多或少涉及不确定因素,因此非情态极性形式具有比高量值情态形式更强的确定性;(2)极性形式在有些语境中的肯定程度与情态形式之所以没有区分是因为它默认了情态意义;(3)评价大都属于非情态极性化语义范畴,体现了非情态意义的主观性,但评价有时也可隐喻情态,与客观情态相融合.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英语情态卫星副词”这一新概念的涵义、类型,说明其可在语篇中起调节情态涵义、情态协力、突显语类特征等功能,这与语类、话语基调、认知等人际元功能有关。此研究基于语料,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元功能研究的拓展。  相似文献   

17.
四川方言语气词"哦"有其独特的情态意义,与其在汉民族共同语中的身份完全不同。我们在这里对四川方言语气词"哦"的情态功能以及其礼貌值做讨论,有利于规范"哦"在方言中的使用,也为其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语气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现代翻译学从翻译的言语思维研究才能真正揭示翻译的本质 ,即用译文语言再现原文语言的意义和内容 ;翻译单位可以是任何一般言语的意义单位 ,如 :积木块和句子的意义单位 ,而句子的意义单位翻译中 ,词级交际值的确立和转换是关键。从理论上讲 ,句子词项的交际值处在横轴 (篇章和句子义值轴 )和纵轴 (控制轴 )所决定的平面内 ,调整两条轴所得到的交点就是该词项的交际值。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text和discourse是语言学中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本文对这两个术语从定义、关系、使用和汉译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探讨,指出两者在意义上有重叠,都可以作为语法单位、语义单位、言语行为和多模态符号,且用法也相同;不同的是,discourse还可以表示更高层次的意义——社会实践,而text则不行。Discourse比text的意义更加宽泛,这与它们的字典释义是一致的。Text和discourse之间存在着以同义和产品—过程关系为主导的各种关系。对它们的汉译要以两者所表达的具体概念为基础,以不产生意义冲突为标准。   相似文献   

20.
产业融合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重大的企业环境变化,是企业对行业边界模糊的反应和结果。这种变化将对企业的行为及其决策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对过去建立在行业边界固化基础上的价值链等分析范式产生冲击。该文基于对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分析模式局限性的探讨,提出了基于行业边界模糊的分析模式。在对这两种分析模式的背景、经济解释比较的同时,以电信运营商为主体的价值网作为分析例证来支持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