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略特的《荒原》是欧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锋之作.本文试图通过结合艾略特对他早期偶像多恩的态度及其态度的转变和他对《荒原》的评价,来分析理解《荒原》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空心人》的发表体现出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及新批评派的诗歌达到了成熟并趋向于完美的境界。《空心人》这首诗是艾略特发自内心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刻画了那批生活于荒芜不治的荒原上并且失却了人性的人们,从而揭示出人们不愿意说出的事。艾略特告诫他们,要记住一件事,在客观地对待别人的同时也要客观地对待自己,因为他们自己正是被填塞的空心人。  相似文献   

3.
从早期的《荒原》到后期的《四首四重奏》,艾略特对诗歌形式的探索经历了从多恩(统一的感受力)到乔伊斯(神话方法),再到但丁(一以贯之的哲学信仰)的变化。艾略特认为,只有重建信仰才能解决现代写作的形式危机。  相似文献   

4.
艾略特的《荒原》被公认是一篇难懂的伟作 ,诗中大量神话、典故和文学作品的引用给解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同时大量象征、意象变形和通感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使得诗歌更加晦涩朦胧。本文从《荒原》中体现出来的艾略特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反思、波德莱尔对艾略特的影响、通感的使用和意象的变形粘贴等方面探讨了《荒原》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对艾略特诗作《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进行细读,通过对该诗的分析来进一步说明该理论的内涵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论述了该诗本身的一些重要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6.
《枯叟》以其中事件的强迫性重复和主体的自我分裂等创伤症状见证了T.S.艾略特的婚姻创伤和战争创伤。《枯叟》的写作证明艾略特已经能够直面自己的创伤,且自主地开启了创伤复原之路。但是,诗中讲述出来的创伤事件还没有连续性和统一性,苦苦追寻的复苏生命的雨水和男女结合都没有如愿而来,耶稣基督没有带来前行必需的有意义的联系和有价值的信仰,所以《枯叟》创作期间的艾略特还没有完全复原创伤以及开始新生活的能力,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他成为英国国教徒。艾略特的创伤和创伤复原模式为充满创伤的人类提供了一面反观自我的镜子。  相似文献   

7.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将新古典主义与现代西方社会生活的题材相结合,运用"非个性化"理论、客观对应物理论、意象、象征等手法展现出现代人空虚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是艾略特批评理论的文本示范。通过该诗对艾略特理论和诗歌文本进行同步分析,为艾略特研究提供一个较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荒原》(The Waste Land,1922)是艾略特最著名的、最有代表性的诗作,1919年开始构思,大部初稿写于1921年秋季,当时艾略特正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向伦敦银行告假休息,先是在马加特,后来又转到瑞士的洛桑疗养,在此期间他同庞德保持通讯联系。1922年初他返回伦敦时路经巴黎,把手稿交给庞德,庞德对原稿作了大量的删减和改动(修改后稿子不到原稿的一半),使之得以定型。为了表示感激之情,艾略特把这首诗献给了庞德。《荒原》是按现代主义模式创作的一部划时代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一种激进的新诗的出现,这种诗充满试验性的节奏,交织着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在结构上不属于任何一种重  相似文献   

9.
《北游》是冯至诗学发展历程中具有过渡意义的一首长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精神状况的不满 ,与艾略特的《荒原》在本质上相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及加缪有关荒诞与拯救的思想也在该诗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对其诗作《荒原》进行解读,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来阐释该理论的内涵,"非个人化"理论在此诗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其中关于该理论的重要表达手法也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1.
约翰.多恩是英国文艺复兴末期的诗人、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以及主要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比喻新颖,具有浓厚的思辩特征,他的诗歌充满了奇喻和怪异的隐喻。在《死神,你莫骄傲》这首诗中,他看透生死,体现出了一种艺术人生观,这与道家庄子笑谈生死的艺术人生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将用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艺术人生观来解析约翰.多恩的诗歌《死亡,不要骄傲》并且从中得出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12.
T.S.艾略特在其作品《荒原》和《四个四重奏》中借渔王神话、轮回、禁欲等主题以及"荷花"意象、"轮子"意象、循环时间观和"四大皆空"来表达对印度教和佛教思想的尊崇。虽然《小吉丁》中,诗人倾向于将印度教和佛教视为诗歌创作的手段,但其跨越文化樊篱、穿越时空的诗创风格激发了美国60年代的"垮掉派"代表人物对东方文化的浓厚兴趣,使之沿着艾略特的思维路径继续寻找西方社会获得拯救的东方良药。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艾略特本人生活经历与思想探索,以及他最终对基督教的皈依,来系统研究他在其代表作《荒原》中表现出来的拯救意识。艾略特在《荒原》一诗中,认为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洗礼的西方现代社会,进入了一场没有理性、没有信仰、没有秩序的精神文化危机之中,而只有重建基督教信仰维度才能加以拯救。但他宗教救赎的思想是有局限的,终因基督教观念无法把握现代荒原世界而宣告失败。然而艾略特的努力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也许正是他无路可走的处境告诉我们应该开辟一条新路,去救赎现代荒原世界,这即是我们站在艾略特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的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4.
T.S.艾略特不仅是西方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他的“历史意识”、“非个人化”理论、“客观对应物”等一系列观点,在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上具有开创和先导作用。而带给他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荒原》则很好地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才华和作为理论家的睿智的结合。从艾略特的文学观念出发,以《荒原》为例证,粗略建构对艾略特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15.
情歌的主题是爱情 ,但《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却是一首无情的情歌。艾略特在诗中以悖论为框架 ,佐以象征手法、内心独白和典故法等 ,反映了他早期的诗歌理论 ,即创作过程“非个性化”和营造“客观对应物”。其诗艺的标新立异影响了他以后的诗歌创作 ,奠定了艾略特现代主义诗坛领袖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左传》引《诗》范围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传》277条言《诗》可以分为“赋诗”、“诵诗”、“歌诗”、“言语引诗”、“作诗”、“泛称诗”六类,其中“赋诗”、“诵诗”、“言语引诗”皆属引《诗》;“歌诗”的一部分属于引《诗》,一部分不属引《诗》;“作诗”和“泛称诗”皆非引《诗》。界定《左传》引《诗》的范围,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其学术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四个四重奏》的主题是多元主题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类似于音乐中的和谐音与不和谐音。不和谐音在《四个四重奏》中表现在诗人艾略特运用了复杂、抽象的陌生化意象和蕴涵宗教哲理冥思的悖论式语言。诗中的这种不和谐音,带给读者不确定性,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  相似文献   

18.
《荒原》表达了艾略特个人与文化的双重迷惘。说它是"个人"的迷惘,因为它是一部艾略特个人的"心灵史";而它所反映出的文明的危机、世界的幻灭和人的绝望,正是对"文化"迷惘的体现。文章从艾略特本人的生活状态、婚姻状态和宗教思想等方面入手,在对《荒原》所折射出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出艾略特创作《荒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索了约翰.多恩晚期代表作《生死边缘的沉思录》中自我意识的内在性的几个方面。笔者认为,多恩的自我意识,充满人性与神性的交织。在危病的紧急时刻,其作为个体的人文学者的自我意识逐渐减弱,主要呈现出四个动态特点:被动性、自省性、他我性和超我性。同时,多恩自我意识的变化也与他的内在身份相关。这些不同的身份,在不同方面推进并提升了多恩自我意识的进展,使得《沉思录》超越了个体意义的生命经历,在更深邃更广大的层面为读者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20.
《四个四重奏》的主题是多元主题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类似于音乐中的和谐音与不和谐音。不和谐音在《四个四重奏》中表现在诗人艾略特运用了复杂、抽象的陌生化意象和蕴涵宗教哲理冥思的悖论式语言。诗中的这种不和谐音,带给读者不确定性,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