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田耕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
“沉郁顿挫”是杜诗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特征的形成与杜甫的创作心态密切相关。本文认为在杜甫丰富复杂的创作心态与诗歌风格中 ,有五种最为突出 ,其分别为 :目空风俗的自负心态与凌云健笔之美 ;己饥己溺的济世心态与深厚博大之美 ;氵项洞难掇的焦灼心态与激越苍凉之美 ;家园难归的漂泊心态与渊洄氵亭蓄之美 ;九死未悔的执著心态与悲壮崇高之美。这五种创作心态及其诗美特征的水乳交融构成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诗美风格 ,这种美学风格是杜甫对古代诗歌艺术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王恩全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763-765
李白与杜甫是盛唐时期两位伟大的诗人,共同经历了大唐帝国由极盛走向衰落的转折过程,但两人在诗歌创作上的风格却是迥然相异: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杜甫则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两位生活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伟大诗人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之所以会如此不同,主要受到思想体系、家庭背景与生活经历以及性格气质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杜诗对宋诗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宋人在诗学观念上推崇杜诗,他们继承杜甫"诗史"精神,写出了关心国事民生的诗歌;宋代诗人在诗歌风格上学习杜诗,也注重学习杜诗的诗歌技巧;宋人模拟杜诗,使用杜诗典故,集杜为诗并集杜入乐;宋人在诗歌创作中经常模拟杜诗题目,有时又以杜诗为韵。 相似文献
4.
张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6):116-119
杜甫诗中涉及欢宴游赏之乐的宴乐诗呈现悲美的风格特征,即使是安史之乱之前本该极尽欢娱之作亦是如此。究其原因,汉代以来宴饮音乐的"尚悲"审美传统使审美客体——宴乐本身即具有悲的特质。忧患意识使杜甫察觉社会繁荣背后的危机:百姓不堪重负;科举制度名存实亡;奸臣把持朝政,从而使审美主体——杜甫具有悲的心理结构。"悲"是杜甫与宴乐发生共鸣的契合点,由此而形成杜甫宴乐诗的悲美风格。 相似文献
5.
杨衍亮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5(2):102-107
杜甫诗歌中存在大量的身体词汇,体现了杜甫对身体的格外关注,杜诗中的身体书写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当杜甫走向生命之秋时的身体观念;二是杜诗身体书写中的生存之悲;三是杜诗身体审美的生灵之叹。杜甫诗歌中的身体书写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一是加深了诗歌内容的疼痛感;二是形成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三是丰富了杜诗的审美意蕴。杜甫诗歌中的身体书写对于研究杜甫及其创作心态、诗歌审美风格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杨景春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2):94-100
杜甫秦州诗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新的高度。如果把秦州诗比作一部乐曲,那么,忧时伤乱、感怀身世、抒写羁旅悲愁就是构成这部乐曲的主旋律。对边塞安危的焦灼,对百姓命运的关注,对国家前途的思虑弥漫于字里行间。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与恻隐之心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情感浓郁的诗篇将其诠释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7.
魏琳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1):86-88
立足于对杜甫京城诗的解读,从杜甫独特的背景基础、价值观和审美意境三个方面探究了其京城诗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对进一步研究杜甫诗歌的风格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9.
杨景春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5)
杜甫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很注意色调的运用,他的诗本身就是五色缤纷的世界,用形象事物特有的光彩来描述人生旅途的见闻和感慨.在杜甫诗歌中,色彩又是意境创造的重要方式,也是理想人格的有效载体.杜诗色彩的运用极富特点,有着完整的、成熟的、自成体系的用色技巧.后代诗人在用色方面大多是继承了杜甫的手法,再没有人能在体系上全面超过他.这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追求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巫莉莉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1):40-43
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在他的诗歌中,江河意象不仅表现了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更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江河在杜甫的诗歌中有着离别、时间、悲剧、闲适等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11.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7-60
亲情是杜甫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类题材。棣萼相连的手足之情、伉俪情深的夫妻之情、长慈幼孝的父子之情,诗人通过多种艺术手法把亲情表现得真挚动人。基于独特的生活经历、儒家思想和落叶归根思想的影响,杜甫将亲情抒发得感人肺腑。 相似文献
12.
杨再喜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76-79
杜甫集诗歌艺术之大成,从盛唐走向中唐,成为这个过渡期的重要人物。柳宗元作为中唐文坛的代表,与杜甫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表现在对诗歌主题、情感载体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自觉接受,并且像杜甫一样获“诗圣”、“诗史”之称誉。 相似文献
13.
王欣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59-61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取得卓越成就的现实主义诗人。杜诗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罪行的憎恶与批判 ;杜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它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融情于事 ,寄情于景 ,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杜诗的语言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形成了凝炼精确、生动形象的特点。杜甫对各种诗体都有发展创造 ,尤其在五古、七律及新题乐府上成就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宁登国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3-94
杜甫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话现象。杜甫将对话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并灵活地应用到诗歌的各种体裁之中。若从对话在诗歌中表现形式来看,大致可分为完整的对话(即它具备对话的各个要素)和不完整的对话(或对话主体缺席,或对话信息省略,姑称之为“对话性”)。对话及对话性在杜甫诗歌中的创造性应用,不仅大大增强了杜甫叙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情感的蕴藉性和复杂性,而且还传递和体现着杜甫独特的“诗史”思维和浓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吴静静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作为经历明清鼎革的文人,余怀的诗歌带有鲜明的故国之思和哀婉沉痛的风格。其诗取法杜甫,有明显的杜诗特色。本文从三方面论析余怀诗歌对杜甫诗歌的接受:诗歌内容上,对杜甫诗句、意象和诗歌内容的吸收;诗歌风格上,取法杜诗沉郁顿挫、清丽澹远、萧散自然的风格;艺术创作手法上,对杜甫律诗、纪游形式、炼句的继承。最后,结合余怀本人经历、交友情况及时代背景,探讨余怀宗法杜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刘红英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67-70
曹操乐府诗,以其广阔深厚的现实内容,真切自然的思想感情和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为后人瞩目。而其诗最撼人心魄之处,则是诗人心灵深处那种深重的忧患意识。曹诗忧患意识表现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患;对民生多艰的忧患及对人生苦短的忧患。 相似文献
17.
杨金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11-14
坚强、乐观地面对现实是杜甫人格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风雨飘摇 ,万般无奈的杜甫只能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几乎都打发在巴蜀一带。随之而来的贫病、饥苦、流离以及寄人篱下的勉强过活使本非悲观主义者的杜甫时常在诗歌中流露出悲苦的一面。夔州是杜甫离川东下潇湘前的最后一站 ,在这里的一年零九个月 ,垂老的诗人道出了自己生命的最后的挽歌 :思乡恋归 ,忆昔怀旧。其苦心经营的夔州山水景物诗 ,还有部分作品中流露的希求栖身佛教的念头 ,都显示了经历了太多磨难的杜甫在垂老之年厚重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18.
曹启娥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41-43
李群玉诗风疏淡清美,自成体格.这种风格的产生不仅与其个人的气质、人生态度及社会思潮的影响有关,同时还与诗人描写的物象、创造的意境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谷舒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90-92
杜甫诗歌较多地运用了反常表现手法,从形式、内容等方面增强了诗歌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和更为广大的时代意义。这与反常时代和社会环境的严重影响,诗人人生态度及其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和诗人的自觉追求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于林立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3):48-50
杜甫诗歌的博大精深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无数视角.用绘画理论来解释诗歌是可能的.通过对杜诗四联的线性构图的分析,进一步阐释线条与情感表达的关系,以达到对其更加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