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剖析互联网产品的游戏化设计对用户的说服影响,以拓展游戏化设计理论基础,为互联网产品研发提供设计框架.通过解读游戏化设计的特征及内涵,构建基于说服原则的游戏化设计机制.该机制具有"设计基础—基于说服原则的游戏化设计—产生说服效果"三个环节.其中:基于任务驱动的设计能够说服用户有序完成任务,提高用户完成目标的效率;基于交互驱动的设计能够说服用户有效参与互动,提醒用户任务目标的达成;基于社会化驱动的设计能够说服用户持续使用产品,有效促进社会学习与社会认同.最后,运用多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上述机制的普适性与科学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
广告的潜意识说服可以使信息在不被消费者觉察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它可以使受众放松对广告信息的理性审查从而影响其购买行为。说服有中心路径和边缘路径,对广告主来说,通过中心路径达到说服效果是比较困难的。在广告说服的中心路径中,消费者对信息采取审慎的加工态度,如果受众发现所接收的信息与其原有的态度不一致时,他们最有可能对信息形成反态度,使说服的难度加大。在日益娱乐化的媒体环境中,广告说服使用边缘路径可发挥更大的作用,用自然的、令人愉快的方式来说服受众。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的阶层分化带来的价值范式的嬗变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视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文本提供了启发性的阐述,"掌握群众"、"理论要说服人"、"理论要彻底"渐次勾勒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传播学研究经历了从行为到认知的范式转变,在经过三次与认知科学的结合尝试之后,传播学与认知科学的前沿领域相互交叉形成了认知神经传播学。这一结合为传播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路径。文章阐述了认知科学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三次登场,并以此梳理了传播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历程。后重点讨论认知神经传播学的出现对于传播学研究带来的范式、理论、技术和方法层面的革新,并以说服研究为例,报告了认知神经视角下传播研究的最新进展。文章的最后回应了目前学界对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在还原论和生态效度上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从抒情范式上看,李清照词与苏轼词有着更深层的密切联系。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在其发展演进历程中,形成了两种抒情范式,即温庭筠开创的“花间范式”和苏轼建立的“东坡范式”。李清照抒情的自我化、个性化与具体化、纪实化都是禀承“东坡范式”,秦观、周邦彦词则是传承“花间范式”而加以发展深化。李清照词与秦、周词的抒情范式实有深刻差异。  相似文献   

6.
田佳 《国际公关》2023,(16):191-193
古希腊以及中国古代的修辞哲思为现代的修辞流派走向提供思路基础。古希腊对于修辞“说服”的强调以及中国儒家“诚与礼”的要求,使中外公共关系的修辞学派关注形成差异化发展。新修辞学在古典修辞学的基础上展开批判与哲学性思考,形成了新的修辞学研究范式,公共关系不断地汲取修辞学中的养分,助推公共关系修辞学派的发展。在对文献梳理和总结的过程中发现:公共关系修辞学派研究边界存在模糊性;仍无法摆脱“说服”困境;在多元范式的背景下,公关修辞伦理处于动态变化中。未来,中国式修辞学派亟须探索。本文通过梳理中外修辞学派的历史渊源,考察新时代背景下的修辞学认识论方法论,进一步明确修辞学与公共关系的链接与其发展方向,同时,对目前公关修辞流派发展展开评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虽然在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较为自觉遵循的研究范式,但对这个范式进行自觉深入地研究却一直不够,现有研究虽然重视研究范式的问题向度,但缺乏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历史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人“问题意识”的觉醒和强化;基于解释学的立场,解读“中国问题”必须紧扣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人性发展状态和社会公正三个基本视角;判明问题向度成立的依据,可以从研究范式成立、研究价值、研究拓展三个方面着眼;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的问题向度需要理性、人本、公共、公正等核心理念的引领.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990年代以来的新闻叙事的范式转换特点做了提纲挈领式的概括和分析.本文认为,1990年代以来的新闻叙事日益朝着故事化、模糊化、人本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范式的转换部分改变了新闻叙事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9.
研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提出的新课题,因而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范式中进行研究。这就意味着,对于这一断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我们不能再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范式,而必须转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研究范式的转换必然带来新材料的发现、研究视角的更新和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这一系列的新研究无疑会打开我们的思维空间,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对中国当下的实践和未来发展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这些构成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期刊发的一组论文,着重探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新范式、新材料、新视角和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建立在现代化宏观背景下的儒学评价范式有三种类型 ,它们分别是以韦伯为代表的西化范式、以新儒家为代表的儒化范式和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的本土化范式。通过对前二种范式及其立场的批判 ,可以构建一个既避免民族虚无主义 ,又避免民族保守主义的溶共性与个性、世界性与民族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为一体的本土化范式  相似文献   

11.
晚近十年,欧陆传播与文化研究陆续从"媒介研究"转向"媒介化研究",从而开启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式变更。这种变革体现及其影响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首先,"媒介化转向"带来的是欧陆传播研究学界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其次,这一研究范式转移的核心要点在于重新认识媒介;再次,媒介化研究作为一种传播研究的新范式必须被置于"比较的视野"中,从而与其同时期理论的对话与勾连;最后,媒介化研究可以为当代中国的传播研究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启示和课题,为国内传播学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广告是一门说服的艺术,广告说服不仅仅只是口语说服,广告说服往往需要口语说服和视觉说服共同承担说服的任务,广告中用视觉图像呈现的说服占有大量比重,因此视觉说服是广告说服中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视觉说服的特点是运用某种视觉说服语言,在悄然无声中用形象诉说着,潜移默化地不知不觉渗透人心。视觉说服是广告说服中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视觉说服的特点是本文介绍视觉说服研究的一部分成果并对视觉修辞表现技巧加以考查。  相似文献   

13.
CSO:基于客制化、系统集成与外包的商业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买方)市场化、人本化的背景下,客制化、系统集成与外包在商务活动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不仅动摇了传统商业范式,也催生了CSO业态并将引发一场全球商业范式革命。为此中国企业尤其是高端业者需掌握如是攻略:基于CSO商业范式而谋取“外包大单”。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视角下考察党史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厘清二者交融契合的辩证关系.从文化形态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史文化一以贯之的文化源泉,党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生动的形态呈现;从文化范式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乎逻辑地为党史文化提供先进的范式母本,党史文化则顺理成章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式转换;从文化创新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党史文化生成发达的文化根系,党史文化则与时俱进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营造全新的文化境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儿童文学在清末民初和"五四"时期经历了两次美学转型而趋向现代,其美学走向大致表现为审美意向的儿童化、审美理想的和谐化、审美范式的现代化.然而这种"现代"范式并不彻底,存在着不可忽略的与之相左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个体说服传播需要根据说服对象个体,对说服目标的态度类型、情绪状态、自信心强度等进行说服前的时境与话题设置。态度改变理论中有关说服对象的态度类型、情绪状态、自信心的理论假设为时境与话题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梳理了1990年代以来有关社区研究文献,发现国家-社会范式是构成近些年来中国社区研究的一条主线,社区空间-行动者、社区权力与治理等研究均离不开这条主线,只不过是对其进一步细致化、微观化、深入化或者技术化了.社区研究亟需一种对各种理论范式的整合性研究和对当前社区秩序的一个合理、深入性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8.
基于社会心理学说服模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我国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目前,对其研究更多倾向于以信息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说服模型教学研究,而注重过程的说服模型的教学应用研究则较为薄弱,且研究成果甚少。在以过程为中心的说服模型基础上,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说服过程,提出要注重外部因素的变量、说服对象的内部特征、说服过程的一致性机制、说服结果的一致性改变或不一致性改变,并由此得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研究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问题上坚持历史使命的时代自觉、范式价值的学术自觉、整体构建的原则自觉与问题导向的实践自觉的高度统一和有机融合,对于实现研究使命、形成研究规范、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新形态建构的前提基础、关键方式和必要环节。2007年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的召开,标志着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首次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共同体的普遍关注。路径与形态的深入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的核心主题、关键方式和根本目标。“中国马克恩哲学高峰论坛(2011)”的召开,标志着学界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的路径及形态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当代课题的探寻和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的新路径探索和新形态建构的前提和关键。2012年召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学术研讨会,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课题的深度探讨和具体探索。与此同时,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哲学范式与方法论意义的哲学研究范式的含义差别、马克思哲学自身的思想性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新形态建构的关系等问题成为这一课题向纵深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也是下一步亟需开展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