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贞观文坛活跃着一位创作力旺盛的宫廷女性——徐惠徐贤妃。徐惠不但以其文学才华备受唐太宗优宠,在宫廷游宴及应制赋诗之际创作了大量渗透着才女气质的诗作,并在唐太宗宫廷特有的文化和政治氛围的熏陶下,创作出了历来备受史家称誉的《谏太宗息兵罢役疏》。通过对徐惠诗文创作的系统研究,从而为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贞观文坛提供一点素材。  相似文献   

2.
贞观宫廷诗坛风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贞观盛世,诗坛上的宫掖遗风,与唐初统治者对南朝文学艺术的喜好和提倡有关。就文学自身而言,以宫廷诗人为中心的贞观诗坛的矛盾现象,是魏晋六朝文学嬗递的延续,也是唐代诗人以南朝声色为基础、融合北朝贞刚之气,以表现恢宏雅正之新朝气象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3.
唐朝贞观时期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文学现象 ,这一时期既有南朝文学之遗风 ,又有鲜明的文学革新之意识。这一时期活跃在文坛上的作家和理论 ,大都是谏官 ,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历史环境 ,促使他们对文学进行了一种深刻的反思 ,这种反思极有时代感和使命感 ,是对新时期文学的一种成功的设计 ,为唐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宫廷文人在初唐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宫廷文人”,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唐代的宫廷文职官员,几乎人人都必须具备写作应诏诗的技能。只是有些以文学进身的官吏尤其擅长应制奉和,并留下了较多的作品,于是这些人便被笼统地称为“宫廷文人”了。长期以来,研究初盛唐诗歌大多只着眼于革新派这一方面,很少考察宫廷文学的内容及其与革新派之间的联系,并往往过分强调宫廷文学与革新派之间的对峙关系。这就很难对宫廷文人在初唐诗歌发展中的地位作出客观的评价。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太宗贞观至中宗景龙年间宫廷文学的演变过程,对这一问题再作细致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王、魏徵二人是贞观时期儒家文学观重建的主要人物 ,又是这一文学观的自觉履践者。高度的政治警觉和骨鲠儒雅的品格 ,使他们以诗为谏 ,把诗歌创作作为实际事业的一部分。从内容到风格 ,二人的诗作均表现出儒家政教文学观的履践和北方诗风的延承 ,诗风古朴质直 ,因而在南朝化的贞观宫廷诗坛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6.
文坛上掀起了一股"非虚构"文学之风,以《中国在梁庄》为代表的一批"非虚构"文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仅仅依靠"非虚构"文学就能应对纷纭复杂的现实吗?"非虚构"文学存在的单向度摄取,无法深入人物内心,简化生活等弊病限制了其对现实的深入反映。"非虚构"文学的成功,尤其是《中国在梁庄》的成功给予文学的启示,不是"虚构"文学没有价值,而是"虚构"文学选材上必须要贴近现实。  相似文献   

7.
初盛唐时期,宫廷掌握着文坛发展的趋向,以皇室群体、宫廷文人及王府僚属为核心,形成了文风相近且牵连交错的文学集团。唐代宗室贵戚子弟的文学教育在师法授受、学习内容、诗文创作等方面,既对南朝的文学经验有所继承,又能根据唐代宫廷文学的基本任务,在经史修习、杂艺熏陶与文学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培养出符合宫廷审美需要的文人。本文从初盛唐宗室贵戚子弟接受教育的制度、途径、内容与方法入手,考察初盛唐时期上层文人的文学教育与文学能力养成之间的关系,进而从诗史建构、创作规律总结及实践引导三方面,揭示文学教育在宫廷诗风演进中的作用,以期提供一种从文学教育的视野理解唐代文学变革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相关史料,确认太宗《威风赋》是赐予长孙无忌的。太宗通过《威风赋》,追思建立王业的艰难,表现了对功臣们的感激之心。同时,《威风赋》也是太宗的精心结撰之作,充分体现了太宗的文学思想。《威风赋》与贞观文坛的审美倾向基本吻合,是太宗文学思想的一个示范,也是太宗的文学思想影响贞观文坛的一个桥梁。  相似文献   

9.
镰仓幕府成立后,奖励武艺,汉诗文继续衰落。一些文人退隐山林或遁入空门,汉诗文也由宫廷转入禅院及道观,形成所谓五山文学。受中国元末明初禅林文学影响,日本五山文学出现古林派和大慧派。"应仁之乱"后,五山文学盛极而衰,接下来的战国时代,群雄并起,一些武将也不乏儒雅之气,留下不少别开生面的诗篇。  相似文献   

10.
跨度近百年的初唐是唐代诗歌的发轫时期,也是送别诗发展的一个关键时间段。初唐时期的送别诗数量虽然有限,但是具有重要的文学、文献和文学史价值。初唐送别诗的创作格局中,主要存在三种体式的诗歌:存在于宫廷环境中的宫廷送别诗,以创作上的集体性和风格上的富丽性为标志;活跃在贵族官僚阶层的送别诗,其中的送人赴任的饯送诗、涉及贬谪的送别诗具有诗风、诗体的转折意义与示范价值;代表文坛新鲜血液的底层文人创作的送别诗,这类诗歌将送别诗拉回到抒情的轨道上,气势激昂,感情热烈,启盛唐之先鞭。送别诗的频繁创作使初唐文坛保持着活力与生命力,也体现了唐朝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南北文化交融的时代特征。初唐送别诗是整个唐诗从宫廷走向江山与塞漠的表征之一,对后来的同主题诗歌创作起到了开创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贞观年间是唐代建国之初,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化气氛和对于文学的渐趋一致的观念对整个唐文化和文学的繁荣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探讨了贞观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理论,指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呈现出以南为主、北折入南的南北合流趋势.并具有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文学上则要求继承经过南朝充分发展的形式技巧,摈弃浮华文风,溶入北方质朴刚健的精神气质,形成一种文质彬彬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陈子昂诗歌理论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子昂出现在初唐后期诗坛上,他以其鲜明的诗歌理论主张及杰出的创作实践在唐诗发展史上写下极为重要的一页。在初唐诗向盛唐诗发展的过程中,子昂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明高 云其“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①,评价极为准确。陈子昂诗歌理论的出现并非偶然,既有当时的社会原因,又有历史的继承关系,是时代精神与文学发展的共同要求。唐建国之初,统治文坛的仍是南朝文风,南朝后期文学走上了一条消极的道路,忽视文学内容与社会效果过度追求感官刺激,这种绮丽柔弱的文学风格反映的是齐梁上层统治者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北宋王回兄弟在当时文坛文名盛大且交游广泛。在其交游圈中,苏颂与刘敞、刘攽兄弟等文学名士是其少年时代之同学。欧阳修知颍州时,其座上名士盛多,曾有"聚星"之说,而王氏兄弟即身在此列。仁宗嘉祐间文士鼎盛,王氏兄弟与王安石、曾巩、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刘敞、刘攽、常秩、孙侔、王令等人形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交游团体。王氏兄弟三人均不幸早逝,以至于其文学活动戛然而止。然借助于这些交游者的笔墨,使王氏兄弟的性情特点和文学成就留名于后世。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一批文坛巨匠对梁启超文学观念的更新有催化助长之功 ,而且经过梁氏之文影响了当时和以后的中国文坛。  相似文献   

15.
宫廷创作因其形式的刻板、内容的单一常不为人所重,但庾信在北朝时的宫廷创作及贞观文人的同类作品中却蕴含着许多值得关注的新变因素:他们开始向雅颂和比兴传统复归。这无疑为诗歌创作走出宫体指引了一条健康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试论文学集团的政治性——以梁代两大文学集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代中大通年间是文风转折的关键,这种转折起源于当时太子人选的变更。但仅着眼于文学本身的新陈代谢规律,仍无法解释梁代中期文坛之争的实质。这场文坛之争的背后,闪动着的正是政治上的刀光剑影。即使像《与湘东王书》这样的经典,也只有从当时宫廷政治的角度才能够真正读懂。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市场机制建立,商业主义文化如潮水浸淫各个领域,政治、经济与文化处于多边作用的结构关系中产生新变,作为社会症候表征的文化艺术领域也在发生着巨大的蜕变。此时,中国文坛和影视圈分别出现了"晚生代"作家群和"第六代"导演群。"晚生代"作家无论从写作姿态、作品内容、语言表达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明显地受到影视的影响。虽然"第六代"导演们的作品极少改编自文学,但他们在作品中大量运用文学元素,注重电影语言的修辞化,注重文学叙事技巧等等都表露出浓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降,"主流文学"、"精英文学"和"世俗文学"文坛三足鼎立之势持续了很有一段时间,但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学进入消费时代;新的数字媒介带来的"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打乱了文坛的格局,给传统文学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新世纪以来产生的"文学终结"论成为了近几年文坛争论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以王安忆为个案对当代文学的未来走向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讯》是媒介型文学史,是编年体与纪传体相结合的原生态、遗留态、评价态三合一的台湾文学史,被专家称为"台湾文学的简史":其一,它办刊的历史,再现和浓缩当代台湾文学史:即由威权时代的文宣工作,进入解严前后怀柔的"文化领导权"实践,最后转为民营进入文学多元发展时代,它是台湾文坛的"镜像";其二,《文讯》透过史料整理,保存文学历史,对作家的报道,出版、艺文动态的记录,对文学的研究,体现"写史"的企图,它是"遗留态"的历史;其三,文学期刊与文学历史是"同型对应"、"同源互文"和"异构同质"关系。《文讯》从文类、断代、区域、作家、题材等面向透过专题策划,呈现当代台湾文学众声喧哗、合力书写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随着媒体、市场与文学日趋紧密的结合,各种文学榜单通过媒体的发布和炒作对中国当下文坛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其中,"中国作家富豪榜"通过商标注册的形式,正式成为了文学榜单领域标志性的文化品牌。这一榜单不仅较为真实地体现了部分作家的财富面貌,而且也直观地反映出当前中国文学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如网络媒介对文学生产及其发展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与深度介入;文学创造的"内视世界"和影视创造的"图像世界"互相生发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读者阅读兴趣呈类型化发展是当前文学消费的基本取向;市场因素和媒体因素紧密结合不断演绎着文学资源产业化神话。对这些问题,我们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虽有所关注,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仍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