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2)
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交错杂居,生计类型日渐趋同,民族通婚范围的扩大,现代交通、通讯、传媒的发展,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是民族文化互动的条件.民族文化互动主要表现为民族节日的交汇、墟场中的文化流通、语言文字在交流中传播、民间宗教信仰的交互.在民族文化互动过程中,文化的共性与多元并存,形成各民族共享的湘西地域文化;文化互动的模式具有民间自发和国家主导相结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章描述了湘西保靖丰宏、棉花旗和古丈双溪河沿岸村落的土家族苗族相互转化的现象,并从民族政策、文化互动和族际通婚等几个角度分析了转化的原因。苗族土家化与土家族苗化反映了湘西各族群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族群关系,也体现了族群认同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3.
周建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回族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族际通婚是其最初的原因之一。经过开放式族际通婚阶段之后 ,由于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等外部原因 ,也由于维护自身文化的发展等内部原因 ,回族进入了族内通婚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婚姻自由使回族的族际族内通婚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目前 ,我国东部及南部散居回族的族际婚姻也面临着更多的考验 相似文献
4.
张玉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4):80-88
基于云南通海蒙古族的实证研究表明,文化适应是族际通婚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政治领域文化适应是族际通婚的重要内核;民族心理交融是族际通婚的深层根源;地理和社会领域文化适应是族际通婚的客观条件;族际通婚不必然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弭。在族际通婚逐渐增多的情况下,通海蒙古族仍然具有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强烈愿望。这表明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实践路径具有复杂的多面向,族际通婚是一项实现深层次民族文化交流和心理交融的方式。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仍需少数民族在更多领域文化适应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论武陵地区历史上的族际通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5):14-19
族际通婚是反映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该地区历史上的族际通婚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秦汉至唐宋时期、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等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由个别通婚向集群通婚发展、由上层统治者通婚向下层民众通婚发展、由一般通婚向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影响该地区族际通婚的主要因素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自然因素五种因素。 相似文献
6.
杜成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51-55
改土归流在明代永乐年间即已开始,但这时是一种被动举措。清雍正年间,中央政府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大规模进行,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在雍正朝初期先后结束。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在经济方式、文化模式、社会变迁和族际关系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凸现了两个族群的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族际关系研究中,族际通婚被学界长期视作为一个敏感度极高的指标,其比例的高低常被用来判断族群之间的亲近程度。然而,这个指标在现实中却存在着信度和效度上的风险。以安徽省亳州市回汉两族的族际通婚为例,较为详细地说明了亳州地区回汉两族之间三种通婚模式的具体内涵,从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角度指出,基于一般性的统计数据来研究中国特定区域的族际通婚及其对中国式民族关系的影响,其结论必然是低信度与低效度的。由于民族身份更改情况的普遍存在,安徽亳州地区的族际通婚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该地区回族内部民族构成的复杂化,进而造成其文化认同的多元化。这些相当数量的虚假的族际通婚情况的存在,致使以族际通婚为关键性指标来检验族际关系不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对于族际关系的衡量还必须参考其他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族际通婚是社会整合过程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指标。桂林龙胜里排壮寨虽然壮族占总人口的98%,但是族际通婚率却非常高,全寨48户人家中,有40对夫妇是族际通婚。这种现象促进了民族交流、消除了民族隔阂、沟通了民族心理、增强了民族团结。可见族际通婚是影响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王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5):17-21
武陵地区的族际通婚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其族际通婚曲线发展的历史轨迹,揭示了该地区民族关系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族际通婚范围逐渐扩大、对象逐渐增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该地区民族关系由恶性循环逐渐向良性循环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0.
湘西土家族的建筑装饰文化,既是自身特有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乡村风土人情的呈现,又是与周边其他民族深刻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反映了民俗的浸染、人文的荟萃、历史的变迁。土家族延续至今的生产、生活模式是其建筑装饰文化能呈现豁达、积极乐观、简朴庄重风格的原因。在当代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土家族建筑装饰可以以传统构图意境、文化精神符号为支撑,合理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继续融合发展,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1.
王月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2):118-122
湘西苗族婚俗文化内容新奇,特色鲜明,是难以复制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旅游开发,既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和亲政策是唐王朝治理边疆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其影响之下,边疆民族与唐朝统治下的中原汉族形成了双向的文化认同,且边疆民族对唐王朝的国家认同也在逐渐加深。两种认同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既存在统一又相互矛盾,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淡化民了族间的差异与隔阂,推动了民族同化;加速了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增进了民族情感;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林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3):139-144
湘西土家织锦色彩艳丽、构图巧妙、图形极富特色,应用到湘西土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生态。湘西土家织锦以实物提炼、神话想象、生活情景以及直观的图形和文字为表现形式,在土家族的生活中扮演了御寒装饰、亲情传递、美好象征和宗教信仰等社会功能,具有图形抽象性、民族代表性和传承稳定性的文化特征,传递着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信仰风俗,在其艺术设计中融入民俗习惯,体现土家族喜“斑斓五色”的审美意识。湘西土家织锦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湘西土家族重要的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4.
15.
湘西土家族摔抱腰即摔跤是深受土家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土家族摔抱腰按身体接触方式可分为固定式和自由式两大类,由于其规则简单、场地器材要求简易而在土家族地区得到广泛流行。它产生于土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体现了土家族悍劲勇、尚武好斗的民族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林绪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2):38-46
:土家族的婚姻经历过“群婚→血缘婚→‘骨种’婚→非血缘婚”几个阶段 ,“骨种”婚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地理人文环境 ,围绕“骨种”婚形成了一系列婚姻习俗。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变革有两大力量在推动 :一是自然选择法则 ;二是社会力量推动。新的婚姻习俗的形成有赖于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有赖于经济社会的开放和发展 ,有赖于观念习俗的变革 ,也有赖于社会文明层次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向亮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5
湘西土家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汉语借词,其语音既受当地汉语方言的强烈影响,又具有土家语的显著特征.而且湘西土家语北部方言与南部方言本身就存在着方言分歧,加之影响它们的汉语方言也各有特色,因而它们的借词语音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通过湘西土家语南北方言借词语音的比较分析,可见湘西地区语言接触的复杂性及该地区存在着由于语言接触而导致... 相似文献
18.
从苗族剪纸的实用分类和主要纹样及其不同风格类型入手, 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揭示苗族剪纸独特的文化特征、传承规律及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谭志满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1):13-17
土家语俗语是在土家族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并经过锤炼而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语言形式。由于土家语没有文字,今天已经很难就每一个俗语的来源以及特征进行考证,但从类型学角度看,土家语俗语的形成与土家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生计方式、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同时土家语俗语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具有跨越性、在内容上具有民族性、在形式上具有灵活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陈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3):161-164
摆手歌舞,是湘西土家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习俗文化,它随土家族悠久的历史而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其不同的艺术形态,并始终与土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要探索摆手歌舞的源头,只能顺着土家民族的历史长河溯流而上,在领略其奔泻的艺术浪花的同时,去感受这个民族非同凡响的生命乐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