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南部侗族地区几乎每一村寨均信仰"萨岁","萨岁"不仅是村寨的保护神,而且是最高神."萨岁"崇拜起源于侗族父系集团的"始祖母"崇拜和"土地"崇拜."萨岁"崇拜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区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形象,有的区域在特定的时代需求下,还将"萨岁"与本区域的女英雄形象结合在一起."萨岁"崇拜对于侗族村寨内部资源的整合及区域间的联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侗族萨神的来源、形成及对萨的祭祀仪式进行了探讨,多为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材料翔实、可信.  相似文献   

3.
略论秦汉时期民间的社神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神信仰发端于原始先民对土地的自然崇拜。先秦时期 ,社神地位很高 ,社祭是最隆重的祭祀典礼。秦汉以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对自然依赖程度有所减弱 ,认识水平也不断上升 ,社神的神圣色彩开始逐渐消退。社神在百姓心目中不再是敬畏崇高而是亲切自然 ,地位呈逐步下降之趋势。社神从神坛逐渐步入民间 ,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变得日益人格化、世俗化和大众化。秦汉时期的民间之社有乡社、里社及人们自发组织的私社。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贵州黎平县龙额乡赶春社仪式活动中的花脸形象,以"双性同体"①的符号表征,"深描"②了隐藏于古俗文化背后的意义结构.1.民俗意义上,赶春社与源自于中原古俗的春社祭祀社神祈求丰收大同小异;2.赶春社以捞鱼为仪式的核心,其寓意与"圣婚"③时期人类对性活力、生命繁殖力的崇拜有关;3.花脸形象以符号聚合体的方式总合了前2个意义的蕴含,即以"双性同体"的符号方式,昭示"人类富有生命创造力和繁殖力的完美状态的周期性回归"④的可能性和再度现实性.总之,人类学意义上,侗族赶春社花脸形象的"双性同体"符号表征,在于编织从属观念基础范畴的具有解释性功能、反映人类社会历史信息与普遍规律的意义之网,且在族群集体的信仰诉求的源头上规限及制约着一个民族对世界的定义与解释.  相似文献   

5.
叶紫、萧军、萧红是当时社会的三个"小奴隶",他们在30年代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学背景下,深感环境对进步文学青年的压迫,在鲁迅的帮助指导下,巧妙地战斗,组织"奴隶社",出版奴隶丛书,扩大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冲破了国民党当局的森严文网,为革命文学争得了生存和发展空间,是反文化"围剿"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6.
先秦、秦汉的时代的社祀活动既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基层民众社会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80年以来,国内学者就社祀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取得相当多的成果.运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摆脱拘泥于民俗和思想狭义范围的研究惯性,加强对"社"与国家政治控制、思想控制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尤其是对秦汉大一统政权理念主导下"社"相关问题的研究,当引起先秦、秦汉史研究者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通德拉"即景颇族习惯法."通德拉"的神判曾经在景颇族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中占有重要位置.分析了"通德拉"的神判产生的原因、种类、特点,最后对"通德拉"的神判进行了客观评价,以期再现"通德拉"之神判维持"-3时景颇族社会秩序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博白为广西客家第一大县。境内社坛举目皆是,建制主要为坛垣式,年中社事众多、规模盛大。进入21世纪之后博白客家社区社神崇拜不衰反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事习俗满足了现代人对加强联络、交流感情、互通信息、扩大人际关系、增进友谊、促进发展等方面的需求。“担社”、“吃社”习俗对构建区域社会和谐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土族“神箭”崇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土族"神箭"崇拜习俗作了介绍,并分析了其中的文化蕴含.认为土族的"神箭"崇拜尽管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但仍可从中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特征,为土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学文本中的"神"意象范畴具有鲜明的叛逆意义,其叛逆意义生成的内在动力是统制哲学--儒学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与压迫,哲学根源则是道家和佛家哲学思想.富于叛逆意义的文学"神"意象体系的创造和形成,为封建文人们解脱精神的痛苦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价值论研究中有四大主导性范式--"意义"说、"需要"说、"关系,,说、"人性,,说.这四大范式揭示了中国价值论研究的内在脉络.因此,剖析当代价值论研究的内在脉络,是推进当代价值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处于乡村社会之中的民间信仰体系经历着两次较大规模的由断到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民众宗教生活的状态,是一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众宗教生活史。该研究集中对此两次“未预结局”现象进行讨论,通过其在一个壮族社区生活场景中的具体呈现,以展示出前后两次断裂与重拾的实际状况,尽力寻找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力量,以及这种力量与当地人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3.
神判是原始父系制形成后家庭私有制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它利用原始风俗习惯所信奉的神的权威与巫术相结合的方式来裁决氏族或部落内部的民事纠纷,是一种在原始习惯下的不成文的法律手段。  相似文献   

14.
先秦文献中所载"山川群神"问题,与学者对于原始宗教学的理解相关,亦与古代神话学问题相关,同时也是在已知最早的文字出现之前触及上古史的一个可能的支点。近现代学者对"山川群神"问题的研究,为探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学、神话学以及政治社会性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一种语言中也不应该有两个功能完全相同的人称代词,"我"和"吾"的区别是代词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三个平面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单音词研究的五个平面.对单音词分析既要区分文字、语音、语义、语法、语用这五个平面,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从文字、语音、语义、语法、语用五个平面考察了上古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我""吾",比较了它们的发展变化,对前人时贤的一些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中西美学对文艺社会作用的观点有着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见解,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和亚里斯多德的“卡塔西斯”说便代表着中西方在文艺的社会作用观上的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以贵州省黎平县龙额“河歌艺术节”①为例,旨在说明:(1)“河歌节”祭祀的社神木阿点龙虽属男性神属,但祭祀仪式环节的成规性、习俗性却“或明显或含蓄”②的以女性角色施事话语和“阴性书写”③的方式,说明渊源于远古时期的萨玛神“无意识”记忆基础才是节日“所为之事”(dromenon,古希腊语,意为仪式)④的根基和缘由;(2)“河歌艺术节”举行的以萨玛神民间信仰为根基的、位属岁时仪式的社神祭祀活动,源自侗族初民对关涉“食物和后代”这一“生命现象”和“大自然的生命存在”的思考与探询,即渊源于族群自我“以类万物之情”和“以通神明之德”的方式表达人类对宇宙自然规律的理解与探究.  相似文献   

18.
医学院校社科学报要想生存、发展与壮大,必须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坚持“医文结合”的办刊理念。“医文结合”办刊理念的定位要有理论和实践的依据,还要确定“医文结合”学术研究的范围,只有这样,医学院校社科学报才能从众多期刊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9.
明代"通鉴"类史书相当普及,它既是对宋元两代推崇、研习《通鉴》之风气的承续与发扬,同时又与明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密不可分。"通鉴"类史书之普及,直接导致了明代中后期通俗历史教育的风行和"按鉴"通俗演义的兴起,它们有效地推动了历史知识的民间化和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社神和庙宇都在乡村社会的整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之间既存在一定差别又紧密联系.在对潮州饶平所城乡和中山小榄永宁社区进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归纳出社、庙之间的三种关系类型,并进一步讨论了社、庙对社区认同和排他的影响.文章指出,社神认同仅限于“社”这种最小的聚落单位,因此社神的主要功能表现为社会区分;而庙宇的祭祀圈范围则依所奉祀神祗的神格大小而定,神格较高的庙宇社会整合能力也较强.只有将社、庙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洞悉乡村社会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